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和批发银行如何在颠覆性时代寻求增长

资产管理公司和批发银行正面临投资者要求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增长的与日俱增的压力

来源:路闻卓立

摩根士丹利和奥纬咨询(OliverWyman)联合撰写蓝皮书称,资产管理公司和批发银行正面临投资者要求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增长的与日俱增的压力,但这两个行业的处境都欠佳。对于资管行业来说,可以在新兴市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意味着300亿美元的收入增长机会,其中一半来自中国)、私募市场(通过更高效的新交付模式开启进入私募市场的渠道有可能带来额外的230亿美元收入)、解决方案(新技术将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带来70亿美元的收入)这三个领域创造价值并推动收入增长。

对于批发银行来说,则需要进行重组,找到突破性增长的解决方案,以对抗疲弱的基础收入增长。对于在华外资银行来说,现在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了。买方和卖方的监管措施调整正导致中国营收增长加快。我们估计,到2021年,仅销售交易部(S&T)和投资银行部(IBD)的年复合增长率就将达到7%。外资银行越来越容易获得这种增长机会。

图文|奥纬

【摘要】

  • 资产管理公司和批发银行正面临投资者要求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增长的与日俱增的压力。但这两个行业都面临着利润率下降和市场环境较预期令人失望的处境。

  • 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对市场/基准回报的商品化做出反应,这种商品化是由市场结构变化对卖方营收要求的消极连锁效应导致的;批发银行也需要寻找更廉价的方式,为投资者客户服务,并在其它地方寻求增长。

  • 这场竞赛在于为客户推出新产品、通过满足新兴客户的需求来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应对新进入者的威胁。但这必须伴随着对净利润的密切关注。尽管成本可能很高,但重组一直面临挑战的业务的可能性目前升高。

  • 随着市场开放,这两个行业的公司高管都需要决定他们在中国的战略。外部管理的资产管理规模(AUM)不断扩大,对外国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是一个机遇。

  • 在适应和利用新技术的战斗中,把资本进行再投资的老牌企业以及正在寻找机会的新进入者,将迅速击败行动缓慢的企业。赢家将利用他们的数据优势来提供新的客户解决方案。这两个行业的投资都在增加。

  • 市场结构和客户行为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起点最低的公司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将不得不在捍卫核心市场的竞争需求与追随资金并寻求长期增长的需求之间进行权衡。迎头赶上的成本正在增加。

管理层的优先要务

资产管理公司

1.制定一个雄心勃勃但可靠的增长计划,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看法和分歧。我们的基本预测是,随着(感知到的)商品化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未来五年行业收入每年将仅增长约1%。

2.为新兴亚洲、私募市场和解决方案绘制路线图。这些业务将在五年内增长到占全球收入的逾50%。监管促进的变革正将亚洲推到舞台中央,新兴市场客户收入增长有50%是由中国内地市场带动。私募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预计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受公募到私募筹资的改变、及投资者解决配置不足问题的影响。在解决方案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将利用数据技术的进步,通过重新定义与投资者的关系,以及为投资者提供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3.重组核心主动型业务,因为收入规模料将以每年大约9%的速度缩减。重新定义主动风格,并准备以较低的价格竞争;计划削减30%的核心成本,这对核心业务的生存至关重要。

批发银行

1.调整资源,跟着资金走。在一个或多个成长型市场(如中国和企业客户)抢占先机,或为机构客户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克服该领域的不利因素。投资到位需要时间,但随着赢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利用可扩展的运营模式和数字平台获得市场份额,追赶的成本将增加。

2.针对遗留问题,提高效率。技术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即降低了成本也减少了利润。把投资用于效率最大化。解决服务供应商的成本问题,可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提高一倍以上(仅通过削减前台部门就可以实现),同时增加寻求战略性退出的灵活性。

3.利用技术和数据重新思考业务模式。努力捍卫那些有可能被新进入者(如现金管理)颠覆的赚钱业务,并投资于技术以调整成本基础。

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核心主动管理业务的结构性压力必将加大,但我们认为,新兴市场/中国、私募市场和企业解决方案方面,都有另一条诱人的增长路径可走。在这些领域,企业必须能够负担起未来几年的必要投资,并有能力在对其“核心业务”来说复杂程度明显增加的领域进行竞争。

2018年,资产管理股票市场的估值跌至20年来的低点,因对未来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剧。这个行业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抉择。

过去五年,在资产增值和资本流入的推动下,行业营收以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18年达到3260亿美元的纪录高位,年底时外部管理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80万亿美元。但在这些数字背后,则是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支付资产管理费。

未来五年,我们预计资产管理行业总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左右。三个增长区--新兴市场客户、私募市场和解决方案--将推动这一增长,到2023年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将从38%升至53%。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发达市场的核心主动管理收入将减少逾三分之一,而且不再是行业收入的最大贡献者。在被动管理方面,资产管理规模占比的进一步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正在进行的价格商品化所抵消。

投资者正越来越多地从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撤出资金。尽管这样的转向令被动管理存在风险(包括市场集中度、流动性、运营担忧以及对市场结构的更广泛影响),但现实是,主动型资产管理收取的溢价正在大幅下降。

如果该行业不能重新定义其价值主张以使投资者愿意为其埋单的话,那么收入增长前景看起来就会很疲弱,尤其是当量化宽松驱动的周期最终结束时。资产管理公司将被迫陷入为了维持盈利而进行的成本和产能重组的紧张螺旋。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以下三个领域创造价值并推动收入增长:

新兴市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意味着300亿美元的收入增长机会,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如今,外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新兴市场客户资产管理规模大多来自投资于西方市场的大型公共基金。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增长机会将更趋“本土化”。为了从中受益,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将需要更加本土化的运营模式。在中国,近期的行业自由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加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努力,正增强外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乐观情绪。

私募市场:通过更高效的新交付模式开启进入私募市场的渠道,有可能带来额外的230亿美元收入。

私人资本市场的增长已超过公开市场,但私募市场的投资仍来自机构客户的一个子集:固定收益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和捐赠基金。我们预计,资产管理公司的增长机遇将来自于帮助其他市场人士--即高净值个人、固定缴款养老金和保险公司--提高在私募市场的参与度。那些能够更有效的交付产品,同时与决策者和分销商平台密切合作的资产管理公司,将更容易抓住这一机遇。

解决方案:新技术将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带来70亿美元的收入。

对于那些在养老金市场的结构性和人口结构变化驱动下具备所需能力的人来说,解决方案领域一直是一个亮点。结果导向型产品已经壮大,不断升温的对灵活退休解决方案的需求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数据管理和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为将定制带入大众市场、以及为资产管理公司重新定义与客户关系提供了机遇。这场增长争夺战不仅将在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展开,还将在科技公司和分销商之间展开。

这样的前景向资产管理公司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1.如何积极捍卫核心主动管理业务的价值?

与其它承受巨大定价压力的行业一样,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决定是继续留在传统的主动管理领域继续战斗,还是离开。到目前为止,拖延是一种选择,但决策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主动管理者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捍卫这一领域,包括重新定义围绕积极所有权的主张;进行投资以帮助客户了解投资组合中的风险;重新设计成本基础和资金交付模式,以便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主动管理服务。并非所有公司都将选择被动管理进行投资,我们预计核心的主动管理市场将出现更多整合。

2.在增长领域哪一块增加产能,如何追求增长?

在每个增长领域,管理曾都需要在不同的运营模式间进行选择。例如:

  • 新兴市场/中国:建立分销渠道vs.通过合作伙伴获得租赁渠道;

  • 私募市场:建立、或从其他合作伙伴处获得所需的投资能力;

  • 解决方案:建立面向客户的技术或者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还面临着在传统投资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变革创新文化的挑战。

我们预计,最激进的资产管理公司将把收入的5-10%用于追求增长。由于该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已明显低于上个周期的这个时点,且未来的经济状况不确定,该行业需要大幅削减现有的成本基础,以允许投资增长。我们看到,通过自动化、外包和合理优化,该行业将有可能把现有的成本基础削减至多30%。

但2018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成本增速再次快于通胀,而且各项目往往局限于边缘的修修补补。运营模式成本挑战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公司未能制定数据标准,而解决这一问题应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对数据集成的控制将使资产管理公司有更大的灵活性来外包和插入服务提供商、驱动流程自动化、以及构建新的客户理解和体验水平。零售银行业的经验表明,在一种全新的、空白的商业模式中采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法,可以提供一条实现这一目标的诱人途径。

批发银行

批发银行需要进行重组,找到突破性增长的解决方案,以对抗疲弱的基础收入增长。到2018年年中,越来越多的人乐观地认为,投资银行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时期,预期已经集中在复合年增长率3%左右的水平。但收入前景已经减弱,2019年开局增长缓慢。这种疲弱的收入前景将迫使企业和投资银行进一步重组业务。我们预计,到2021年,整个行业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左右,这只会带来股本回报率的小幅改善。其目标应该是关闭经济效益不高的业务,重组经营模式,同时将资源转移到增长领域。

流动交易业务(Flowtradingbusinesses)是最具挑战性的。除了少数几家在所竞争的市场具有规模的银行外,其他业者的现有经济效益都低于资本成本,而买方调整以及非银行机构入场带来的结构性收入压力更加剧了这种痛楚。领导层需要继续投资于技术升级以保持优势,而偏小的特许经营者需要寻找激进的方式进行重组。

具有规模的银行(尤其是占据领导地位的美国业者)如今所享有的内在优势,将巩固它们的长期优异表现。收入压力和投资需求正迫使企业控制成本,但它们在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的高起点,让它们既可以扩大业务,又可以捍卫现有的领导地位。在这个群体中,最大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通过采用新技术的低边际成本业务模式来扩大其潜在市场的企业。这将需要雄厚的财力和一支愿意在整个周期内保持投资水平的管理团队。

处理服务提供商成本的时间。集团降低成本的努力在前台部门取得了最大的进展。新规定和对声誉风险的担忧意味着,合规要求的激增阻碍了企业中心成本的真正降低。这对当前业绩起到了锚定作用,或许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未来的战略选择。如果你不能确定收入损失后成本会迅速下降,那么退出一项业务是很难的。通常分配成本是最棘手的。我们估计,降低服务提供商的成本所节省的成本将比仅通过削减前台部门高出一倍多。

中等规模的全球批发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需要考虑更为激进的选项。平均而言,它们的股本回报率只有美国竞争对手的一半,而本土市场的利润率较低,而且还在下滑。较低的起点、较少的技术预算、以及国内收入增长吸引力较低,都将促使它们将战略重点放在捍卫自己最强势的业务(在许多情况下是企业专营权),以及在成长型市场中的定位上。要做到这一点,它们需要进一步削减较弱的业务,并在创新方面采取更大胆的行动--包括考虑合作伙伴关系、退出和建立未开发领域平台的选择。

对于在华外资银行来说,现在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了。买方和卖方的监管措施调整正导致中国营收增长加快。我们估计,到2021年,仅销售交易部(S&T)和投资银行部(IBD)的年复合增长率就将达到7%。外资银行越来越容易获得这种增长机会。在面对当地银行激烈的竞争下,持续的耕耘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获得回报。当地银行处境良好,能够比外资银行在更长时间内忍受低回报,从而巩固他们的既有优势,并提高与全球性银行竞争的能力。

争夺企业客户的竞争正在展开。我们预计,到2021年,企业客户的营收增速将是机构客户的四倍,交易银行业务仍将是增长引擎,年复合增长率达4%。但运营模式效率低下,而且已经开始受到新技术的冲击。具有颠覆性的新进入者将能够改善客户的主张,并在价格上超越竞争对手,从而获得比以往更大的收入份额。随着竞争格局的转变,先行者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开发具有高度扩展性的平台。全球领导者和来自行业内外的新进入者最能积累资本。(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