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亿!中国这个资产被外资疯抢,我们却还浑然不知!

如果我们自己改变不了这个市场,那么外资来了,我们市场也该成熟了,否则,底都被人家抄走了。剩下来的垃圾资产让散户自娱自乐炒作么?

作者:拾叶

来源:米筐投资 

1

外资汹涌进入中国债市

2019年4月1日,全球最大的商业金融信息公司彭博宣布正式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这一次纳入指数的债券为中国国债和三家政策性银行债券。

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这可谓是一个重磅划时代的宣布。要知道,创建于1973年的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是国际主流债券指数之一,在此之前,国际三大计价债券分别是美元、欧元和日元,如今,人民币债券成为第四大国际计价货币债券。

由于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的主流权威性,国际上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在追踪该指数,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将有大量的投资者会把资金投向中国债券。据初步估算,将至少有1000亿美元将流入中国债券市场。

但我们还是晚了一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4月1日消息称,2019年以来,境外机构买入中国债券的速度在马不停蹄的路上,贝莱德、领航等全球顶级资管公司大规模杀进中国债券市场。2019年3月债券通的交易量达到1124亿元,全球投资者持续净买入中国债券,单3月一个月就净买入222亿元。

根据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短短三个月,境外投资者交易量就累计达到341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外资已经汹涌而至,而很多我们很多投资者却浑然不知。

与去年6月明晟起把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不同,债券市场的规模体量更大,而国际投资者的重点瞄准的就是中国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因为相对于中国的政府信用,这两类债券几乎是零违约风险。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产业结构纵深完整的国家,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拉美、非洲甚至欧洲各国而言,具有更高的信用评级。

2

外资涌入抹逆差,人民币国际化

一箭双雕

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老大郑重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这几年的金融对外开速度非常快,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纷纷上马。

至2018年末,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规模近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

外资纷纷买入中国优质的股票和债券。而中国的散户却还在疯狂炒垃圾股、炒概念。

国人散户投机心性未泯,不由得悲乎哀哉。

不仅仅是彭博看好中国,另外两大国际机构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指数也在考虑将中国债券纳入到旗下的债券指数中。

如果两大机构也把中国债券纳入到他们的债券指数里,那么还会有2500亿到3000亿美元的资金继续流入中国债券市场。

随着中国资本账户每年将不断吸引国际投资者的资金进入国内,中美贸易对峙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差也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要知道,川普要求中国想方设法去减少中美贸易逆差,但这给我们所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外汇收入会减少,经常账户会出现逆差。而资本项目的外资流入将极大的改变这种困境。

并且,这将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3

外资入场的背后逻辑

如果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件事情,我们就要好好说一下。

对于国家来讲,对外有两个大账户,一个经常项目账户,主要是进出贸易。一个是资本账户,主要是投资。

在过去,由于中国的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也就是我们的经常项目是顺差,外汇赚的多,中国的人民币发行又是建立在外汇之上,所以大家也都习惯了货币的扩张。

但未来这种顺差会逐渐消失。

随着中国的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的95后甚至进入社会的00后明显存钱的意愿比70后、80后低很多。

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52%,而如今储蓄率为45%,并且依然在逐渐走低,而当一个国家储蓄率低于投资率之后,就会出现经常账户逆转。而2019年,极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转折年。

虽然消费增加,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如果出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逆差”,我们的外储压力就大了。

所以,回到我们这次的主题,为什么我们开放金融市场,吸引外资买我们的股票、债券?

因为只有让国家的资本账户源源不断地吸引外资流入中国,才能弥补我们经常账户的逆差,保证收支平衡。

所以,外资的疯狂涌入中国资本市场,有利有弊。

根据一些机构预测,从2020年到2030年,每年都会有约2000亿到3800亿美元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就是差不多每年都有1.4-2.5万亿人民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其中大约一半进入股票,另一半进入债券。

而国际资金的进入也将极大的改变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和投机/投资风格。

中国未来将有很多的“仙股”诞生,也会有很多优质的债券和股票被资金大力增持。

如果我们自己改变不了这个市场,那么外资来了,我们市场也该成熟了,否则,底都被人家抄走了。剩下来的垃圾资产让散户自娱自乐炒作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