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汽车公司急着向员工甩卖新车?

中国的汽车业是一个相对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但它的从业者依然会受到政策的巨大影响。商业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作者:肖文杰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能以内部优惠价买车,是汽车公司常见的员工福利。但优惠到下面这个程度,显然不是福利的问题了。

本周,社交网络上陆续出现了中国最大的几家汽车制造商(上汽、一汽、吉利等)的员工购车优惠价方案,有的车型甚至出现了对折。要知道,一般而言,员工购车的优惠在10%至20%左右,50%的折价在二手车上都很少出现。这种异常行为,集中体现了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棘手现状。 

短命的“国五标准”。此次异常“福利”的根本原因是先行的新车排放标准提前被废止。汽车公司向员工甩卖的是“国五排放标准”的新车,根据最近几周的消息,7月1日起,这些车辆将不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销售——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变长,很快将包含主流的一二线市场。这一天之后,这些城市将只能销售符合国六标准的新车。

所以汽车公司需要赶在deadline之前清理“国五车”的库存。它们不能在4S店给出这么大的折扣,这会搞乱价格体系,影响之后的销售,损害品牌。内部销售是最有效的做法,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有的公司甚至强制部分员工买车。

每隔几年,中国政府就会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新车满足一套新的排放标准。也就是说,更新排放标准不是一个新鲜事,为什么这次汽车公司会这么慌乱?问题就出在隔多少年。

平均来说,每一代新排放标准会比上一代严格50%左右,国六标准也是如此。一氧化碳、碳氢化物、氮氧化物这三个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值都只有国五标准的约一半,颗粒物标准则是国五的2/3。

这个要求并不容易,每次满足新的技术标准,对汽车公司来说都是个苦差事。它们需要花大量资金研发一些不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技术——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在意自己的车排出多少污染物。话说回来,法规本就是促进汽车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为了减轻汽车公司的压力,一个新的排放法规一般会延续6年,这给了汽车公司足够的时间,销售足够多的新车,摊薄研发成本。

而国五标准的时间被大幅缩短。全国统一实施国五标准的时间是2017年1月1日,国六标准原定的全国统一实施时间是2023年。现在,国五标准原本6年的寿命直接被减半。更麻烦的是,这个动作对不少汽车公司而言很突然,很多城市在三四月才放出消息,为了“打响蓝天保卫战”提前实施国六标准。在汽车公司作出反应,让产品符合国六标准之前,已经积累了不少国五车的库存。 

本就糟糕的市场。如果放在上一次排放标准切换的2016年至2017年,即使消息来得突然,汽车公司也不会这么慌乱,因为那时候汽车市场正在高速增长,消化短期的库存没有那么困难。而现在,恰好是中国汽车业30年来经历过的最严重的衰退期,前4个月,整个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0%。排名前十的厂家里,除了3家日系公司以外,全都同比下滑,有的跌幅超过20%。

不少汽车公司的高管承认,在制定2019年销量计划时,预期到了市场下行,但没想到这么猛烈。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中国汽车经销商的库存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在警戒线之上了。而在经过通常被认为能拉动销量的五一小长假后,经销商的库存依然没有减少。在市场本就向下震荡的情况下,又叠加了一只新“靴子”,出现一时难以解决的库存也就好理解了。

受到冲击的不仅是新车,还有二手车市场。在历史上,排放标准本身,除了通过政策手段减少汽车业对环境的影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促进新车销售的作用。因为在提升新车排放标准的同时,往往还会禁止旧排放标准的老车上路,逼着那些车的车主购买新车。

比如,此次国六排放标准的提前实施,就让许多人猜测,是否国三排放标准的旧车,很快也将不被允许上路。这带来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大量仍有价值的二手车失去了继续流通的机会。在新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都意识到了二手车市场的潜力,但排放标准的过快提升正在威胁这个市场的供应。要知道,国三标准时期,正是中国汽车市场起飞的阶段。 

国六标准不那么好糊弄了。国五标准执行时间的腰斩,客观上推高了汽车公司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国六标准的突然提前,也增大了汽车业的研发压力,它们必须在短时间内研发新的部件,以满足标准。

由于汽车严格的安全要求,这个研发流程很难节省时间,新的“国六车”必须按照规范完成冬季和夏季测试,一般而言需要18个月。一位知名跨国零部件供应商的中国负责人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承认,与国六标准相关的零部件研发让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有很大的压力,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还要尽量赶时间,“太紧张了”。

另一个隐藏的困难是,在国六标准中,对于新车是否真的达到排放标准的检测,比过去更严格。在未来,甚至可能通过实时上传的数据来检测车辆的实际污染物排放。过去,有些研发能力不那么够的公司,它们的新车实际排放水平可能没有完全达到标准,但仍可以过关。现在,它们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了,毕竟此次排放标准的大幅提前,已经暗示了这不是单个行业可以左右的决策。如果心存侥幸,可能意味着将来大规模的召回,甚至更糟的结果。看看大众汽车就知道了。

中国的汽车业是一个相对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但它的从业者依然会受到政策的巨大影响。商业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