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双双回暖!买股票还是房子?

买股票,还是买房子,近期让很多人烦恼。有行情也让人为难啊!

作者:张银银

来源:杠杆游戏

买股票,还是买房子,近期让很多人烦恼。有行情也让人为难啊!

春节之后,股票行情明显回暖,牛市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不过很快遭遇了震荡倒春寒,但近期行情再次启动,加上科创板预期,给人无限遐想。

从开户指标和交易数据看,资金大幅进入股市的迹象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楼市经历数月的横盘之后,部分头部城市成交反弹、价格企稳;房贷利率下降,购房者入市热情提高;土地溢价明显,开发商融资明显宽松,终于敢于拿地……

房价是否再来一波行情,起码主要一二线城市让人再次看到投资希望。

因为股市和楼市双双回暖,近期关于买股票还是买房子的问题很多,今天我把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1、如果条件不允许,股市、楼市都不应该强行投资。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比如你完全不懂经济,看不懂基本的财务,投资心理又不好,不应该投资任何股票。或者,根本就没有余钱,非要去投资股票。我觉得风险太高。

本文的观点,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各位杆友不要误会我的看法。

同理,楼市的投资资金门槛更高,房票和贷款资格有限,更应该珍惜。

注意我说的都是投资。如果你要结婚、要生小孩,还差一点钱,趁着房价横盘,这完全是可以通过借,实现自己的住房梦。

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只要准备结婚生子,一定需要起码的一套房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一套改善型住房。既是改善,也是保值,起码不跑输其他有房产者。避免不能分享到伟大祖国地产成就的遗憾。

2、很多人错失了此次股市周期第一轮行情。春节之后,我写过一篇文章,跨越20年看牛熊!(2月25日)。

文中做了详细的统计,近20年,我们总共经历过7次大大小小的牛市,总时长不到8年。

这说明什么?说明牛市不如熊市长,但牛市的时间也不短。简单说每隔一两年,牛市始终是要来一次的,无非是大小问题。

所以,做好准备非常重要。

以本轮股市周期为例,2018年很多朋友都说上证指数2000点以下见……悲观情绪弥漫。但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余钱,不是加杠杆的资金,为啥不入市?

明白股市的周期很重要,一定会涨回来的。低位,比如2000多点,怎么看都是低,即便会更低,又何妨?这就是人性,买涨不买跌,而且喜欢短暂和迅速的的欢愉。所以,很多人错过了这波周期的第一轮行情。

我和我多位亲朋好友,长期持有股票,不管任何行情下我们都不惧怕。甚至我亲哥跌越惨,他越坚定、越高兴。

多年的历练和实践证明,这一轮行情,我们又守住了。

3、当楼市调控很严加杠杆难,股市也低潮时,有余钱要毫不犹豫投资股票。我很少给人这么坚定的建议,因为我怕读者亏钱。

实话说我负不起责任,我担心别人因为我的建议而吃亏——虽然杆友和朋友们都说,不会怪我。

上述观点的逻辑非常简单,严厉调控周期,大部分普通人根本没机会在楼市上加杠杆。即便你有房票、有贷款资格,高昂的首付和动辄20%的利率上浮,非要去投资买房,这不是扯淡吗?

很多楼市投资带路党总喜欢说,要坚定买房,特别要坚定买一二线城市的房子。我觉得投资是要分具体时间的,而不是能一概而论。

这轮调控周期就很明显,史上最严,有余钱也往往没资格轻易买房,房票、首付额、利率都是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手上还有点资金,就应该买股票。

恰好2018年股市行情跌进谷底……

股市资金门槛低,不限购,这是相对不动产巨额投资的优势。现在说这些,有人会觉得我是马后炮。是的,我不敢轻易说。但熟悉我的老铁都知道,我一直对股票都是偏爱的。

当然,上述看法只对敢于持有一只股票起码几个月、一年来说有意义。

4、懂国情很重要:3000点我觉得也不高,房住不炒底线却还未退却。在我国投资,聪明、坚韧、不贪心、懂国情一定可以赚钱。

比如2015年末、2016年启动的新一轮楼市大行情。上一轮调控完全抛弃、降息、降准、鼓励去库存,甚至买房就是爱国、爱实业的官方论调都出来,你说该不该进场?

很多人现在被套着,是因为进场晚,被调控镇压住。在疯狂时,谁都觉得永远涨,都不信调控动真格。

而之所以要房住不炒,一是因为此前炒太厉害,二是中美以及我国自己的转型升级真的到一个节点了,总不能一直靠钢筋混凝土维持经济繁荣。

这个时候,对硬科技、实体经济的支持就必须给点力。拿什么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得真金白银。资金的去向和变化趋势,决定行业前途。

钱怎么来,直接融资、股市就是最好办法。科创板的信号还要怎么说?

2015年我们就希望走这一步大棋,可惜了疯牛、杠杆牛,最终酿成股灾,被迫再搞了一轮楼市行情。

明白这个大逻辑,就能明白目前的3000点出头,真不高。需要的只是你的耐心。

最后,上文所有观点,只对合格投资者适用。如果条件不允许,无论楼市、股市你都不应该投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