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抄袭”微信?社交的事,怎么能叫抄呢!

3月6日,当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个人页面上发表了一篇3200字的长文,阐述了Facebook未来的发展方向,即“Facebook将专注于营造一个更为私密和安全的网络社交环境”。

3月6日,当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个人页面上发表了一篇3200字的长文,阐述了Facebook未来的发展方向,即“Facebook将专注于营造一个更为私密和安全的网络社交环境”。

Facebook和Instagram在过去十五年,为Facebook帝国建立了一个“公开广场”,而Facebook接下来要做的,是加强WhatsApps和Messenger的私密性,从而建立一个加密的“客厅空间”。在扎克伯格看来,“公开广场”与“客厅空间”同样重要。

另外,Facebook还将打通旗下几款产品的即时通讯功能,“给人们一个选择,这样他们就可以用WhatsApp、Messenger、Direct的任意一种和好友联系”。

由公转私和互联互通的设定,都让外界想起了另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社交巨头——腾讯。以至于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都给Facebook冠上了微信模仿者的名号。

扎克伯格也没有否认。The Information的创始人Jessica Lessin重发了一遍四年前的旧文“Facebook可以从微信身上学到什么?”,扎克伯格在下面留言到“当初早听你的就好了”。

1

Facebook:从原创到“模仿”

2004年2月,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Andrew McCollum和Eduardo Saverin的支持下,于2004年2月创建了Facebook,在哈佛大学内赢得了众多学生的青睐。接下来的几个月,Facebook迅速地扩张到常青藤学校和其他学校。在大学内的成功之后,Facebook开始像病毒一样,通过人与人的联系开始裂变,先是全美,接着是全球。截至2018年年末,Facebook成长为一个约23亿月活,15亿日活的超级社交帝国。

从0到1,再从1到万,扎克伯格的主要功绩在于从0到1的开创性工作,他创造了Facebook。而从1到万的过程,除了Facebook本身的迭代,如孵化出了Messenger这样的产品,再来就是靠收购和“模仿”。

Facebook旗下主要产品有五款,分别是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和Oculus,实际上,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皆是收购而来。

收购与“模仿”,类似于胡萝卜加大棒,同样是Facebook建立社交帝国的基石。

收购Twitter失败

2008 年 10 月,Facebook 决定收购已经崭露头角的Twitter。这款智能只能发 140 个字符的消息广播,裂变的速度让Facebook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Facebook给出了5亿美元的报价,比Twitter上一轮融资后8000万美元的估值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在给出了一个让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无法拒绝的价格之后,它还给了多西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即如果Twitter拒绝被收购,Facebook将会发布和Twitter一样的产品,然后毁掉它。

就在Facebook几乎已经完成了对Twitter的收购之时,没曾想,多西在这个过程中被夺权了。Twitter的另一位创始人,也是最大股东和早期投资人的埃文·威廉姆斯接管了他的职位。埃文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创造一个可以战胜Facebook的社交帝国,当然不甘于被其收购。而Facebook在收购失败之后,就开始对Twitter的模仿。

如果不能买下Twitter,那就模仿它,并打败它。2009 年 3 月,Facebook 进行了一次大改版,重新设计了页面和版式,并且在定位上更为开放,使Facebook从一个朋友亲人间的强社交产品,叠加了更多的公众人物和信息。

收购Snap失败

“阅后即焚”的祖师爷——Snapchat在2011年上线之后,凭借革新的玩法在推出没多久就成为爆款。这当然也成功的吸引了Facebook的注意。

与收购Twitter的剧情如出一辙,扎克伯格给了Snapchat创始人艾文· 斯皮格尔一个优厚的报价和一个威胁——Facebook旗下同时在孵化一款模仿Snapchat的产品(Poke)。斯皮格尔也是软硬不吃,他拒绝了Facebook的收购意向。并且,在被问到Facebook模仿Snapchat 的应用 Poke 的看法时,斯皮格尔只回了三个字“Welcome, Facebook. Seriously”。

之后,Poke上线,Facebook想要用这款产品和用户优势彻底把Snapchat赶出市场,虽然后面Poke失败了。但Facebook没有停止模仿Snapchat的脚步,2016年,Snapchat推出了新功能——Stories,甫一推出,即大受欢迎。同年,Facebook旗下应用Instagram也推出了Stories功能,这一次Facebook的模仿战术奏效了,Instagram的Stories用户在次年就超过了Snapchat,如今用户数超过5亿人。

“善于模仿”的Facebook也被友商冠以“抄袭者”的名号。不过,idea是没有版权的,在社交产品的迭代中坚持“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毕竟这是无数人试错后的成果。

于是,在看到抖音(Tik Tok)风靡全球之后,Facebook也推出了类抖音产品——Lasso。

图:Facebook旗下类抖音产品Lasso

2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博弈论中有个著名的“智猪博弈”,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猪每踩一下踏板,另一边就会有相当于10份的猪食进槽,但是踩踏板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份的猪食。 

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两头猪的理性选择:小猪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这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大猪。既然小猪无论如何都选择了“等待”这个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个选择:等待,一份也得不到;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当大猪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只好不停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智猪博弈”是个简化版的商业博弈模型,却在很多现代行业的商业竞争中有所具现。譬如在医药行业中,要研发一款新药往往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成本,对于研发开支不足以与国际大医药公司竞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药企而言,等待它们的专利到期之后,生产仿制药也能喝到一杯羹。

“智猪博弈”强调的是,“搭便车”策略有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社交软件行业。首先,和医药、军工等行业相比,社交行业产生idea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成本,还是低上很多的;其次,idea是没有版权的,“拿来主义”可以说是无成本的。于是乎,在这样的博弈中,“大猪”与“小猪”的攻守之势异也,反而容易导致赢家通吃的结果。

其实,如果回溯Facebook和腾讯的成长之路,你会发现二者的登顶历程中有如此多的共同点。都是以一款社交软件完成从0到1的蜕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买买买,而腾讯当年也被冠以了“抄袭者”的称号。

成功的公司路径基本一致,而失败的公司则各有各的作死方式。

在公司成长到足够大之后,最怕的是不思求变,导致尾大不掉。无论是原创还是“拿来主义”,都是对求变的追求。

对于微信和Facebook来说,它们最牢固的护城河可能不是不断迭代的社交产品,而是用户本身。意思是说,当一家公司拥有如此巨大的用户群之后,只要不犯蠢,它就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就好像坐在同一个桌的几个德扑玩家,用户就是它们的筹码,其中一个玩家拥有20个亿的筹码,而其他玩家的筹码连他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筹码优势可以让他玩一些其他玩家不敢call的牌型,或者让其他玩家在没有十成胜算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跟注。

在与Snapchat的竞争中,就是这一优势的完美体现。Snapchat出了Stories之后,Facebook迅速跟进,仅用了一年,Instagram上的stories就超过了它的“发明者”。这种做法虽然“流氓”,但却可以让Facebook立于不败之地,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3

尾声

有的人说,Facebook开始“抄袭”微信了。这种说法有所不妥,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抄呢。

2018年,是Facebook风雨飘摇的一年,用户隐私问题因为“剑桥事件”的催化,把Facebook推上了风口浪尖。社会各界不断质疑Facebook利用掌握的数据作恶,甚至掀起了一次卸载Facebook的风潮。

如今,虽然Facebook已经离开风暴中心了,但监管的力度却丝毫不会放松。在这样的背景下,Facebook主动求变,遵循互动私密、内容加密、短时存储的原则,以加强社交和即时通信的私密性,其实是在顺势而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