监管剑指高息揽储,中小银行负债端或面临更大挑战

短期来看,经济数据空窗期叠加资金面压力边际缓和,市场缺乏主导因素的背景下,股市的波动成为驱动利率的主要动力。

作者:江海证券屈庆团队

来源:屈庆债券论坛

主要内容:

一、利率市场展望:监管剑指高息揽储,中小银行负债端或面临更大挑战

利率债投资策略:短期来看,经济数据空窗期叠加资金面压力边际缓和,市场缺乏主导因素的背景下,股市的波动成为驱动利率的主要动力。但中期而言,基本面下行风险有限,通胀确定性上行,金融监管易紧难松,汇率压力难言缓和,贸易摩擦进入僵持,都将对利率带来上行压力,本轮利率的调整难言结束。

监管剑指高息揽储,中小银行负债端或面临更大挑战。据媒体报道,监管5月初召开利率自律会议,要求银行清理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的活期存款产品,即所谓的“智慧存款”。除此之外,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银保监发〔2019〕23号文,提出要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的行为。由此可见,针对银行变相高息揽储的新一轮监管清理整顿已经悄然开始。

无论是智慧存款还是结构化存款,背后都反映了银行负债端争夺的加剧。这一方面反映了资管新规落地后,随着刚兑的打破和资金池模式被禁止,银行表外负债流失的压力不断加剧,而另一方面表内负债又受制于利率自律机制的制约,难以顺利承接从表外理财中流失的客户保本保收益的资产配置需求。然而,无论是智慧存款还是结构化存款,都属于银行表内负债,通过变相的高息揽储留住理财客户,也使得银行表内负债成本被动抬升。这一方面体现出银行表内负债荒并未因为所谓的“表外回流表内”而有所缓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客户依然更加青睐保本高收益的资产类别,净值型产品想要获得客户认可依然任重道远。

监管为何一再禁止高息揽储?一方面,房地产调控、稳定汇率、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宏观调控目标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超储率持续偏低的背景下,银行表内负债稀缺的情况短期内很难缓和;另一方面高息揽储会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最终导致银行资产端对收益的要求越来越高,推高全社会融资成本,不利于宽信用的推进。此外,高息揽储加剧银行业恶性竞争,也会累积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并倒逼银行追逐更高收益的资产,非标、两高一剩、城投平台、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风险又将进一步累积,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中小银行负债端或将面临更大挑战。与网点多、覆盖面广,负债成本低的大行相比,广大中小银行,尤其是许多没有实体网点的民营银行,负债端原本就更加依赖高息揽储,目前甚至有部分中小银行表内负债中超过六成都来自于结构化存款。随着监管开启新一轮对高息揽储的清理整顿,若结构性存款、智慧存款等工具被进一步规范,中小银行负债端或将面临更大的流失压力。

二、信用市场展望:PPP监管标准趋严,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信用债投资策略:去年以来财政部频繁发文实施部署PPP项目的规范与整治方案,根本目标在于遏制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从当前PPP运作来看,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大致符合预期,PPP项目潜在风险不大。展望未来,在摸底和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同时,规范PPP领域市场化并细化监管仍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PPP加快落地的趋势;另一方面杜绝明股实债,防止PPP不规范运作变成政府债的问题。

数据显示,一季度落地项目本季度净增850个,投资额1.2万亿元,环比上季度净增项目增加248个,涉及投资金额3502亿元。据测算,一个典型的PPP国家示范项目中,政府、社会资本、债务融资的比重分别为5% 、12%和83%。因此一季度新增投资额1.2万亿元,意味着政府新增出资564亿元,社会资本和债务融资分别新增约1440亿元和1万亿,因此PPP项目落地率不断提高,将对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形成隐患。

整体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符合预期,PPP项目的潜在财政风险不大。截至2019年3月的数据显示,按财政本级(含省本级、地市本级、区县本级)统计, 2519个本级的各年度PPP最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简称财承占比)均保持在10%以下,符合财政承受能力要求,有5个本级的财承占比在近期个别年份超10%,按有关要求停止新项目入库。总体看,PPP项目潜在财政风险得到有效监测和防控。

一、利率市场展望:监管剑指高息揽储,中小银行负债端或面临更大挑战

周三债券市场交投较为清淡,受股市冲高回落、一级市场发行尚可和资金面趋于宽松等因素共同影响,利率先上后下,全天来看长端活跃券较昨日小幅上行,短端上行幅度大于长端。国债期货弱势整理,全天收跌。后期我们关注:

监管剑指高息揽储,中小银行负债端或面临更大挑战。据媒体报道,监管5月初召开利率自律会议,要求银行清理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的活期存款产品,即所谓的“智慧存款”。除此之外,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银保监发〔2019〕23号文,提出要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的行为。由此可见,针对银行变相高息揽储的新一轮监管清理整顿已经悄然开始。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监管为何一再禁止高息揽储,这一轮清理整顿又会对银行负债端带来怎样的影响?

何为“智慧存款”?智慧存款也称智能存款,主要是指部分银行推出的不同于传统活期理财的存款类产品,其特点包括:年化收益率高达4%甚至更高、当日起息、实时到账、分段计息等等。智慧存款的特点类似于货币基金,当日计息,随存随取,方便灵活;但又能够分段计息,根据存款时间的长短不同采取不同的利率,存的越久收益越高,年化收益率远高于货币基金产品,所以去年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早在去年年底,央行就曾针对智慧存款进行过窗口指导。智慧存款为何能够给出如此之高的利率?实际上,与货币基金产品通常投资银行存款、短期债券、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资产不同,智慧存款背后通常对接的是五年期定期存款,只不过借助了转让机制实现了产品的活期化运作,是一种变相的资金池业务,通过期限错配获取较高收益。

何为“结构化存款”?从定义的角度看,结构性存款是在传统的定期存款的基础上叠加了金融衍生工具,例如与汇率、黄金、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挂钩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搏取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准确的说,结构化存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存款,银保监会23号文就把结构化存款归为理财业务。虽然结构化存款大多约定“保本浮动收益”,并与某类金融衍生工具挂钩,但实际上,许多结构化存款并未真正与金融衍生工具挂钩,而是通过“假结构”的方式变相高息揽储。对银行而言,结构化存款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计入表内存款规模,有利于各类监管指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可以变相打破存款利率上限的自律约束,实现“合规”的高息揽储。除此之外,在资管新规出台后,保本理财被纳入存款监管,表外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结构性存款就成为了银行吸引理财客户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智慧存款还是结构化存款,背后都反映了银行负债端争夺的加剧。无论是智慧存款的分档计息,还是结构化存款的存款+衍生品,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更高的收益吸收表内存款。这一方面反映了资管新规落地后,随着刚兑的打破和资金池模式被禁止,银行表外负债流失的压力不断加剧,而另一方面表内负债又受制于利率自律机制的制约,难以顺利承接从表外理财中流失的客户保本保收益的资产配置需求,因此智慧存款和结构化存款就脱颖而出,成为了银行留住理财客户的重要工具。然而,无论是智慧存款还是结构化存款,都属于银行表内负债,通过变相的高息揽储留住理财客户,也使得银行表内负债成本被动抬升。这一方面体现出银行表内负债荒并未因为所谓的“表外回流表内”而有所缓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客户依然更加青睐保本高收益的资产类别,净值型产品想要获得客户认可依然任重道远。

监管为何一再禁止高息揽储?一方面,房地产调控、稳定汇率、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宏观调控目标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超储率持续偏低的背景下,银行表内负债稀缺的情况短期内很难缓和;另一方面高息揽储会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最终导致银行资产端对收益的要求越来越高,推高全社会融资成本,不利于宽信用的推进。此外,高息揽储加剧银行业恶性竞争,也会累积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并倒逼银行追逐更高收益的资产,非标、两高一剩、城投平台、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风险又将进一步累积,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中小银行负债端或将面临更大挑战。与网点多、覆盖面广,负债成本低的大行相比,广大中小银行,尤其是许多没有实体网点的民营银行,负债端原本就更加依赖高息揽储,目前甚至有部分中小银行表内负债中超过六成都来自于结构化存款。随着监管开启新一轮对高息揽储的清理整顿,若结构性存款、智慧存款等工具被进一步规范,中小银行负债端或将面临更大的流失压力。

二、信用市场展望:PPP监管标准趋严,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周三信用债成交涨跌不一,9m信用债低估值3-4bp成交,1y城投债成交居多,大多高估值2-4bp。近期媒体报道,为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财政部发文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6月底前,完成入库PPP项目纳入政府性债务监测平台情况梳理核实工作。对此,我们认为:

自从17年50号文和87号文严禁借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明显趋严,PPP领域监管要求逐渐细化。尤其是17年11月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92号文)严格新项目入库标准,于2018年3月31日前集中清理已入库项目;18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的通知(54号文),主要针对173个前三批示范性项目进行整改,整体不规范率达到23%;19年3月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10号文),进一步细化政府付费项目的特殊条件。今年10号文特别明确了财政支出责任占比不超过5%的限制,换言之,已实施PPP项目且财政支出责任超过5%的地区,不能再上纯粹“政府付费”类PPP项目。

在加大PPP项目政策推进力度与监管标准逐渐细化的背景下,PPP落地呈现较快增长,或对未来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形成隐患。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提到了鼓励地方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加大推进力度并尽快落实建设条件。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数据,今年一季度共清退项目93个,涉及投资额1344亿元。整体来看,一季度落地项目本季度净增850个,投资额1.2万亿元,环比上季度净增项目增加248个,涉及投资金额3502亿元。据测算,一个典型的PPP国家示范项目中,政府、社会资本、债务融资的比重分别为5% 、12%和83%。因此一季度新增投资额1.2万亿元,意味着政府新增出资564亿元,社会资本和债务融资分别新增约1440亿元和1万亿,因此PPP项目落地率不断提高,对新增地方隐性债务会形成隐患。

整体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符合预期,PPP项目的潜在财政风险不大。今年3月份地方财政支出略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但截至2019年3月的数据显示,按财政本级(含省本级、地市本级、区县本级)统计,全国2524个有PPP项目入库的本级中,2519个本级的各年度PPP最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简称财承占比)均保持在10%以下,符合财政承受能力要求,其中1800个本级财承占比低于7%预警线,处于安全区间。有5个本级的财承占比在近期个别年份超10%,按有关要求停止新项目入库。总体看,PPP项目潜在财政风险得到有效监测和防控。

整体而言,去年以来财政部频繁发文实施部署PPP项目的规范与整治方案,根本目标在于遏制新增地方隐性债务,防范风险。从当前PPP运作来看,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大致符合预期,PPP项目潜在风险不大。展望未来,在摸底和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同时,规范PPP领域市场化并细化监管仍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PPP加快落地的趋势,另一方面杜绝明股实债,防止PPP不规范运作变成政府债的问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