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成功不在于996,而在于关键时点的命运抉择

选好方向了,996才是有效手段,不然仅仅是浪费你的生命。别忘了,大部分人之所以能成功,还是靠坐中国经济这个电梯上来的,不要太过于迷信油腻老男人。

来源:月风投资笔记

大家都在讨论996,我也来凑个热闹,先直接说结论:个人的成功不在于996,而在于关键时点的命运抉择。

1、我是2007年本科毕业的,早在06年秋季应届生招聘季开始时,整个A股市场已经非常火热了,当时整个宿舍楼1/3的同学都在炒股。只是我们是厦大第一批去漳州校区的金融系学生,最重要的实习经历比往届更加单薄,我自己的个人成绩也是平平,因此当时没有挤上券商和基金的岗位,最后去了上海的一家保险公司,做精算数据处理和上市办的相关工作,也算和投资研究沾点边;

2、也就是说,从本科毕业开始,我就错过了同龄人人生的第一次康波,6124点的绝对牛市。那时公募基金的前台都能拿到大几十万的年终奖金,07年刚入职的应届生半年也有20来万的收入(2007年7月-12月),要知道07年北京四环外的房价还有不到一万的;

3、但是风水轮流转,马上大家就迎来了2008年的大熊市。公募基金收固定管理费还好点,压力最大的其实是去券商的同学,考核压力马上就上来了,好几个本科同学后面又无奈辞职去考研了。类似的情况是前两年才入职银行的应届生,许多都被存款压力逼得离职继续求学;

4、读者您以为读到这里,故事就会逆转了?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其实保险公司2008年也普遍投资巨亏,加上2008年还有一个黑天鹅事件对整个财险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08年初的特级“雪灾”;

5、我当时在的财险公司,2007年已经被恶性车险杀价压垮,2008年更是承保+投资双巨亏,连偿付能力都出问题了。上市办的工作肯定是做不下去了,那时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和焦头烂额的分公司打交道,算业绩指标。真的,年纪可以当我父亲的分公司老总和你打电话,在业务分解指标上讨价还价,没有很多人想象的总部人员的趾高气昂,而是深感各有不易,人生苦短;

6、2009年,这家上海的保险公司被中部一家国投平台给收了,人员出现了大换血。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看起来丝毫没有希望再上市的财险公司,最终还是在A股通过非常规手段上市了。那时我也觉得继续呆着没什么意思,就离职去考了北京的研究生,还是计划毕业后继续做精算的工作;

7、2011年的暑期前,某家后面大举扩张的保险公司来我就读的中财招实习生,那时主要还是保险主体公司投放了一堆实习需求,也是我去招聘会的初衷。在那个慵懒的中午,招聘台子后面的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资管公司也招实习生”;

8、事后我才知道,这家保险资管公司5月份才刚刚正式成立,所有的业务都刚刚开展,对人的需求很高。但是确实时间很紧,所以领导只来得及和HR说一句”我们也要人”,然后就用那种方式写到了小黑板上;

9、其实这里我已经萌生了换职业方向的想法,原因是当时的保监会吴主席,对于保险牌照的审批是非常谨慎的。而精算这个职业在中国非常年轻,当时许多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部门领导,都只有30岁出头的年纪,精算师本身又是一个可以干到70岁的专业性(Professional)职业——职业天花板我一抬头就能看到;

10、于是我一咬牙,给HR小姐姐忐忑地递上简历,说我想应聘资管公司的岗位,什么方向我都可以接受!至今,我依然记得小姐姐疑惑的表情:你是保险精算类专业的啊,为什么要投资管呢?

11、读者朋友您以为我这里终于要走上人生巅峰了么?哪有,我错过了我人生的第二次康波。因为就在决定转向投资的5个月后,2011年10月,保监会的新主席上任,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保险牌照大发放。2011年全国还仅有120家保险公司,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翻到了200家。许多保险公司还在排队等着成立,精算师自然供不应求。许多和我同龄的精算师,都快速走上了新保险公司的核心岗位,甚至担任精算责任人等高管,或者在大保险公司担任大区(比如华东区、华南区)精算负责人;

12、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投简历时说“什么方向都行”,其实我最后去暑期实习的岗位是固定收益,因为我的简历不够行业研究的要求。——2011年前后,债券还是一个屌丝行业,大家更愿意去做股票行研;

13、我当时的研究方向是看宏观利率,为此恶补了很多知识,现在的宏观底子是当时打下来的。最后表现非常不错,拿到了ReturnOffer。不过在后面拿正式Offer时,我仔细反思了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我和领导申请了行研岗;

14、这里的故事开始要龙傲天了?开玩笑,我错过了我人生的第三次康波。因为2011年底以后,债券市场迎来了一轮最大级别最长周期的大牛市,而且是国债利率上行但信用利差明显回落的个债型行情(因此需要主动配置能力)。当时债券基金经理紧缺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刚毕业两年的大基金债券研究员,很轻松就能被猎头挖去中小基金公司当基金经理,现在公募基金的研究员看到应该会吐血吧;

15、保险资管正式入职后,我终于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康波,但即便如此,这个康波和大家也是逆向而又罕见的。我是精算出身,自然是从非银板块开始看公司,最后Cover整个大金融板块。但是在2012-2015年,是创业板的大牛市,和我同批的其他金融研究员,基本上都被迫转方向或者被供给侧改革了。——但是当时公司非常重视金融板块,我反而被保全下来了,甚至有了表现的机会;

16、后面就是内部业绩考核、逐步覆盖新行业、最后管账户这样标准化的经历了。对了,我之前还错过了某个收入非常高的信托的机会,那时正好是房地产信托的爆发元年,整个行业的规模4年从万亿暴增至十万亿体量。

17、其实我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总结一下的话:

第一,别听他们说什么996对年轻人很关键,关键节点还是在于人生重要方向的命运抉择;

第二,为什么国外阶级固化,是因为OldMoney能给孩子们指路,不会出现“18岁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要选专业、24岁什么都没经历过的年轻人要选工作”这样瞎猫碰死耗子的情况,以我为例,咱们这代人基本靠碰和蒙;

第三,中国最大的机会,在于人生康波的轮动频率是别人的3-4倍,所以“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注定人生机会第一次只能在2019年出现”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对个人而言其实没那么适用。以我为例,毕业10多年,已经错过4次人生康波(6124点绝对牛市、精算行业底部反转、十万亿信托爆发、债券最大最长牛市),但是咱们接下来抓住一次,也还不差;

第四,不要因为错过一次人生康波而苦恼,换个姿势准备迎接下一个;

第五,和股市一样,不要去人太挤的地方,逆向思维很重要,无论债市牛市、精算反转、信托爆发、周期股供给侧改革、茅台塑化剂,都是类似的案例。我当年毕业时,P&G(宝洁)玛氏和四大会计所在应届生眼里如日中天,现在都完全反过来了;包括2000年前后移动从电信分家出来的时候,没有人认为中移动会成长为如此巨兽。

选好方向了,996才是有效手段,不然仅仅是浪费你的生命。别忘了,大部分人之所以能成功,还是靠坐中国经济这个电梯上来的,不要太过于迷信油腻老男人。

与大家共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