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2019年宏观基本面良好,六大因素推动经济企稳反弹

虽然2019年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作者:连平

来源: 金言荟

2018 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十分不平凡,是很多人眼中艰难的一年。 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全球去杠杆进程如火如荼、贸易局势扑朔迷离

2019 已经到来,很多 2018 年我们面临的困难并未解决。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的一年?金融界特邀 10 大经济学家与您一起探路 2019,问道未来!

2019年中国宏观基本面良好

六大因素推动经济企稳反弹

金融界:您曾谈到,我们不应对2019年经济过度悲观。随着宏观政策效果显现,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将趋好转,全年增速可能前降后稳。2019年,国内外有哪些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连平:虽然2019年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在不断改善,六方面积极因素将推动2019年中国经济企稳反弹。

一是外部压力可能减小。中美贸易谈判可能取得一定成果,双边紧张局势或将有所改善。发达经济体政策溢出效应也将在在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后减弱。考虑到2019年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甚至可能不再加息,从而大概率带动美元指数强势趋缓,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外部货币条件将相对有所改善,人民币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

二是政策逆向偏松调节有助于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将从2018年的抑制转为2019年的支撑和托底。稳增长政策有滞后效应,可能在2019年下半年表现出来,2019年经济增长或将呈现前低后稳。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将推出,央行将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企业融资利率下行,企业盈利将逐渐改善。

三是产业出清带来高质量发展动力。过去几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取得显著成效,部分行业已经开始恢复性增长。当前已经出现供给提升的积极信号,高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产出能力增强。

四是技术创新带来新兴产业崛起。虽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但我国科技研发能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领域逐渐接近或达到全球前列。近十年来我国R&D快速提升,年度R&D经费投入已经超过12万亿,支持的科研项目达到44.5万个。我国加大了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我国5G通讯技术水平已达全球前列。

五是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产业联动效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将推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增强东部和南部地区辐射带动力。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是改革走深走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将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将推动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走深走实,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各项改革的推进将带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转型,结构性地改善供给,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温和通胀为货币政策提供空间

需加强传导机制缓解民企融资难题

金融界:当前CPI同比涨幅有所收窄,PPI增长陷入低谷,是否预示我国出现一定的通缩压力?您曾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不宜大幅放松,而是要加强政策传导机制。那么,我国应如何促进政策向市场的传导效率,以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连平:CPI同比涨幅近4个月持续下降,连续3个月低于2%,2月为1.5%。基数原因和食品价格涨幅收窄是2月CPI下降的主因。翘尾因素从1.2%降到0%,拉低了CPI同比涨幅。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由于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走势平稳,非食品价格连续3个月保持在1.7%,核心CPI连续5个月在1.8%-1.9%。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轻已经成为事实,无论是需求还是流动性都不会显著拉动物价上涨。

2月PPI环比-0.1%,连续4个月负增长,但降幅已经显著收窄。PPI同比上涨0.1%,与上个月持平,连续7个月的快速下行趋势得到缓解。在流通领域,2月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中有40%的产品价格上升,48%下降,产品价格上涨的种类增多。PPI下降趋势已经显著放缓,但仍需关注是否会出现工业领域阶段性通缩。购进端价格负增长可能会影响到未来PPI下行,由于下降趋势显著放缓,对工业通缩的压力将减弱。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基建投资拉动下PPI可能会有反弹。

通胀整体保持温和运行,为宏观政策提供了比较好的调节空间。为了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必要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市场实际贷款利率水平。货币政策需要强调疏通传导渠道,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点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主要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改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促进其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受限制

推动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很必要

金融界: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是目前国内颇为关注的问题。您曾提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您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连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不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匹配问题。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则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定位以小微为主,应当可以门当户对地服务中小微企业,但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面临较多问题。一是银行体系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资本约束。当前我国不同商业银行间的资本补充工具运用差异较大,大型银行可以通过IPO、优先股、增发、永续债等途径补充资本,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较为有限,资本补充工具运用还不够丰富,导致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困难,从而制约其信贷投放能力。二是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相较于大型银行,金融科技等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风险管理系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的能力较弱;风险管理体系也不够健全,在业务各环节发挥风险防范作用还有待提升。三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导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金融资源多投入地方建设和国有企业,脱离了服务中小微和民营企业的定位。

改善和加强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需要推动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明确定位。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本地化经营,坚守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下沉服务重心,提高金融支持的精准度。二是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不仅需要给予中小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投放能力所需的流动性支持,还需要在资本补充上创新工具,缓释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压力。三是引导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在机构内部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强化风险管理在业务运行中的监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四是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鼓励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丰富股东行业结构,强化“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建设,在内部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基建投资聚焦转型领域和短板环节

成为稳投资促增长的关键力量

金融界: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伴随各项基建“稳增长”政策落地,基建投资显著回暖。您曾提出2019年基建投资预计增长10%。您认为,2019年哪些基建领域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建行业将对经济增长做出多大贡献?

连平:2018年基建大幅度回落,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政策的叠加效应。去杠杆见效、强监管落地、地方债务管控加强、PPP项目全面清查、环保力度加大、财政赤字率调低,等等政策形成的叠加效应导致基建投资出现断崖式下降。2019年宏观政策趋向积极,开展逆周期调节。加大了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确保重要基建项目资金来源。加快财政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保障重点投资项目资金需求。计划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基础设施投资将主要集中在转型发展重点领域和补短板关键环节。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特高压、轨道交通等项目审批重新开闸,今年相关领域投资将加快。加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重点在5G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加快投资。加大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

从三大需求来看,2018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放缓,投资放缓的主要原因又是基建投资增速断崖式下降,而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则相对表现平稳。因此,2019年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成为稳投资的关键力量,也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着力点所在。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主要在上半年体现,随着宏观政策逐步落地,基建投资有望逐渐反弹回升。如果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外需环境也同步有所改善,下半年经济运行将趋好转,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前降后稳。

表外融资改善助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信贷投向结构是政策调节的关注重点

金融界:去年我国社会融资收缩趋势较为明显,对实体经济带来一定影响。您曾建议,我国信贷增速可以适当加快,同时非信贷融资要大力推进。随着“六稳”政策持续落地,您认为,我国信贷增速是否会有大幅提高?融资环境改善将对股市释放哪些利好信号?

连平:过去一年我国社会融资收缩趋势明显,主因是金融去杠杆以及表外新规后一些与新规不相容的存量表外融资需要逐步到期清理。经过一段时期的消化后,表外融资持续负增长的趋势会逐步缓解。2019年前两月的数据已显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已经实现正增长。结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来看,未来一段时间表外融资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将有助于金融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

中央推行“六稳”政策,其中稳金融的根本是要为实体经济企稳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其中自当包括适度合理的流动性环境、有效的信贷、稳定的汇率、活跃的资本市场以及可控的金融风险等多个层面的内涵。信贷作为我国社会融资的主渠道,适当加快有助于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然而片面追求信贷投放高增长并不合理,大水漫灌式粗放投放显然不符合当前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信贷投向结构可能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偏松调节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谨防信贷投放资金以各种渠道绕道再次“脱实向虚”,抑或是流入房地产,推升资产价格,制造新的泡沫。货币当局未来一段时间的最佳选择应是始终坚持“定向”调控,而不可能全面放松。若是如此,信贷增速只会适度较快增长,大幅提高增速的可能性并不大。事实上今年1-2月份信贷增长状况基本就是如此,即便是1月份总量较大,但增速也只是比去年同期高约1个百分点,因此还只是有所改善。

直接融资活跃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层面,有助于提升实体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此前金融去杠杆,债市出现一段低迷行情,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信用风险整体抬升导致发债困难,社融中直接融资也一度表现平平甚至萎缩。但在去年政策逐渐朝“宽货币、增信用”的方向进行调整之后,债市已经逐渐活跃,债市的融资功能也逐渐恢复和增强。但需要关注的是此前活跃的仅仅是信用风险较低的利率债,企业债融资情况改善并不十分显著,未来仍有改善空间。当然,企业债的活跃程度与实体经济的运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依存关系。实体经济逐渐改善,企业债发行规模自然也会逐步回暖。

需要明确的是,信贷投放的增加并不直接作用于股市,而融资环境的改善当然也涵盖了包括股市在内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改善。因此这只是一个包融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在新股发行、资产重组等方面体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创新型企业获得长久资本而扩大规模。随着货币政策逐渐偏松调节,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作用逐渐增强是趋势。需要警惕的是,逐利的投机资本肆意炒作诱发新一轮的股市泡沫。融资环境改善对于股市的积极意义在于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从而有助于逐步提振上市企业整体的基本面。

稳定房价走势与发展长效机制

推动房地产“回归理性”

金融界:近日全国人大提出“集中力量落实制定房地产税法”,您也曾预计2019年房贷利率将见顶回调,部分城市或加快放款速度。可见今年房地产改革有望向纵深推进,更注重保障房产刚需族的利益以及推进社会公平。您认为,在一系列调控、监管措施下,我国房地产行业何时能真正回归理性?

连平:房地产行业“回归理性”的关键在于稳定预期,这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

一是需要稳定房价走势。较快的城镇化率增长使我国依然具备一定的新增住房需求基础,我们测算未来几年城镇化仍可带来约6-7亿平方米的年均新增住房需求,相当于销售面积的三分之一。从各国经验来看,较快的城镇化过程一般伴随着房价走高,但若房价涨幅过快,难免会激发市场追涨情绪,导致投资投机性需求膨胀。因此短期调控和监管措施在未来几年显得仍有必要,依然不失为控制房价走势在合理区间内、引导预期回归理性的较为有效的手段。即便进行相机抉择的边际松紧调整,但在人口流入集中的区域难言宽松。从结构来看,目前针对需求侧的限购、限贷政策多为“史上最紧”,对“刚需族”形成误伤的措施有边际改善空间;而针对供给侧的加大土地入市、支持房企扩大投资、增加住房供给等还做得很不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差异化施策。供给侧政策的改善是未来稳定房价走势和市场预期的关键。

二是需要切实发展长效机制。其一是培育和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在房价不出现大的滑坡的前提下,只有当租房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以及附在其上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权利与购房相匹配的状态,“租”才有可能对“购”形成较为有效的替代,居民对租购住房的选择才会发生观念扭转。这就需要在租赁住房的硬软件配套上加快建设步伐,并且在品质升级上提供创新可行的运营方案。其二是实质性推进房地产税,对流通环节“减负”,适当增加保有环节的资产持有成本,补足房地产基础税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上的短板。今年“房地产税立法”第三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项推动房地产税落地的关键工作有望提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