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协议脱欧,如何影响中国

脱欧协议第三次被否决,欧盟给予英国仅不到2周的短暂延期宽限,无协议脱欧风险飙升。如果无协议脱欧,这对与欧盟、英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来说,会有什么影响?英国对中国的投资吸引力会下降吗?

作者:筱筠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脱欧协议第三次被否决,欧盟给予英国仅不到2周的短暂延期宽限,无协议脱欧风险飙升。如果无协议脱欧,这对与欧盟、英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来说,会有什么影响?英国对中国的投资吸引力会下降吗?

图源/环球网 

梅姨已经急得要辞职了

你们还是不肯好好投票

声泪俱下、承诺“只要通过协议就辞职”的梅姨没能打动英国国会。

3月29日,脱欧协议以344票反对、286票支持的结果第三次被英国国会否决。

此前的欧洲峰会上,欧盟给予英国仅不到2周的短暂延期宽限,这使英国工商界更加担心会出现“无协议”脱欧。第三次投票失败,意味着英国将再次向欧盟申请脱欧延期,否则将触发无协议脱欧。无协议脱欧的风险仍然很大。

如果英国无协议脱欧,其和欧盟的经贸关系将直接回退至 WTO 基本贸易框架,双方互为最惠国。其中,由于国家之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赋予的优惠待遇不属于WTO最惠国条款范围,英国无法获得欧盟成员国的单一市场自由贸易待遇。这就意味着,英国届时将无法进入欧盟单一市场,欧盟27国也将无法自由地享受在英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将对在英金融机构和欧盟27国金融机构(下称欧盟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挑战,对与欧盟、英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来说,尤其是中国在欧、在英投资会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在欧投资不断加码

1、近年来中国对欧盟地区投资总体呈上涨趋势

近年来,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呈上涨的趋势。从流量上看,2009-2017年间,中国对欧盟投资流量平稳上涨,带来的存量上涨趋势更为明显。(见下图)2017 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流量首破百亿美元(102.67 亿美元), 同比增长2.7%,占流量总额的6.5%。2017年末,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存量为 860.15 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 4.7%。存量上百亿美元的国家有四个,分别为:英国、荷兰、卢森堡、德国。2017 年末,中国共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 2900 多家,已覆盖欧盟的全部 28 个成员国,雇用外方员工 17.59 万人。

图1 2009-2017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

来源:《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P59-60

考虑到香港的投资中转地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地位,目前,欧盟实际上是中国第二大的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见表1)

表1:2017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情况

来源:《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P29

2、近年来中英经贸合作紧密

从流向的国家来看,近年来,中国对英投资也不断增加(下图)。2017年,在欧盟内,英国是仅次于德国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接受国。2017年流量达20.66亿美元,占中国在欧盟投资的20.1%。即便在2016年3月英国公投脱欧以来,中国对英投资仍较为保持上升的态势。2018年,中国对英直接投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4%。500多家中资企业落户英国,中国在英累计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居欧洲前列。英国对华直接投资38.9亿美元,居欧洲之首、全球第五。

图2 中国对英直接投资流量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备注:2016年对英投资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即境外子公司调整为再投资企业)。

除了投资,中英贸易和金融合作上也迈上新台阶。2018年,中英货物贸易达804.4亿美元,首次突破800亿大关。其中,英对华出口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6.9%。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则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金融合作方面,伦敦是中国境外最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去年10月,伦敦人民币和美元日均交易730亿美元,首次超过英镑和欧元交易量。中再集团成功收购桥社英国控股公司100%股权。双方公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中英“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 

脱欧对中国在英投资造成什么影响?

关于脱欧对英国经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

1、单一市场跳板的作用丧失?

中国在英投资的目标不仅是拥有6500万人的英国市场,而且是拥有5亿人的欧盟市场。由于英国被认为是欧盟内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很多中国企业将其作为进入监管严厉的欧盟市场的跳板和通道。中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在英国设立了欧洲总部。此外,长安汽车、重庆机电等中国企业在英国建立研发基地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然而,英国脱欧将提高英国对欧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单一市场”的优势会消失。

法国国际发展展望研究中心研究员樊尚·维卡尔(Vincent Vicard)表示,英国“脱欧”后,它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将会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约束。欧盟与英国之间的关税将会从目前的零上升到世界贸易组织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关税水平。这意味着欧盟会对来自英国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平均关税在3%左右。

对于那些已经在英国设立产生基地的中国企业而言,其产品从英国进入欧洲市场的成本将会提高,英国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能会下降。

2、欧盟“金融通行证”失效?

金融是中国对英投资的重要领域。英国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政府也积极吸引中资金融机构,以巩固伦敦作为金融枢纽的地位,并竭力将伦敦打造成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此前,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获得英国监管机构颁发的执照。

在脱欧前,由于英国拥有欧盟的“金融通行证“,只要在英国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在其他欧盟成员国设立分公司营业,而无需取得东道国授权。然而在脱欧后,设立在英国的金融机构服务整个欧盟地区的成本将大幅提高,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金融机构需要考虑转移至到卢森堡、巴黎和法兰克福等地。

3、已投房地产项目可能面临亏损?

虽然脱欧局势难言,但是中国投资者对英国房地产投资热情不减。根据微信公众号“英伦投资客”的统计,2017年中国对英房地产投资金额超过100亿英镑,2018年有所下降,但是也超过60亿英镑。

然而,英国脱欧可能致使房地产产业受到拖累。据英国政府评估,“硬脱欧”伦敦房价在“硬脱欧”之后的3年内可能会下降25%—30%。中国企业之前在英国投资的诸多房地产项目可能面临巨大亏损。同样,中国在英投资较多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回报率同样堪忧。

4、法律框架的改变使得金融业务合同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目前,英欧双方间的投融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交易、保险等金融业务所涉及的合同,均在现有监管和法律体制下运行。一旦英国无协议脱欧发生,意味着监管和法律将发生重大改变,大量金融业务合同的连续性恐将受到影响。这一不确定性加大了在英投资的政策风险,预期的不确定可能会迫使投资者们被迫将相关业务从英国转移至第三国。

随着英国脱欧进入白热化阶段,不确定性空前高涨,使不少国际企业、机构选择撤出英国。英国商会上周表示,预计英国2019年的商业投资将以全年1.0%的速度下降。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亚洲企业决定继续坚守。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英国脱欧尘埃落定后的潜在收益,是其留守的原因。

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Morrison & Foerster)高级顾问阿拉姆(Saqib Alam)表示,亚洲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对英国投资的意愿,迄今为止并未过多受到影响,“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亚洲基金目前多持观望态度。而对于着眼长期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脱欧正是一次买入机会。”对于亚洲企业及个别机构继续坚守在英国的原因,主要在于脱欧后,英国对外国投资控制权的放松以及对贸易伙伴的潜在调整,都会给亚洲企业和机构提供机会。

不过,阿拉姆坦言,也有部分亚洲企业采取了停止生产或将业务转移至其他欧盟国家等应急措施。在他看来,目前所有可能性均有可能,不确定性处于历史最高位。他建议这些继续看好英国投资潜力的亚洲企业做好必要的应急措施,因为“英国脱欧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企业除了自查内部潜在风险外,也应检验一下脱欧给其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的影响。”。

5、投资机遇并存:更为自由开放的英国市场和更多的国际战略空间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表示,英国脱欧也给中国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更为自由开放的英国市场。脱欧后,英国在很多投资领域不必再受到欧盟的约束,在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和金融合作中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更高效的决策机制。此外,由于脱欧给英国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其可能更加注重与中国的合作,从而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战略空间。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总经理廖群表示,特蕾莎·梅的脱欧法案以失败告终,欧盟可能在原定脱欧大限上做出让步,允许英国延期,但预计脱欧已成定局。无论是无协议的“硬脱欧”还是有协议脱欧,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中英贸易额只占据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一小部分,英国脱欧后,短期内对中国影响有限,而长远来看中国或将从中获益。英国脱欧后急需开发全球市场,届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吸引力充足,而中国香港更是有望成为中英未来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此外,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欧盟与中国的紧密合作仍将继续保持。

总而言之,虽然英国无协议脱欧对英国、欧盟的影响较大,中英、中欧的经贸关系也日益密切,但是由于英国占中国出口不足3%,中国对欧盟投资额占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额比重不大(2017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流量占对外投资总额6.5%,存量占4.9%),所以英国硬脱欧对中国经济影响整体影响不会很大 

参考来源:

1、《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王碧珺、张明:《英国脱欧对中国在欧投资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2016年6月14日。

3、后歆桐:《脱欧并未吓退亚洲及中国企业,专家:需提前制定应急措施 》,《第一财经》,2019年3月27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