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财报、布局大比拼,谁会是赢家?

BAT一季度财报都已经公布完了,其业绩变动甚至财务数据的细微变化都让资本市场异常敏感,尤其在这个李总理号召的“互联网+”风口。风口之中要做好投资布局,关注BAT,是不变的主题。(作者:天成) ...

BAT财报、布局大比拼,谁会是赢家?
作者:天成

BAT一季度财报都已经公布完了,三家作为TMT领域的风向标,其业绩变动甚至财务数据的细微变化都让资本市场异常敏感,尤其在这个李总理号召的“互联网+”风口。资本总是逐利的,互联网行业正令各路资金蜂拥而动,其背后无非是大家看好该行业后续增长并为其带来可观利润,而如果互联网行业的旗舰BAT都不怎么挣钱的话,谁又会去傻傻的投资互联网呢?所以,风口之中要做好投资布局,关注BAT,是不变的主题。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BAT一季报业绩数据:
 

横向对比,依旧是腾讯营收最高,阿里最能赚钱,百度近几年利润率下降厉害,也难怪大家纷纷要认马云当干爹。

接着,为了保持持续的增长,三家巨头都在向移动端转型,我们来看其成效如何:

BAT月活跃用户数据对比
 

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巨头抓紧抢占地盘,都希望自身能顺利卡位移动流量入口。从以上月活跃用户数据可以看出,三者移动端转型比较成功,都将各自领域在PC端的霸主地位复制到了移动端,牢牢把控了在搜索、电商及社交三大领域的入口优势,同时也在持续通过入资、收购等资本动作,深化布局,期望得到更多的流量入口。

最后,落实到各项营收增长及变现能力上,对比如下:

BAT一季度各项营收增长及变现能力对比
 

以上数据显示,阿里电商移动端增长强劲,GMV占比已经过半,但移动端变现能力较弱,营收占比只有30%,这说明,阿里需要加强移动端变现手段,否则GMV迁移过去,未创造移动收入,会对下一季的营收增长空间带来麻烦。腾讯移动游戏则显现出强劲的收入增长,同比增长82%,同时网络广告收入增长也是亮点,得益于视频广告和微信广告的强势增长,收入同比增长131%。而百度的亮点是移动端变现能力大幅提高,去年还比较弱,但一季度与PC端持平了,不过,从收入结构上看,还是太依赖网络营销收入了(占比超98%)。

总体来看,BAT一季度各项业务表现各有千秋,亮点与缺陷并存。

跟踪分析BAT业绩增长很重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BAT的O2O布局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毕竟学习借鉴大佬们的投资布局理念,绝对是受益无穷的,因为他们布局的不是当下,是未来。

未来看什么?

未来看什么?当时是看对未来的商业布局,主要体现在投资并购上。从2013到现在,BAT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开始从资本运作层面跑马圈地,尤其在O2O领域。

BAT生活服务布局对比
 

BAT投资布局模式对比

铺开上面这场BAT战局的战略图看,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一直在忙于利用各自资源将O2O猛将纳入各自麾下的布局阶段,从餐饮、打车、地图到服装、百货等各类生活服务场景,BAT阵营搭建优势各异的O2O生态系统,不过,由于各自基础资源的不同(阿里、腾讯、百度分别以电商、社交、搜索发家)、三位当家的性格迥异,BAT的投资布局呈现一定的模式。

腾讯:产品模式(注重产品体验)

腾讯在社交通信类产品市场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业界评说马化腾是产品派,腾讯的移动布局也沾染了这种气质,走上了“产品模式”。这几年,腾讯做出了一个很牛的产品——微信,移动支付、新闻等其他产品都可以仰仗于微信的强势用户拉动,完成产品推广。

一直以来,腾讯希望能赋予微信诸多功能,使之成为庞大的在线应用平台,最大化地发挥腾讯的价值。所以,我们看到,从大众点评到嘀嘀打车,腾讯加诸微信之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微信毕竟只是一个社交类产品,对其他移动产品的带动力有限。这也导致腾讯除了社交通信之外,在其他的领域一直没有具有市场领导力的产品。

另外,微信的封闭性一直饱受诟病。这使得腾讯虽然微信做的不错,但在平台建设上起色不大。

阿里:平台模式(注重平台建立、大格局意识)

阿里在购物、在线支付和浏览器领域具有的市场领导力。购物和在线支付的优势延续于PC端的传统优势和固有用户群,玩法也差不多——搭建电商平台,一方面稳住用户,一方面聚拢商家,同时对电商类应用开发者具有吸引力。

阿里在PC时代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不过,转向移动端的时候,用户的过渡并不是平移的,是需要有移动入口的,但阿里的移动端入口还不够强。所以我们看到阿里过去一年一直在收购。

阿里在移动搜索、移动地图、移动社交发了不少力。此前在社交投入了主要的无线资源力推“来往”,2014年阿里花费近54亿美元大手笔收购UC和高德,期望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阿里的支付宝钱包虽然居于o2o移动消费的支付环节,也试图构建场景,延伸出O2O服务。由于支付宝离钱最近,所以也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从阿里健康、阿里医疗、阿里影视再到阿里汽车、阿里智能生活事业部,阿里正在围绕各个垂直业务进行多种多元整合和探索尝试。未来一旦串接起来,就会是一盘不容小觑的大棋。

百度:未来模式(O2O布局较弱,开始布局未来—人工智能)

相比阿里和腾讯的积极布局,百度则显得淡然了许多,百度在O2O市场鲜有投资动作。百度的O2O入口只有百度搜索和百度地图两个,比不得阿里的多,也比不了腾讯的热;在服务内容上依赖于糯米,而糯米在团购市场地位暂时又比不了美团、点评;在移动支付市场,阿里的支付宝钱包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而腾讯也在借势微信热度尽全力的推广微信支付,先比来看,百度钱包则显相对落寞了些,一来缺少支付宝的用户基数,二来也没有微信的热度可借势推广。可能在O2O市场,百度选择求稳不求全,对比阿里、腾讯两家,似乎百度的思路更为节能环保了些。

不过,百度似乎在第三条道上走的更远,那就是人工智能。相较于阿里、腾讯在互联网、O2O领域的布局,百度这方面较弱,不过他正在学习google,已经在更为深入的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布局。

2014年5月,顶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专家屋恩达宣布加盟百度,为百度“深度学习”计划添砖加瓦。百度目前最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是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具体内容请百度)。除此之外百度还在机器人、人机交互、3D视觉、异构计算等顶尖领域有所涉猎。另外百度为了吸引更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启动了“少帅计划”,只要是30岁以下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突出能力的人都可以加入,有着丰厚的薪水和在硅谷工作以及百度内部创业孵化的优厚待遇。

谁会是赢家?

腾讯目前以产品(微信)为中心的O2O布局理念,有其短板,一旦产品(微信)过时,依赖于其上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将时过境迁,不复存在,需要开发出新的重磅级的产品并再次打造依附其上的生态链。此外,相比于阿里投资布局一个领域的坚决性和深度介入性,腾讯投资金额虽多,但更多似乎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并没有与自身业务深度整合。

百度怎么说呢,当下布局确实很弱,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都将处于弱势。但其现在就开始思考做人工智能方面的事,有着超前的意识,我不清楚这样的做法是不是过早,不过科技的进步是飞速的,也许很快未来某一天我们就进入了人工智能社会了呢?

从资产质量及布局合理性来看,阿里巴巴前景较好。在资源相互引流上找到方式,借力发展,同时继续巩固其支付优势是其当前最佳的发展方式。当布局的各资产在市场中地位稳固后,阿里巴巴以数据为中心连接的各业务将成为其新的发展亮点。所以,跟着大佬布局,我选阿里,因为我喜欢阿里的风格。

你且看阿里在港股的布局,就能体会阿里的作风——坚决、果敢,一旦布局便深度介入和整合。阿里影业、阿里健康原名分别叫做文化中国、中信21世纪,可是阿里一旦进入,并不是投两个钱打打酱油这么简单,而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资产注入和运营,资本市场对此做法相当认同,故称此二子为“阿里双雄”。最近,另一只阿里布局的公司——银泰商业,也被曝光,众人猜测往后大概率改名叫阿里商业了。如此,阿里三雄诞生,未来或许还会有阿里体育、阿里汽车等等出现,格隆汇已经推出“跟着大佬布局系列”,我认为阿里作为风口之中最大的大佬,更加值得我们跟着来研究和布局。

阿里取势、腾讯明道、百度优术

BAT谁会是赢家?我不好说,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现在也并没有端倪谁会胜出(看似百度在走弱),但一定要我选一个,我会选阿里。借用格隆老大的话,凡成大事者“取势、明道、优术”,其中“取势”才是最重要的,如此看来,对于BAT,我觉得:阿里取势、腾讯明道、百度优术。


来源:港股那点事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本文为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