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儿女不靠房,养老到底靠什么?

养老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中国20年后的大挑战,就是静态看现有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很难支撑我们这些中生代的养老福利问题。

作者:Hayekist 

来源: 秦朔朋友圈

虽然卸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多年,斯蒂芬·罗奇仍然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也是最理解中国故事的经济学家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罗奇预言中国将崛起成为新领袖国家,这个观点在全球对亚洲信心崩溃或不足的时候,显得格外独立不群。

后来中国用黄金增长20年的事实验证了这个预言,为罗奇赢得了全球性声誉。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罗奇预言运用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为世界开启了认识中国的通道。

近日,罗奇谈到中国的养老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养老不能靠儿女,也不靠房子。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再不完善新生人口和退休年龄政策,那么20年后中国可能会重蹈日本覆辙”,他提出的对策是“如果每个家庭比现在多生育孩子,那么还有可能扭转局势”,又或者“提高退休年龄,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公民的生活质量,避免走上日本老路

20年后,正是70后和85前的“中生代”进入养老期的时候。60后及更长者不用过度担心养老的事情,因为社会传统和社会保障体系仍能提供适当的庇护。85后还能指望等着人口结构向有利方向改变,等待生育率提高后抚养压力降低。最苦的就是中生代,首当其冲。哪怕天天为生存焦虑,为成长焦虑,中生代现在还得再多一份焦虑事儿,为养老从长计议。今天就来讨论一下35周岁至50周岁人群的养老问题。

对于“中生代”来说,养老实际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这在未来变得不可持续。至少我目测自己的儿女在现代观念熏陶之下,珍视自我独立的生活,赡养绝不意味着一起居住并照看起居,这就无法免除自己失能后老无所依的风险,也不能指望老来儿女相伴不寂寞。所以,老了选择独立自住,还是去养老院,都要求自己构建并接纳与我们父母辈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内心深处,我同样期待着独立的生活,时常小聚含饴弄孙可以,但保姆式”地照顾孙儿辈,我是万万不肯的。老来一身轻,自由自在,殊为难得,理应分外珍惜,何苦再为儿为女操持孙子辈。

第二个问题是养老的融资问题。老了,只要还能睁开眼,照样离不开钱。生活开支需要钱,医疗保健需要钱,方方面面离不开钱,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钱的多寡。养老的资金来源还是要靠自己为主,免得靠人人跑,靠墙墙倒。

何况罗奇认为养老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中国20年后的大挑战,就是静态看现有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很难支撑我们这些中生代的养老福利问题。

老龄社会的威胁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划分标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老龄化社会,超过14%老龄社会,超过20%则为超老龄社会据世界银行数据,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0.64%(同期日本的数字是27.5%),威胁已经在迫近。

而按中国传统统计口径,60岁以上即为老年人。因为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指19785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的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因此以60岁来讨论中国的养老问题更符合实际。那么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会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接近20%这宣告,我们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运用简单的算术,我们就能很容易地估算出20年后65岁以上人口的总人数和占比。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当年36岁以上的总人数,扣除未来20年内自然死亡的人数,就可以得出20年后国内65岁以上人口总数。毛估估这个数字大概是4.65亿。

又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对中国人口发展的预测,我国总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那么假设20年后的2039年总人口数以14亿人计也基本合理,那时候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2%。

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前景。今年45岁的人在20年后达到65岁时,我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度的超老龄社会,而且挑战要比今天的日本更严峻。

对数字是否精确不要较真,即便误差有个大几千万,并不影响超老龄社会到来的最终判断。退一步假设未来20年死亡率突然提高,中老年人(今年45周岁以上的人口)死去的人口变多,到2039年65岁以上人口在4个亿以上也是基本确定的。无论是4亿对14亿,还是4亿对16亿,占比都稳稳超过20%。

要改变这个趋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做大人口基数。就是从今天起,中国人发奋生孩子,在2038年把总人口做大到20亿或22.5亿人以上。否则,中国都不可能逃脱超老龄社会的宿命。

不靠房不靠儿女

养老不靠房,说的是融资问题,潜台词是卖房养老是很可能靠不上的。因为今天中生代们被时间轴固定住了,今天你还没老,房子值钱却还得住,赶不及在当下峰值价格变卖房产来获取资金。现在拥有的房产和账面价值带来的安全感,多少有点虚幻的意思。

想想看,20年后,中国总人口大概率超不过现在的规模。还有悲观的看法,如联合国人口署《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认为2030年后中国总人口会出现净减少(从下图展示的生育率下降的长期趋势看,这种悲观有一定的道理),即到了2038年,社会总人口没增加,但近三分之一的人变老了,全社会的居住需求减弱衰退带有某种必然性,那时候房价能维持什么样的水平,真的难以预言。就如日本,房价跌了20年,人口结构老化难道不是背后推动的核心变量之一吗?

所以,尽情居住吧,老了之后,大概率还得住下去,靠卖房去养老院未必行得通。即便考虑运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未必行得通,尤其是对于非一二线城市的朋友而言。

养老不靠儿女,则意味着供养不靠儿女,照料不靠儿女。大家保持着财务、生活和人格的独立,各自生活、各自精彩。这应是现代文化进化的方向与趋势,不可阻挡。中生代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变化,拥抱这种变化。我们已然不能以父辈的生活方式慢慢老去了。他们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放心我们,恨不能时刻把我们招揽在身边,日夜保护;当他们老的时候,我们不放心他们,也要请他们在身边日夜守护。

这种彼此簇拥,伴随相爱相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一起都在变化。社会在进化,不由己念。

社保就是救穷救急措施

至于社保养老,至多只能是养老方案的一部分。或大或小的一部分,依个人的情况而定。原因大致有三点:

第一是国内社会养老保险的现行机制决定了20年后养老金的支付存有大压力。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筹账户用于现在社会的养老给付,个人账户积累起来用于以后的养老。具体来说,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为现收现付,由现在的年轻人缴纳养老保费用于支付给现在的老年人养老;个人账户部分的养老金不断缴纳积累,用于年轻人退休以后的养老所需。而社会养老保险还没有全国打通,是分行政区划来“省级统筹”的。

过去十多年部分省份的个人账户也并入了统筹账户使用(因为统筹账户不够用,暂时借用了个人账户),就是说个人账户没有用于积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中提出,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7144亿元,更新的数据很难查询)。空账不可怕,因为账上社保基金记为对个人的负债,是要偿付的,但支付起来,必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

即便个人账户是实账并进行积累性的投资(另一部分省份的个人账户是实的),也别指望有多高的收益水平,因为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规定“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如果按定期利率计算,那么过去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账户里的养老钱在不断贬值,因为定期利率一直大幅跑输通货膨胀率。全国社保理事会投资水平再高,与你我缴费的个人账户未必有多少关系。这个机制不改革,未来的保障只会变弱,不会变强。

第二是抚养比制约养老福利增加。因为统筹账户是现收现付制,20年后每年收取的保费能否保障20年后需要领取社会养老金的人群,主要就看抚养比。缴费的人多,即便缴费少,也可以提供较多保障,但如果缴费的人少,那么即便缴费多,也可能提供的保障水平低。2016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统计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为2.75:1,但20年后,这个抚养比会进一步下降,肯定会降至2:1以下(根据人社部负责人2015年的预测,“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到了2020年为2.94:1;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下降到1.3:1”)。所以,从抚养比的角度看,社会养老金的来源在收缩,政府也难为无米之炊呀。

现在看得到的指望就是国有资产运营产生的收益或处置的收益划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因为根据社科院发布《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7》,“2010年至2015年,若计入社保基金缺口的参考值,政府净资产规模的波动区间为40万亿元至50万亿元,与GDP的比平均在80%以上。若不计入社保基金缺口的参考值,政府净资产的规模区间为50万亿元至60万亿元,与GDP的比平均在100%左右,即大致与GDP持平。这说明,中国政府的总资产完全可以覆盖总负债且还有较大空间”。如果政府把社保支付列为政府的义务,那么按社科院的口径看,抚养比下降后有政府净资产的运营收益或处置收益进行弥补,还是可以确保支付的。

但随之而来一个问题,无论是政府净资产也好,还是国有企业的资产也罢,都是全民所有的。如果划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那么理论上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障也要对应扩大到全社会,覆盖城乡,而非现在以城镇为主的模式,不能再用城乡二元结构伤害农民兄弟。家底虽厚,也架不住伸过来的那么多双手,政府使钱的地方多着呢。另外,覆盖面扩大了,城乡给付水平如何确定,如何区分对待有缴费记录的人和没缴费记录的人等等,都要考验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

总之,在抚养比不断下降的大趋势中,指望着社会养老金节节升高是不太可能的。过去15年社会养老金连续15年调升,跟两个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一是国内经济强劲增长,人均GDP(以世界银行公布的2010年不变美元价衡量)从2002年的2065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7329美元,涨了3.54倍,社会积累了财富可以对老龄人的分配予以适度倾斜。二是因为中国人口红利释放,抚养比高,在职的年轻人抚养负担小。

第三是给付替代率限定了社会养老金在未来养老生活中的作用。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给付的替代率高达66%左右,远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实际情况没那么乐观,2017年上海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约为3754元,在全国属于高水平,而2017年上海市的社会平均工资为7132元,由此估算替代率只有52%。但上海市2017年人均消费支出为3316元,这意味着每月的养老金仅够基本维持当月的消费支出,再考虑到老人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如医疗保健等支出,仅依靠社保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全面生活需求的。

结论是即便社会养老金维持现行的给付替代率,我们的养老金也有缺口,必须自我筹划和安排。

从上面三个角度看,我们会得到一个公允的看法:特殊国情决定我们无法成为高福利国家,社会养老金只是个救穷救急的措施,并不能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生活质量保障。所以我们需要自力更生,未雨绸缪。

2018年政府预备提高社保费用的征缴水平时(不是提高费率,只是要求按法定费率严格征缴),举国都是反对声音。政府从善如流,最新的消息是,从今年5月1日开始,社保费率将全面下调以为企业减负。

而20年后缴费人少了,要抚养的人多了,理论上必须大幅提高社保缴费水平才能保障给付能力和水平,但其中的阻力想必小不了,实在不宜寄望过多。另外,目前养老金给付出现的缺口,主要靠财政补贴,国家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补贴从1998年的24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004亿元,增长了332.5倍,20年来各级财政补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高达4.1万亿元。预计2019年各级财政补贴规模将达到1万亿以上。但财政靠税收或举债,但征税会引发前述一样的难题,2019年两会的主题词之一不就是减税降费吗?大家一方面期待政府轻徭薄赋,另一方面却期待高福利,这是相互矛盾而不现实的。

没有资金来源,政府就是有心也难作为。既然轻徭薄赋优先,那么相对应的,民众自然要增强自我料理的意识和能力。

养老的隐形敌人

养老最大的敌人是通货膨胀,而这个敌人是隐形的,容易被忽视。但若我们储备的养老金保值的速度赶不上通胀的速度,那么我们的生活质量只能越来越低。

1987年至今过去30年,来看看我国的通胀记录,官方披露的年通胀复合增长率高达3.75%,用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年复合增长率则要更高些,达到5.19%,大概相当于1987年的1元钱等同于2017年4.57元钱的购买力,居民个体的感受因为房价等资产价格的飞升要更糟糕一些。这种通胀之下,早把上世纪八九十年的“息爷”们的财富清洗得干干净净,那时候指望着几十万的存款过好一生的愿望被证明实在太天真了。

所以,对抗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之一。不仅仅因为影响到宏观稳定性,更是切实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生计。对于无法再获取跟经济发展挂钩的弹性工资性收入的老年人而言,通货膨胀会残忍地剥夺他们积累的财富,恶化他们的生活质量。

看到很多民间经济学家为政府建言,以通胀来提振经济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光火。因为我想到了父母和千千万万的老人家。这个规律也适用于20年后老去的我们。

养老方案

体面养老要多少钱?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以上海的例子来做个测算,把上海人均月消费支出为3316元作为基数,假设某人20年后65岁退休,85岁去见马克思,要多少钱大致够用。若通货膨胀的水平按当下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来考虑的话,大致需要144万的生活费开支。若按既往30年5%左右的通胀率记录的话,需要350万。假设社保养老金的替代率在40%左右的话,剩下的数字就得考虑自己去筹集和预备了。此外,还得筹备应付医疗保健等特殊支出,即储备金。这类近乎刚性的支出,没有个100万起做储备的话,真是很难令人安心。

大致毛估估,20年后在上海退休,手头没有总额200-350万的年金,要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会比较吃力,就更别指望享受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利益了。

所以,要确保生活质量不严重倒退和恶化,必须现在就开始行动,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养老方案。幸运的是,对于中生代而言,还有约平均20年的时间退休,奋斗还有余地。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继续奋斗,祝福自己职业生涯继续前进,升职加薪以积累更多的财富,同时祝福国运亨通,低通胀少危机。另一个则是制定合理的金融方案以预备未来。

关于金融方案,愚很乐意提供一个自己的模版供大家参考。如有能力,配偶和自己的一份重疾商业保险是必须的,因为保险范围内的重疾将导致家庭发生重度开支,唯有通过保险的抱团取暖才能既对抗疾病又不严重损害家庭的支付能力。保额自然是丰俭由人了。剩下的钱,千万别储蓄(黄金的意义是差不多的),因为存款固然安全,但绝对跑不赢通货膨胀,这意味着我们输在了起点,得讲资产配置,股债结合,有余力再搞点另类投资。

对于我这个二愣子,有种近乎强迫症的做法,就是一定要把金融资产的相当一部分(50%以上)合规合法地配置为以美元计价的标普指数基金。当然这只是建议。

结语

一不小心就老了。所以,你得准备好!

唯有自力更生,才能幸福终老。

献给35周岁至50周岁的中生代。

  • 参考资料:

《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十大差异比较》董登新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7》

2014至2016《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