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地雷阵解析:大股东玩法多 小散防不胜防

正是由于在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初涉港股市场的投资者总以为自己来到了遍地黄金之处,但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在港股市场上,大股东的强势地位使得小股东颇为被动。(作者:贾丽娟) ... ...

正是由于在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初涉港股市场的投资者总以为自己来到了遍地黄金之处,但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在港股市场上,大股东的强势地位使得小股东颇为被动,若是遇上了“不靠谱”的公司,几乎只能被鱼肉。因此,混迹港股多年的投资者,说起自己“踩雷”的经历,大多是“一把辛酸泪”。

地雷一:合股+供股=剪羊毛

熟悉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一定知道,市场上的“合股”、“供股”多如牛毛。这是一种再融资行为,但与A股市场区别很大。

与A股市场的增发需要通过层层审批,往往持续几个月不同,港股市场上增发新股,几乎是大股东分分钟的决定。也与A股市场更常见的是定向增发不同,港股市场上的公开增发比比皆是。

港股有一个惯例,就是在每年年报后,董事会都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董事会在来年适时增发不超过20%的新股,而不需要再开股东大会。这样,大股东完全可以在股价低迷时打8折配售20%的新股给所谓的独立第三方。

也有临时公告向全体股东增发或向特定投资人增发的案例。向全体股东增发时,经常会大幅折价,相当于强制小股东购买,因为不买的话,除权损失很大,而在此时,股价往往会暴跌。比如在2010年底,志高控股(00449,HK)曾巨幅折让82%,增发50%的新股,当时股价就跌去一半,到今天股价仍不到当初两成。

又如,中国农产品(00149,HK)在去年12月份建议合股后大折让供股,首先将股份40合1,再以每股0.465港元 
(较停牌前理论收市价折让近90%)进行1供15,涉及发行11.06亿股。而每供1股可获发1股红股,集资总额5.15亿港元,大部分用作开发现有及未来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消息发出后,中国农产品急挫42.48%。

其实,中国农产品已经是合股供股的“老手”了,其曾于2003年10月、2010年9月及2011年6月先后三次进行股份10合1,而2011年那次在合股后进行了1供30。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在2003年10月前持股4万股,又没有参与供股,那么现在的持股数仅剩余1股!

最近的例子也不少,8月17日晚,中国仁济医疗(00648,HK)公告称,拟以0.27港元的价格(8月14日收盘价0.57港元,折让约52.6%)进行2供1,涉及3.39亿至4.25亿股,集资9140万至1.15亿港元,计划将所得净额80%用于拨付未来投资及余额用作一般营运资金。供股消息一出,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超过20%。

港股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何可以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此,一位港股资深投资者对《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表示,依据“法不禁止即可为”原则,香港法律对于这样的行为并未明文禁止,监管机构主要起备案作用,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因此,投资者就要擦亮双眼研究投资标的,在港股市场上,“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绝非套话,投资者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不满,比如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主席吕志华曾呼吁,建议合股及供股不可同时进行,而是要在合股十二个月后才进行供股,避免市场人士利用合股制造向下炒作的局面。此外建议供股和市值挂钩,每次集资不可超过市值10%;建议供股价较市价折让限制在某个比例,如20%~30%,避免出现高出90%的折让。

地雷二:私有化“玩你没商量”

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长期 “一路向下”,作为大股东会不会痛心疾首呢?如果在A股市场上,这也许是个问题;在港股市场上,答案则很可能是“不会”。原因很简单,如果公司质地够好却被低估,大股东完全可以在股价低迷时将其私有化。

港股市场大股东经常会玩这种游戏,市道好时高价再融资,市道差时低价私有化。所以,如果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公司股价节节下跌、但经营数据良好的情况下坚定持股,可能也无法等到价值兑现的那一天——大股东会“先下手为强”,将公司私有化。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近的如美即控股,远的如阿里巴巴——2007年以13.5港元的发行价、超过100倍的PE上市,5年后股价却一路下滑到接近6港元,投资者损失惨重,之后大股东提出全盘私有化并退市。

那么,如果私有化失败,对于小股东是好事吗?恐怕也不尽然。一旦私有化失败,特别是意外失败,公司股价往往会杀跌,小股东一样会遭到损失。

近期的新世界中国(00917,HK)就是个例子。今年6月,其母公司新世界发展拟以186亿港元私有化新世界中国的方案虽获得了占总股数99.84%的赞同票,但却以告吹收场。

这笔交易主要败在 “人头数”规则上。对于此类私有化特别提案,首先大股东和其一致行动人都须回避投票,即整个股东会的投票结果只能由独立的小股东们说了算。其次,根据香港证监会发布的《收购守则》,私有化提案不仅需要75%以上参与投票的股份数同意,而且反对票不能超过小股东持有全部股份数量的10%。此外,大部分香港上市的公司都注册在开曼群岛等地,当地《公司法》还有一条严格规定,即要求超过半数参与投票的小股东 
“人头数”通过。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私有化方案才能实施。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新世界中国的私有化进程中,持有不足1%股权、市值总额仅2000万港元,但以“人头”计算却占大多数的小股东成为否决议案的关键。

私有化遭否决之后,公司股价在6月17日大跌17%,收报5.3港元,价格已接近3月公布私有化停牌前的5.14港元。而截至前一日收盘,公司股价已跌至4.79港元。

私有化失败的案例,最为著名的恐怕要算2009年的电讯盈科(00008,HK)、香港人称8号仔的“种票”(指在股东集体投票前,知情人提前布局入股,以影响该公司最终决策的行为)事件。

据当时《香港文汇报》报道,在电讯盈科的股价9年跌97%的情况下,大股东李泽楷与二股东网通集团以每股4.5港元(提价后)提出私有化公司的计划。在法院会议及特别股东大会,私有化方案均获得大比例赞成票,在特别股东大会上赞成票数更是高达94%,反对票不足6%。一旦私有化完成,李泽楷与中国网通 
(被中国联通合并)将分别持有66.67%及33.33%的电讯盈科股份。

要知道,两大股东在支付约159.34亿港元的代价私有化电讯盈科后,可获得电讯盈科派发的约181.34亿港元特别股息,即两大股东在不花费一分钱将电讯盈科纳入囊中之后,还将得到22亿港元的净现金股息!

但这一如意算盘最终被“种票”事件打破。香港证监会怀疑有人“种票”并入禀法院,最终上诉法院认为电讯盈科有明显操纵投票的情况,而驳回了私有化议案。这一裁决的直接结果是公司股价单日下跌13%。

地雷三:打新有风险 炒新恐破产

A股市场打新股基本是不败的神话,但港股并非如此。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港股市场上,新股上市后便破发是常有的事情。

以今年6月25日、26日两日挂牌的6只新股来说,其中5只都在上市首日遭到破发命运,其中长港敦信(02229,HK)的收盘价甚至较发行价低22%。

即使上市当日未破发,几个月后股价跌得面目全非的也比比皆是。游戏股云游控股(00484,HK)上市时以“超购300余倍、冻资王、首日上涨32%”赚尽眼球,但几个月后,公司不仅未推出新游戏,还发出盈利预警,并在上周宣布终止收购 “神魔之塔”开发公司……至此,公司股价已经从51港元的发行价跌至上周五收盘的18.16港元。

有分析人士称,港交所要求上市企业过往有三年盈利纪录,但上市后则没有要求,因此,总有一些企业赶在运营情况开始走下坡路时才急忙上市筹资。

此外,在港股市场上,新上市企业大多会找朋友“撑场面”认购,但对方并非真的有意投资,因此禁售期后会悉数售出股票,这也是香港投行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之一。

更有分析认为,有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卖壳”,这也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玩法”之一。(每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