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东:我国增值税和企业社保费率仍高于同类经济体

为什么我国开始大规模减税?减税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经济?此次减税具体哪些行业受益?我们企业的税负水平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水平?是否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来源:新浪财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这是继去年制造业减税之后的再一次大规模减税。

为什么我国开始大规模减税?减税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经济?此次减税具体哪些行业受益?我们企业的税负水平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水平?是否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去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今年大规模减税,资本利得税为何迟迟不开征?大规模减税能给中国带来怎样的2019?新浪财经推出系列专访,探讨减税将如何影响中国的2019。

潘向东,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核心观点】

1、 此次减税规模估计在7300—7800亿元之间。

2、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来自结构性和周期性两方面因素,减税可以同时解决结构性和周期性量方面问题,实现供给需求双扩张,能打到生产扩张,但通胀温和的目标。

3、 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税率降至13%,平均将会增厚净利润8.01%,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税率降至9%,平均将会增厚净利润3.3%,采掘、商贸、化工、计算机、纺织服装、通信行业将是增值税减税最大受益者,其中化工、采掘、建筑装饰、医药生物、汽车制造业实际减税规模都超过百亿。

4、 我国增值税水平低于欧盟等高福利国家,但是明显高于发展经济体,而且我国税率档次较多,未来我国不仅要调整部分增值税率的绝对水平,同时要调整增值税率结构,实现三挡并两档,这样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增值税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5、 衡量企业税负一般用企业税占总税收比例,我们测算的 2017年中国企业税占总税收比例为68%,相对较高。根据OECD数据,东南亚国家企业税占总税收比例在20%-30%,高福利国家该比例普遍不超过10%。

6、 金融资本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强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未来不排除在红利税、印花税等方面有所行动。

【访谈全文】

谈减税规模:7300-7800亿元左右

新浪财经:首先,您如何评价此次减税的力度?按照您的估计,此次的减税规模大概有多大?您的统计依据是什么?

潘向东:根据2018年我国增值税收入,可以推算出2019年增值税将会按照悲观、中性和乐观三种情形下预计增值税规模在6.3-6.7万亿元区间,这样测算出来16%增值税税率下调一个百分点降税规模在2145-2270亿元,10%档增值税下调一个百分点降税规模在909-963亿元,总计减税规模在7300-7800亿元左右。

新浪财经:为什么连续这几年我们在大力推减税?具体来讲,减税到底能给经济带来什么?

潘向东: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来源有结构性和周期性两方面因素,那么稳增长就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减税则可以同时从解决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来实现供给需求双扩张,从而达到生产扩张,但通胀温和。

从需求端看,减税可以刺激企业投资,扩张需求。

从稳需求看,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各有优劣。从短期看,增加政府支出优势大于减税,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政府支出增加幅度不如市场预期,这是因为政府明白中国经济下行不仅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根据我们用生产函数法的测算,2012年之后,中国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但是经过2015年以来的去产能,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的幅度已经很小,未来几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可能只有5%-6%。在不解决结构性问题之前,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稳增长,最后带来的只是债务风险和通货膨胀。

如果考虑到对供给端或者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减税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因为减税不仅可以扩张需求,还可以提高潜在经济增速,扩张供给。

从供给端看,减税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存量增速、TFP增速提升潜在经济增速,扩张供给。

谈利好行业:增值税减税对上游制造企业利润增厚幅度最为明显

新浪财经:报告中提到“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对这些具体行业的企业来说,这种幅度的减税对利润的影响有多大?

潘向东: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税率降至9%,未来将会三挡并两档,最终向6%档靠拢,根据我们测算,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税率降至13%,平均将会增厚净利润8.01%,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税率降至9%,平均将会增厚净利润3.3%,采掘、商贸、化工、计算机、纺织服装、通信行业将是增值税减税最大受益者,其中化工、采掘、建筑装饰、医药生物、汽车制造业实际减税规模都超过百亿。整体显示,增值税减税对上游制造企业利润增厚幅度最为明显,采掘和化工净利润增厚幅度达到13.99%和10.95%,下游的食品饮料、汽车制造等受益影响较弱,净利润增厚幅度分别为6.03%、6.9%。根据测算,此次降税有望推动制造业企业净利润总额增加989.80亿元,交通运输业等净利润总额增加84.99亿元。

谈我国增值税税率:低于高福利国家 但高于发展经济体

新浪财经:我国的增值税税率与西方国家相比,处于什么水平?是否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潘向东:目前全球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近3/4的国家和地区开征增值税或类似税种,从收入规模看,目前增值税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税种。我国于1979年引进增值税,经过几轮改革目前已经超过所得税,成为我国第一大的税种,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大多数国家实行单一税率或者一档标准税率加一档低税率,只有少数国家实行多档税率,就税率水平而言,大多数国家增值税的标准税率设置于10%-20%的范围,对于北欧的高福利国家,例如冰岛、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等OECD国家,增值税率设置在20%及以上,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增税税率水平较低,例如日本是8%、韩国是10%。

因此,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增值税率低于欧盟等高福利国家,但是明显高于发展经济体,且我国税率档次较多,未来我国不仅要调整部分增值税率的绝对水平,同时要调整增值税率结构,实现三挡并两档,这样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增值税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谈我国社保税费水平:仍有15%的下降空间

新浪财经:此次报告中还提到,要“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从数据上估算,这一块能为企业节省多少钱?我国现行社保费率在40%左右,这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水平?您认为这一块未来会降到什么程度?

潘向东: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职工五项社保总费率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9.25%,减轻社保税费负担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对科技创新也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2019年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如果严格执行16%标准,可能会为企业节省资金超过1500亿元。

我国企业职工五项社保总费率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9.25%,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前15位,叠加上10%到24%的住房公积金缴费,我国社保负担已经超过40%,不仅接近德国、法国等欧盟高福利国家水平,也远远高于美国23%、日本14%等一些发达国家水平,是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3-4倍,在世界中属于社保负担较高国家水平。未来我国将会进一步调整各省之间社保费率额差异,将整体社保费率降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水平,这样未来仍有15%的下降空间。

新浪财经:综合看,有专家测算,我国企业的宏观税负在36%左右,您认可吗?您如何评价这个水平?

潘向东:衡量企业税负一般用企业税占总税收比例,我们测算的 2017年中国企业税占总税收比例为68%,相对较高。根据OECD数据,东南亚国家企业税占总税收比例在20%-30%,高福利国家该比例普遍不超过10%。

36%这个值应该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我们测算的2017年中国宏观税负为34.5%,IMF公布的发达经济体平均宏观税负水平为36%,新兴经济体平均宏观税负水平为26.3%。由于各国政府提供的公共品不同,各国税负无法直接比较。

新浪财经:2019年的赤字率拟安排在2.8%,低于3%的市场预期。一边是大规模的减税,另一边是低于市场预期的赤字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操作传递出什么信息?

潘向东:一方面,大规模减税的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微观经济主体,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目的,另一方面,赤字率低于市场预期,意味着政府避免导致债务风险增加,这需要政府削减一般性支出等手段来实现赤字率不超过2.8%,同时,基建投资规模可能扩大,但是幅度有限,以免重走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老路。

新浪财经:去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和今年针对企业的减税,都被广为称道,但针对金融资产生息等非劳动所得的税收并没有做出实质性改变,您认为原因是什么?障碍在哪里?接下来会不会在这方面有动作?

潘向东:金融资产回报率相对较高,在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中占有优势,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消费、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政府首先进行个人所得改革,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微观经济主体,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目的,又对企业减税,而对非劳动所得减税,没那么急迫。

对非劳动所得减税的主要障碍有两点:第一,在劳动所得减税情况下,政府支出端又存在约束,为了实现收支平衡,非劳动所得减税存在困难。第二,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征税理念下,非劳动所得减税存在思想障碍。金融资本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强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未来不排除在红利税、印花税等方面有所行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