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有色】科创在即,百年沉淀,看海外材料企业之演进

我们考察了历经百年仍屹立潮头的12家全球材料企业,试图寻求其发展共性因素和估值体系以供借鉴。

作者:华泰有色李斌团队 

核心观点】

材料企业百年历史,久经考验 

我们考察了历经百年仍屹立潮头的12家全球材料企业,试图寻求其发展共性因素和估值体系以供借鉴。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多起步于化工或金属业务,具备研发基因并始终重视科研投入:或开发新提升价值,或优化工艺获成本优势;早期通常以主业为支撑,壮大后分化出平台型、专业型两类;发展中多通过并购和剥离调整战略边界;平台型企业稳定期(18-20年彭博一致营收复合增速预期≤10%)PE(2018)介于11-18X,专业型企业视下游而定,电子、半导体等高景气材料PE略高。国内新材料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国产替代和新技术新应用三大机遇,建议关注电子和军工材料。

稳扎稳打,竞争策略和业务模式相辅相成

企业多起步于化工或金属行业,少数起步于设备。业务早期公司在起步领域稳扎稳打,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业务的兼并拓展往往发生在创始主业已壮大阶段,在主业发展期可能伴随主业产业链上的并购。材料行业逐渐发展出平台型和专业型企业,平台型如巴斯夫实现了总成本优化的全球布局,其平台技术的可延展性保证了公司面对产业潮流变化时应对游刃有余;专业型企业依靠创新和研发驱动,部分公司发展“设备+材料”协同模式。

合纵连横,纳新吐故探索战略边界

材料企业在历练中不断自我审视和调整战略边界。主要路径包括:1)通过横向、纵向、多元收购等方式进入新领域,如ATI和拜耳,通过并购扩展产品线,并将前沿科技和自身的规模优势,渠道优势整合获取协同效应;2)或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进入新的领域,如日本企业信越化学也在70-80年代日本半导体行业腾飞的阶段,从原有的制硅技术出发,进军单晶硅制造版图,并成为全球晶圆材料的龙头。对于落后部门或非核心部门也会裁撤,例如杜邦和陶氏曾经在60 -80年代进入制药产业后先后退出。

平台型企业稳定期PE(2018)11-18X,专业型企业视下游而定

当平台型企业业绩趋于稳定时(18-20年彭博一致营收复合增速预期≤10%),18年PE多介于11-18X。以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等化工平台型企业为主,公司已步入成熟发展期,多业务、全产业链布局,降低业绩波动风险。而专业型企业PE则视其下游而定,若是偏重电子,则因下游景气度高PE偏高,如阿斯麦和信越化学。若从资本投入角度看,则企业价值与投入资本比率(EV/IC)与资产回报率(ROIC)高度线性相关。

源头活水来,科研积累非一日之功

材料企业重视科研,持续投入资金以获取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如杜邦和陶氏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科研持续投入,为40年代的产品奠定基础。基本材料企业如康宁和日立金属,更是长期深耕自身领域,康宁大猩猩玻璃早在60年代已研制成功,但在2000年后才得以行销市场。公司非消费导向的科研回报周期长,但正是企业的长期积累为其构筑了牢固的竞争壁垒,厚积薄发带来的回报并非源于偶然。

转型升级、国产替代、新技术新应用促发展,关注电子和军工材料

新材料作为我国重点支持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国产替代和新技术新应用三大机遇。我们重点看好两个方向:1)电子材料:随下游产业向大陆转移及消费电子升级,可关注半导体、显示和消费电子材料如溅射靶材、电极箔、导电导热、无线充电等材料,及石英、激光晶体、蓝宝石等晶体材料。2)军工材料:近期军用订单提升并存在军品民用化预期,可关注高温合金、钛合金、碳纤维、3D打印等。建议关注天通股份、福晶科技、石英股份、菲利华、楚江新材、博威合金、海亮股份、西部材料、钢研高纳、有研新材、隆华科技、正海磁材等。

风险提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不及预期;下游需求消失;替代材料出现。



正文

1 透视全球材料行业龙头

本篇报告旨在对海外材料龙头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梳理。200多年来,现代材料企业历经全球多次产业浪潮,穿越经济周期,发展壮大并成为行业领头羊。我们着重考察了材料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竞争战略,提炼企业特征和行业的共性,并给出材料企业的估值逻辑框架。他山之石,知往鉴今,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正面临转型升级、国产替代、新技术新应用等三大发展机遇。海外材料公司的发展历史,可以为中国的材料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材料行业龙头历史

公司起源:化工和金属材料为主,具备材料开发能材料公司起源:通过改进现有科技或自主研发获取第一桶金。以陶氏化学为例,公司在成立初通过完善溴提取技术和氯化物电解技术而获得市场,逐步站稳脚跟后通过产业链延伸至漂白剂和苏打,并在此后的20年内逐渐铺开产品线并构筑壁垒。杜邦通过改良业界的生产技术后一跃成为火药工业领跑者,并逐渐由火药扩展至上下游的硝基化学领域。而巴斯夫在成立后非常注重科研合作,凭借自主研发的靛蓝合成工艺打开市场并且跻身颜料市场前列。发家领域以化工为主,聚焦材料业务殊途同归。除去以医药起家的拜耳,全球范围内材料产业的平台型企业大多通过化工起家。而拜耳及日立金属为了介入原有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通过科技研发的手段开发出可应用于自身业务的材料产品,在丰富自身产品线的同时扩大市场。对于少数以生产或贸易起家企业,需补足研发短板,确保持续发展。鉴于材料研发和配套设备生产属于高壁垒产业,如果企业以生产或贸易起家可能能够形成起步资金,但是研发基因的缺乏最终很难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其顺应产业变迁寻找并购重组机遇是弥补这一短板的有效途径。并且公司要清晰的认知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可能面临的原料瓶颈,伺机而动保证产业地位的不断巩固。发展历程:立足主业,拓展边界材料企业起步发展阶段一般专注于主业发展;而拥有百年左右历史的材料公司往往经过数 轮的兼并重组业务得到丰富补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主营业务之外的兼并收购,往往发生在创始主业已经壮大的阶段,在主业变强期间可能也会伴随主业产业链上的并购。 百年材料企业主要的并购方式包括: 第一类是横向并购,合并同类,扩大市场份额。横向收购是基于已有某业务板块,通过收购同业务企业,进一步增加公司在该业务的市场份额,如阿斯麦在发展过程中就多次收购世界各地的光刻机设备公司以提升自身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霍尼韦尔就由联合信号和霍尼韦尔前身两家巨头企业合并而来,两家公司在某些业务板块存在互补的情况,收购重组一方面可取长补短弥补各公司的不足。另一方面重合的业务板块合并,可发挥规模效应,带来市场份额的提升和成本开支的减少。第二是纵向并购,延伸产业链。纵向收购即往原有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从而控制成本,开拓新的客户资源,增强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如实行一体化生产布局的巴斯夫。产业链的整合首先为公司节省了运输和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该类制造的化学品与石油原料息息相关,公司通过收购上游的炼化厂来减弱油价的波动对生产的影响;同时充分发展下游各类产品,进军消费者市场,提升品牌附加价值,并且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构筑了足够高的行业壁垒。第三类为多元并购,丰富产品线。混合并购是发生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的基本目的在于分散风险,寻求范围经济带来的经济利益。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材料行业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想到多元化。如巴斯夫、陶氏杜邦都曾经借助收购兼并吸纳不同业务的公司,并且将自身打造成平台化的国际企业。

公司策略:平台型公司 vs 专业型公司从业务类型看,我们梳理的海外材料企业,主要分为专业型和平台型两类:第一类是专注于某特定产业的专业型企业。该类企业以美国应用材料、阿斯麦、康宁、日立金属等企业为代表,在发展自身材料业务的过程中专注于企业原有的业务范围。如美国应用材料和阿斯麦等企业从建立之初就专注于半导体设备及半导体产业链所需的材料,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其主要产品一直以半导体行业为服务对象,并凭借技术优势及优质的客户资源逐渐成为半导体材料行业的龙头。第二类是业务品类丰富的平台型企业。以拜耳、信越化学为代表,开发新的不同行业的下游客户资源,同时通过科技研发与并购的方式拓展公司业务范围。这类平台型公司业务覆盖领域不仅局限于工业,同时还涵盖了消费、电子、农业和生物医疗。如合并前的杜邦公司和陶氏化学,各自在原有的石油相关化工制造业市场发展步入稳定期后,迈入农业和生物医疗领域。公司原有的科研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品牌和渠道资源助力公司在新领域实现快车道起步,在新领域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 公司运营:全球化布局,新兴市场驱动强劲在1970年开始,随着全球化的进行,欧美日的材料巨头们运营路线相对一致。基于雄厚的技术积累和资产基础,致力于利润增值。信息科技和交通方式的演进降低了信息和物资流动的成本,为大公司的全球化部署提供了便利,大公司纷纷将产能迁移至原材料价格相对较低的新兴市场。以石化公司为例,如陶氏杜邦均在8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并建立生产基地,巴斯夫在2000年前后也在中国南京设立了一体化生产基地。当地发展规模的增加也创生了市场需求。目前中国的经济景气情况对公司的业绩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中国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带动了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需求。中国半导体行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于20%,中国的晶圆厂产能从2018-2023年内陆续部署,将产生大规模的订单。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相关公司,如美国应用材料,阿斯麦和霍尼韦尔将受益于中国市场的高景气度。专注领域:化工、医药为主,设备+材料模式材料巨头以化工、医药企业为主,少数专注于无机材料。我们发现材料企业多聚焦于化工和医药合成领域,如巴斯夫、东丽、陶氏杜邦等;少数专注于无机业务,典型如日立金属、ATI和康宁。经典百年材料企业多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化工和医药类产品开发周期远小于无机材料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推广周期,可开发的产品种类丰富;另一方面用于大众消费的化工和医药产品市场空间可观,为规模百年企业提供支撑;而金属业务企业更多聚焦于工业,应用空间相对有限。“设备+材料”是部分百年材料企业的典型模式。我们发现“设备+材料”的业务模式也是不少百年企业的经典组合方式,如电子及半导体行业内的美国应用材料、霍尼韦尔等均以设备起家,逐步发展出与设备配套的新材料;这是由于材料的生产离不开设备的调整,设备的制造离不开材料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协同。国防军需业务引领技术,非军业务支撑企业发展。许多材料巨头曾涉及国防军工等战略类项目,如杜邦在早期专注生产火药,陶氏、拜尔和巴斯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家生产军用的战略物资如合成橡胶、镁锭等,在庞大的订单驱动下开发出了新材料,满足了军用需求;并在战后引领全球进入了石油化工时代。康宁,ATI和霍尼韦尔也曾在国防和登月技术中提供自身的产品。其中值得回味的是国防军工业务在各公司的营收占比并不是最高,但公司在军用订单需求的驱动下,完成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并且借此契机完成了新领域的布局。当新的需求从高精尖或军用领域扩散到整个市场后,公司能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先发优势,构筑自身的竞争壁垒。商品经过了军需市场的检验,质量成熟并且成本可控,能在非军市场获得稳定的需求,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还是来自于非军业务。

1.2 材料企业的估值体系:平台型企业稳定期PE(2018)11-18X,专业型企业视下游而定

估值体系:稳定期(18-20年彭博一致预期营收复合增速≤10%),18年PE介于11-18X 当企业18-20年彭博一致性预期营收复合增速10%或以下,18年PE区间多位于11-18X。我们认为当公司业务稳定时,估值的差异主要参考公司发展的业务方向:若是仍偏重于传统工业,鉴于其周期性则很难给上高PE;若是偏重于科技应用、生物等创新产业或者生活消费升级(价格成本未必上升)则PE偏高。

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认可基于公司资本回报率材料公司价值与资本投入的比例(EV/IC)和投入资本金回报率(ROIC)呈正相关。百年的材料企业已经走过了材料、化工等传统行业的蓬勃增长年代,目前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成熟期。传统的PE估值法难以涵盖各个子板块行业的估值情况,且忽略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对公司运营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寻找企业价值与投入资本的比率(Enterprise Value/Invested Capital,EV/IC)、投入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ROIC)的相关性发现市场的规律。其中企业价值是净债务和股权市值的和,代表了企业所有出资人(包括股东、债权人)共同拥有的企业运营所产生的价值;而投入资本包括了股东权益和公司的债务。上述计算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达到78%,如果剔除应用材料和阿斯麦两家公司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相关性可以达到87%。这也验证了市场对大部分材料公司估值逻辑:企业价值与资本投入的比值和资本回报率呈正相关。该估值方法的优点在于其适用于大部分材料行业的企业,并且将其估值放在同一个衡量体系下比较;该逻辑能给投资者提供分析材料企业的一个参考系,同时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公司未来的价值区间。

1.3 材料巨头竞争力要素

对于判断材料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们通过对这些全球材料巨头的初步分析,得出如下值得关注的几个特点。 

企业的价值评估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且以数十年记

材料企业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洗礼。我们发现材料发展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发展和升级速度日新月异,但是行业的新陈代谢和淘汰率也同样惊人;超过百年的大型平台型公司活力依旧,但也屈指可数,在现代材料行业的演进历史中,大量公司被淘汰,或者被收购整合。我们认为针对材料公司的投资价值的时间轴可能是以数十年乃至百年计;针对“年轻”的(新)材料公司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洗礼证明其产业适应性。 

首先考虑企业生存能力,再考虑资本实力。因此对于企业的评估,我们认为首先考虑企业能否存活,研究和产业化能力是其本源。其次再考虑其是否具备资本实力进行产业链整合壮大,从而实现数十年的稳定经营;企业能否在初期大投入低产出情况下存活,资本的支持是关键,这时股东背景和是否上市显得格外重要。

多元布局抵御周期,探索战略边界寻求差异化,抵御周期波动。材料行业,尤其是基础材料行业,具备产品差异化小、固定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三个特点。在行业下行拐点难以抵御整个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经受亏损。但是企业拥有了相对差异化的产品后,相对于无差异化产品,能够减弱供求周期的负面影响。在70年代前后,各大材料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化纤和石化企业,在基础化学品饱和以及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开始将目光投入到了生物、医药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以此分散业务类型降低风险。除了发展新业务外,公司通过科研将原有产品的质量提升,或研发出特种用品,也能够摆脱原有产品附加值低且趋同的的特性。典型企业如日立金属和康宁,通过多年的科研投入,在特种材料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并以此提升产品利润空间,减少周期波动对营收的影响。 

吐故纳新,顺应产业潮流。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涉及的市场趋于竞争饱和,公司会将目光投向新兴的领域,并陆续剥离部分的低盈利项目。如1990年代基础化学品行业利润空间大大缩小,巴斯夫的化学、塑料与纤维业务表现疲软,而之前布局的保健品、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收益增幅扩大。公司出售非核心业务,如将磁记录产品、信息系统、钾盐以及气体生产用催化剂业务分别出售剥离,以此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吸取失败教训,明晰战略边界。陶氏化学也曾经在80年代初期就表现出了对医药行业大的兴趣。然而,由于进入制药行业所需要的门槛太高,陶氏在科研能力,经销渠道各方面均有欠缺,直接导致公司难以打破其他公司所建立的行业壁垒,最终结束了公司在制药行业的战略尝试。陶氏在此次失利后,积极汲取教训,重新调整战略营销模式。坚守公司主营业务的研发与竞争优势,并向产业链下游进行延伸和拓展,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和调整新的战略边界。 

材料研发投入和持续开发能力助力基业长青

公司对科研的持续投入是未来业绩增长的前驱。公司视科研实力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注型企业依靠科研成果驱动业绩,研发费用营收比较高。平台型公司已经进入成熟期,公司规模大,产品线复杂,科研营收占比相对较低。但研发支出绝对值仍然值得关注,如巴斯夫2017年报显示研发支出为18.8亿欧元。平台型公司在进入21世纪后通过并购整合吸收不同公司的科研成果,依旧能保持强劲的科技产出。 

科研投入的回报周期长,需要企业的持久投入。1929-1933年美国陷入大萧条,根据杜邦公司官网历史沿革介绍,杜邦公司在1930-1933年在科研项目上投入共计100万美元,在此期间公司发明了氯丁橡胶、纤维素人造丝、搪瓷、纤维素等各类产品。至1937年,杜邦公司40%的销售额来源于1929年后的研发成果。而基本材料企业如康宁和日立金属,更是几十年如一日深耕自身的专业领域,广泛应用于手机屏幕的康宁的大猩猩玻璃早在1960已研制成功,但在2000年前后才得以行销市场。公司非消费导向的科研回报周期长,但正是企业的持之以恒的投入为其构筑了牢固的竞争壁垒,厚积薄发带来的回报并非源于偶然。

龙头企业优化创新组织设计以服务公司。以巴斯夫为例,该公司从市场和技术两个维度考虑技术创新组织的设计。如果巴斯夫公司已进入某一业务领域,同时具备相应技术,则由“巴斯夫技术平台”和“营销部门”进行支持;如果巴斯夫已进入的某一业务领域是公司自身不具备相应技术的,则对该业务的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由探索性研究部门负责;如果巴斯夫可能要进入某一新业务领域,但不具备相应技术,则由“巴斯夫未来业务公司”和“巴斯夫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如果巴斯夫可能要进入某一新业务领域,同时具备相应技术,则由新业务发展部门负责。 

1.4 国内新材料产业刚起步,转型升级、国产替代、新技术新应用等促发展 

我国新材料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材料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新材料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材料自给率仅14%工信部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指出我国高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一些高附加值材料依赖进口;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关键材料,2015年仅有14%可实现完全自给,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品种;有54%的材料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剩余约1/3完全依赖进口。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薄弱。1)过多依赖成套设备技术引进但不能有效消化吸收;2)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少、产学研相互脱节,存在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3)新材料制造技术落后,材料制造工艺不尽合理,生产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跟踪仿制多,部分存在二次污染。 

国内材料企业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技术和管理等综合能力驱动

国内材料企业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技术和管理等综合能力驱动。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速换挡回落的背景下,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不断弱化,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驱动材料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当前国内制造业成本和市场优势弱化形势下,我们认为材料企业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需要提升产品创新、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水平。 

日本新材料企业提供了转型发展榜样。在走出凭借成本攫取竞争地位的年代后,以日本为例,日本新材料企业开始打造自己在技术创新、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期与欧美老牌企业平起平坐。如日本的信越化学早期生产酸碱类相关产品,1950涉足有机硅。在197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大潮下,信越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金属硅以及晶圆制造的工艺,通过大力降低成本,改变原料模式和优化工艺过程,一举成为全球5大晶圆供货商之一。

 材料国产替代为国内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半导体、显示等下游需求向国内转移,带动国内材料企业需求。近年随着国家对半导体、显示等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半导体和显示产业加速向国内转移。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根据WSTS预计 2018全球半导体行业规模将实现12.4%增速,19年实现4.4%增速。CSIA数据,2015-2017国内半导体销售额维持20%左右增速并逐步成为常态,《中国制造2025》提出2020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0%增速。国内半导体发展主要受益于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空前的支持力度,《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为行业的发展描绘了明确的目标,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的成立则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

而根据SEMI数据,当前半导体材料如高纯气体、光刻胶、高纯金属等材料的国产化率不到10%,随着下游向国内的加速转移以及部分材料的技术积累储备,目前在半导体靶材、掩膜板材料、清洗液、抛光垫等材料都有所突破,开始切入国内外主流芯片客户,启动材料的国产替代进程。这些高端下游应用,也对国内材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汽车、轨道交通、消费电子等领域部分关键材料,已启动国产替代的进程。诸多工业产业虽然在国内发展已经很成熟,但产业链上许多关键材料,仍然以海外进口为主。例如,用于传统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粉末冶金复杂结构件,早期以德国吉凯恩、日本住友等企业供应为主;用于高端手机等领域的高导高频铜板带,早期以德国威兰德等企业供应为主;用于汽车、家电、风电、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钕铁硼磁材,早期以日本信越、日立金属等企业为主;用于LED的蓝宝石衬底,早期以俄罗斯等企业为主。而现在,这些材料国内企业都有所突破,下游客户开始认可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功能。 

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应用为国内材料企业带来新机遇

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催生国内高端材料研发应用,军转民拓宽企业发展空间。近年国内军工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 加速了一批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包括高温合金、钛合金、碳纤维、3D打印、隐身涂料、碳化硅等材料的发展,从相关上市公司2017H2-2018H1公告中可看到订单明显增加。但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的材料虽然盈利水平高,但市场空间相对有限。从海外材料企业的发展历程看,早期以军工和国防起家的企业如ATI、霍尼韦尔等企业,凭借高端下游应用材料的技术和研发优势,逐步拓展到民用市场,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建议关注国内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材料,同时有志于开发民用市场的新材料企业。

下游应用的创新和升级,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开发,为国内企业创造新机遇。具体可从两方面阐述:1)下游应用创新和升级催生新材料更新换代,例如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续航能力的要求,催生了电池材料从铅酸体系、到磷酸铁锂电体系、到镍钴锰三元体系、到以后可能发展的固态电池体系的不断更新升级。2)同种材料应用于新的领域,例如传统的钕铁硼磁材用于传统汽车、家电、消费电子、能源等领域,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为磁材的应用带来强劲驱动;无线充电、大数据、汽车电子给软磁材料带来新的应用市场;又如随着大功率风电的装机比例逐步提升,碳纤维材料因其性能优势开始逐步替代传统的玻璃纤维。 

国家鼓励和市场需求双重利好,建议关注电子和军工材料

重点发展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明确十三五新材料的三大发展方向:1)先进基础材料:先进钢铁、先进有色金属、先进石化、先进轻工、先进建材、先进纺织;2)关键战略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分离薄膜、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电子陶瓷、先进半导体、稀土等;3)前沿新材料:石墨烯、3D打印、超导、智能仿生材料等。 

抓住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关注电子和军工新材料。新材料作为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当前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国产替代和新技术新应用三方面机遇。我们重点看好两个下游应用材料:1)电子材料:随着下游显示和半导体等产业向大陆转移以及消费电子升级,可关注半导体、显示和消费电子材料,如溅射靶材、电极箔、导电导热、无线充电等材料,以及石英、激光晶体、蓝宝石等晶体材料。2)军工材料:军工和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拉动需求、并存在军品民用化预期,可关注高温合金、钛合金、碳纤维、碳化硅、3D打印等。建议关注天通股份、福晶科技、石英股份、菲利华、楚江新材、博威合金、海亮股份、西部材料、钢研高纳、有研新材、隆华科技、正海磁材等。


美国应用材料

2.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 NASDAQAMAT)创建于1967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应用材料公司是一家从事全球半导体行业开发、制造、行销并维修半导体晶圆制造设备及相关配件、太阳能光伏和相关产品的一家公司。该公司的客户包括半导体晶圆与集成电路制造商、平面液晶显示器、太阳能电池与模块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商。公司在中国大陆、印度、德国、以色列、新加坡、瑞士、台湾和美国等地均设有制造基地。截至20181010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市338.4亿美元,股票价格为34.43美元;近12个月每股收益3.27美元,近12个月市盈率为10.55。公司2017财年的营业利润率为26.6%,升高6.7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23.6%,同比增长7.7个百分点。

2.2 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提供半导体、平面显示及太阳能光伏下游产业所需的材料及材料服务。在自动化软件方面,应用材料公司开发的应用智能工厂是制造业中最全面的控制和生产系统之一,其采用的技术在全球批量制造工厂中被广泛验证且高度成熟。

公司所从事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和半导体晶圆加工业务处于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上游。由于公司的产品复杂、科技含量高,公司的营销模式以全球直销为主。公司的芯片制造设备的主要客户有三星电子、台积电、美光科技和英特尔。 

公司2012-2017业绩增长迅猛,营收年均增速达到18%,主要动力源自下游消费电子和专业机械的需求提升。根据公司2017年年报,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突破新高,营收达到145亿美元,利润较2016年翻了一番。在2017年,整个半导体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下游需求持续走高。存储器领域,平面NAND3D NAND转变的产能驱动,加上数据中心和智能手机对高性能存储的需求,给应用材料等设备厂商带来了利好,公司的半导体系统部门营收因此在2017年增加了38%。另一方面,2017年全球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内的手机出货量提升,也使公司的显示部门营收增加60%。公司的总体利润率在2017年达到了24%,现金流则从2016年的34亿增加至2017年的50亿。 

公司在世界各地设有广泛的行销网络。公司目前的主要的客户在亚洲地区,此外在北美和欧洲也有一定的份额分布。这将给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一定的优势,使得公司有能力在各大市场抓住市场增长的机会并创造营收。广泛的客户关系使得公司能够摆脱单一客户的依赖,能够避免一定的市场风险。

2.3 公司科研情况

公司大量投入研发资金同时与外部机构开展科研合作。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在研发上投入18亿美元,约占总体营收的12%。公司在美国、中国大陆、欧洲、以色列、台湾地区都设有研究基地和工程组织。团队成员中 30% 为专业研发人员,拥有近 12,000 项专利。公司梅丹技术中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半导体研发实验室,致力于改进芯片制造技术。同时公司通过风险投资,与一流大学联合开展研究项目。

合作案例:

1)应用材料公司正与约翰霍普金斯纳米生物技术研究院合作,通过推动临床医生与工程师之间的强力互动来解决重要的医疗问题。

2)公司是美国能源储备联合研究中心(JCESR)五大行业合作伙伴之一,与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联手,开展先进的电池研究项目。

3Tyndall 是应用材料公司的战略研究合作伙伴,应用材料公司与Tyndall的合作作既包括原子层沉积(ALD)相关领域(捐赠了两个最先进的 300 毫米 ALD 反应腔),也包括其他Tyndall所擅长的世界级的研究领域。应用材料公司还向 Tyndall 派遣了驻场研究员,直接与 Tyndall的学术和行业合作伙伴合作。 

2.4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需求带动公司材料业务提升。应用材料公司于2017年底股东大会上公布了全新的未来三年财务前景展望,同时公司也描绘了材料创新对计算时代的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全新技术的持续演进,将促使高性能半导体处理及存储需求持续提升。市场需求强劲,客户收益率持续增长,资本密集度也在不断提高。公司计划扩展产品线,实现产品的多样化。 

公司正在加大对处理器制造设备的研发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正引发芯片设计领域的全新革命,更多的企业纷纷投身于全新类型的处理器的开发。基于此逻辑,随着智能手机硅含量的持续增长,应用材料公司预测,20172018两年内的全球的晶圆设备支出将达到900亿美元。 

未来光伏行业有望走强。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line预测,世界光伏市场预计在2018-2020年迎来大规模增长,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到2020年,整个市场的规模会达到345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亚太国家对光伏能源的重视和投入,且中国在这次产业革新中其到主导引领作用。应用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晶体硅单元制造系统,且提供一整套制造和离子注入解决方案。光伏行业的景气带动对上游制造设备需求,应用材料公司预计自身能在此行业获得持续的收入增长。 

公司的服务产品及显示器业务也预期有所增长。在全球产品服务领域,应用材料公司在17年年报中预计,由于市场对其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复杂且综合性服务需求不断攀升,未来三年内公司的全球服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到2020年,公司的这部分的营业收入将达45亿美元。在显示器制造设备方面,应用材料公司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在电视和移动设备市场上,由于消费者对尺寸更大、画面更逼真的显示器需求提高。应用材料公司在大尺寸材料工艺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预计公司将从这一波消费升级中受益。 

2.5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3 霍尼韦 

3.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及制造企业。霍尼韦尔(Honeywell International,NYSEHON)成立于1885年,总部位于美国,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014年财富世界五百强排名第283位。公司提供航空航天相关产品及服务、控制传感和安全技术、涡轮、自动化产品、特殊化学品、电子和高端材料产品、制造流程工艺、采矿和石油化工。截止20181010日,公司市值1195.2亿美元,每股价格156.62 美元;近12个月每股盈利3.62美元,市盈率为70.83

3.2 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航空航天、智能建筑和家居建材、高性能材料、安全和生产力解决方案。霍尼韦尔拥有很多消费者日常认可的品牌,包括家用恒温器、传感器、安全报警系统、及空气净化器和除湿机。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为航空航天板块、在总营收中占比47%。其次是高性能材料板块,占比25.5%,其中高性能材料板块包括油气加工、氯产品、电子材料、化学中间体和特种材料等各个子板块。 

霍尼韦尔是全球第二大溅射靶材供应商。霍尼韦尔凭着多年的研发和市场经验,使自身的靶材业务在2016年占据了全球20%的市场营收份额,仅次于JX日矿化工。目前霍尼韦尔的靶材主要供应8英寸和12英寸晶圆产品。 

公司在2017年表现强劲,得益于航空售后市场、石油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的出色业绩,以及汇率的正面影响2017年度材料特性和技术集团内生式销售额增长9%,各项业务增势强劲。旗下的新材料分部的营收实现19%的增长,主要受各项业务的强势增长拉动:全球石油产品业务部门的营收实现12%的内生式增长,这主要源自气体处理、催化剂、石油设备的需求上升拉动;过程控制部业务的短周期需求也依旧保持强劲。

公司业务主要竞争对手:

航空航天:博格华纳、通用电子、Garmin、罗克韦尔柯林斯、联合技术、泰勒斯

智能建筑与家居: 艾默生电气、Itron、江森自控、西门子、施耐德电气

特性材料和技术:雅保、巴斯夫、陶氏杜邦、JX日矿化工

安全与生产力解决: 3M、梅思安、Kion Group、泰科电子、斑马技术

3.3 公司科研情况

公司科研中心分布在美国、印度、欧洲和中国。据年报显示,公司201520162017年的科研经费分别为18.35亿美元、18.64亿美元、18.56亿美元,约占公司每年收入的5%2017年客户及第三方赞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美国政府)约为8亿美元。 

3.4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公司将着力扩展新兴市场。公司已经将部分市场销售部署在中国、印度、东欧和拉美地区,以迎接这些新市场中的消费升级。公司也将在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地区建立了新的工厂设施,以扩增产能。 

靶材业务下游需求增加。靶材下游应用广泛,主要有半导体,显示材料和光伏电池等。据市场调查公司Statista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收入从2014年的3360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7%,且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预测显示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增长态势还将继续。半导体行业的迅速发展会拉动对上游材料的需求,半导体用溅射靶材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世界半导体贸易协会(WSTS)预计在2018年超过14亿美元。另一方面,溅射靶材也是平面显示器件的材料之一,随着显示器件的更新换代,如OLED柔性显示的推广,相应靶材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长,据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预计,2018年全球平面显示溅射靶材市场将超过40亿美元。 

公司的软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致力于成为互联工业企业。公司年报显示,公司在2017纯软件市场(不包含拥有嵌入式软件的其他产品)的收入增加了23%,达到15亿美元。软件事业的利润率是公司其他业务平均利润率的1.2倍。目前霍尼韦尔正加速朝着互联工业企业奋进。从控制阀到传感器再到温控器,霍尼韦尔已经开始进行物联网的布局,并计划通过创新、合作或者并购让霍尼韦尔变身成互联工业企业。 

公司持续剥离未盈利或亏损项目。公司官网披露,公司在1985年与信号公司合并后就将40多项未盈利的化工项目在两年内分拆完毕。2016年公司又将霍尼韦尔科技解决方案部门作价3亿美元卖给了KBR。2017年公司又将树脂和化学品项目并入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Advansix。根据2017年公司年报,2018年公司预计将完成家居和全球分销业务以及交通系统业务的分拆,这将更有利于霍尼韦尔在未来的增长和利润率的提升。分拆后,各业务将实现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决策,并针对各自的终端市场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为股东创造价值。公司在17年年报中预计,在未来2-3年内也会根据业务板块的盈利程度对公司的结构做一定的调整,部分未盈利的业务将会被剥离。

公司将继续通过兼并收购完成扩张。公司近三年来执行新CEO的扩张性战略,将三分之一的资本用于兼并收购。根据公司年报,2016年公司分别收购了一家供应链企业Xtralis和仓储自动化公司Intelligrated,共计20亿美元。2015年公司收购Avisaso,一家专注于飞机燃料优化和废气减排的公司。这家企业独特的优化技术使得霍尼韦尔一举成为燃料优化方面的专业公司,霍尼韦尔至此也可以为自身原有的航空业的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公司年报展望,在2017-2022年,霍尼韦尔将继续实施兼并收购战略,以实现营收的增加和科研实力的上升。

3.5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4 陶氏杜 

4.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陶氏杜邦是由杜邦公司和陶氏化学两家化工巨头合并而来。陶氏杜邦公司(DowDuPont Inc., NYSEDWDP)是由创建于18027月的原杜邦公司与创立于1897年的原陶氏化学公司于2017831日合并而来,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全职雇员55000人,是世界排名第二大的化工公司,仅次于巴斯夫。截止20181010,公司市值为1360.9亿美元,股价为58.98美元;近十二个月每股收益1.24美元,市盈率64.10 

分公司历史及沿革:

(1)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前身是杜邦火药厂,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公司业务涉及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在20世纪开发出了一些列基本材料,比如:氯丁二烯橡胶、尼龙、涤纶、有机玻璃、特富龙、迈拉、凯芙拉、M5 fiber、可丽耐及特卫强。杜邦亦在冷冻剂工业扮演重要角色,开发及生产了氟利昂系列,及其后更环保的冷冻剂。杜邦在颜色工业上创制了合成色素及油漆。

(2)陶氏化学

陶氏化学是一间综合性的全球跨国化学公司。公司于1897年由赫伯特·亨利·道创建,合并前其是仅次于杜邦的美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的化学公司。根据官方网站公开数据,陶氏为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超过5000种的产品及服务,并在50多个国家运营200多个生产基地。陶氏化学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厂商,产品包括聚苯乙烯、聚亚氨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和合成橡胶等。同时,它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氯化钙、环氧乙烷、丙烯酸盐、表面活性剂和纤维树脂的生产商。陶氏化学也生产各种不同的农用药剂。

4.2 公司主营业务

陶氏杜邦公司目前已经合并完毕。三个部门由原先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各个部门分拆后重构组成。

4.3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陶氏杜邦将拆分自己的业务部门并组建三大业务为主的三家子公司。陶氏杜邦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了拆分方案。陶氏和杜邦领导层与整合团队正在制定未来形态的运营模式和组织架构,为计划中的公司各自的细化战略提供支持。陶氏杜邦预计整个拆分计划在2019年上半年末尾完成。每个业务部门的流程、人员、资产、体系、许可执照一旦就绪、并能独立于母公司开展经营之后,杜邦陶氏将经由董事会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对业务部门进行分拆,使其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公司将在18年第三季度完成报表分离,并着手开始处理IT部署和独立业务的法律问题;公司将在19年第一季度实现材料科学公司的独立,开始股票路演并着手IT系统的迁移。

材料科学公司(将命名为陶氏)。将由陶氏目前的几个业务部门组成:功能塑料、功能材料和化学品、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消费品解决方案(包括个人护理和陶氏汽车系统)以及杜邦目前的高性能材料事业部。 

特种产品公司。将由引领市场的业务板块构成,包括:杜邦防护解决方案;可持续解决方案;工业生物科技;营养与健康(将与FMC公司的健康与营养业务部整合);电子技术(将由杜邦电子与通讯事业部与陶氏电子材料业务部门整合)。计划成立的特种产品公司将成为科技驱动型的特种产品业务创新引领者,以其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各个行业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革新。 

农业公司。结合杜邦先锋、杜邦植物保护和陶氏益农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植者。农业公司将提供种作和数字化农业项目。 

公司投入1亿美元用以增加材料科学产品的产能。公司在17年年报中披露,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扩充材料部门产能的计划。近1-2年,下游的高级聚合物包括食品包包装、运输、和消费品部门的产品需求大增,公司希望抓住这次机会促进营收。此外,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猛增,也会助推公司得业绩获得可持续的增长。

4.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5 康宁

5.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美国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制造商。康宁股份有限公司(Corning Incorporated, NYSEGLW)在1851年于美国纽约州的康宁市成立。基于150多年在材料科学和制程工艺领域的知识,康宁创造并生产出了众多被用于高科技消费电子、移动排放控制、电信和生命科学领域产品的关键组件。截止20181010,公司总市值有253.9亿美元,股票价格31.34美元;近十二个月每股收益0.12美元。公司目前的毛利率有40%左右。

5.2 公司主营业务

康宁是全球最大的LCD显示器玻璃基板生产商。公司年报显示,2017年显示科技部门实现营收22.5亿美元,约占公司总营收的30.2%。旭硝子有限公司和日本电气玻璃公司有限公司是康宁在显示器玻璃基板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环境技术方面,康宁已经有了40年的陶瓷气体过滤装置的研究经验。康宁公司其在汽车陶瓷基板、过滤器产品以及重型和轻型柴油车辆市场上保持着竞争优势。据市场公司MarketLine公司统计,目前康宁占据着50%的汽车过滤器蜂窝陶瓷市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NGK InsulatorsIbiden 

康宁的特殊材料部门在材料科学、光学设计、成型、涂层、精加工、计量和系统组装方面有实力积累。此外,随着化学强化玻璃的发展,公司正在解决消费电子行业的新兴需求。康宁该领域的产品使公司能够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包括显示器、半导体、航空航天/国防、天文学、视力保健、工业/商业和电信。主要竞争对手为肖特、旭硝子玻璃有限公司,日本电气玻璃有限公司和贺利氏。 

康宁的通讯科技部门的大规模制造经验,技术领先地位和知识产权提供了成本优势。康宁世界上第一支商用光纤的制造商,在光纤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制造专利。主要竞争对手为康普和普睿司曼。康宁还设有生命科学部门,主要竞争对手为赛默飞费舍尔科技、Greiner Group AGEppendorf AGSarsedt AG

5.3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在光学通信板块,公司希望在维持现有终端客户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创新的步伐,开发不同世代的产品。康宁在2017年年报披露,公司将会开发例如家用纤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等的产品。目前来自电讯运营商和公司网络的需求旺盛,公司预计这一业务板块将在2020年在达到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年报同时披露,公司有计划收购3M公司的通信市场部门。 

在显示科技板块,公司依托其市场地位,低制造成本以及更有利的定价环境从而预期能达到较为稳定的回报。公司继续利用自身融合资产和其他因素来推动下一轮显示创新——在图像、触感和显示形式几个技术参数上做到科技创新。 

汽车板块,公司将继续往环保方向发展。公司受益于整个汽车行业的趋势——趋向于更清洁,更安全的车辆。在欧洲和中国的新法规的推动下,公司气体微粒过滤器的销售将会增长——公司相信未来十年内这笔业务的规模将会达到5亿美元。同时,康宁的大猩猩玻璃目前处于市场渗透期,它能够有效减少车重,提高燃油效率,它将随着智能车辆的普及正被客户所接受。

5.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6 美国3M

6.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美国3M是全球性的专注于材料服务及产品的企业。3M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NYSE:MMM)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组成股之一,拥有超过55,000种产品,包括研磨材料、胶带、粘合剂、电子产品、显示产品、医疗产品以及家庭产品等。根据17年报,公司在全球拥有136家工厂以及超过67,000人的雇员,并在197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它的全球收入超过了200亿美元,其中国际收入占了总量的58%。截止2018年10月10日,公司市值为1154亿美元,每股196.73美元;近十二个月每股收益为4.34美元,市盈率为22.67。

6.2 公司主营业务

根据公司2017年年报,公司2017财年全年盈利48.58亿美元,同比下降3.80%;营业收入316.57亿美元,同比增长5.14%。销售毛利率在49.46%。其中公司的安全与图像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5.0%,增长动能来源于个人安全,交通安全市场的贡献。电子和能源部门同样增长迅速,由于下游的电子产品需求放量,显示材料和系统的营收上升。公司旨在2020年之前削减运营成本和流动负债共计12亿美元,为此公司在供应链效率,内外运营管控和客户服务三个方面着手。公司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3M目标将24%的运营成本率(2017年数据)降到2020年的20%,欧洲分部已经将缩减至16%(2017年数据)。

6.3 公司科研情况

6.4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全球汽车生产行业规模稳步扩大,需求提升驱动3M业务。Statista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汽车生产行业处于稳定发展期,2016年营收达13900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3.7%Statista预计整个行业在2018-2021年实现4%复合增长率。3M公司的自动化生产企业客户主要涉及OEM行业及生产端下游行业。在下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公司预计在2018-2020年在工业业务上实现4%的复合增长率。 

全球可再生能源前景广泛。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Line数据,2016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达到6947亿美元,并且预计在2017-2020年实现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0年达到9570亿美元。3M的可再生能源行业经验丰富,业务涉及镀层,薄膜,卷带和光学科技等领域。公司在风电、太阳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够提供模块化的解决方案,为能源公司和相关科技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及成本控制。 

公司积极实施兼并战略,巩固现有业务。近几年来公司持续收并优质标的企业。2016年公司收购医药软件企业Semifinder,该公司为医药服务提供IT解决方案。2015年公司收购医疗器械制造企业Ivera Medical。公司同年以10亿美元收购Polypore分离媒介公司,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公司在工业过滤和医疗过滤方面的科研实力。除此之外,公司还完成了一家数据分析企业和和一家医疗信息企业的收购。这些收购帮助3M公司建立了更加全面的医疗业务。2014年公司收购日本企业Sumitomo,和3M的合资子公司,并且将其命名为3M。公司在2017年的年报中披露,2018以后的收购策略将会延续,扩充已有领域的产品线,或是提升区域性市场的业务表现。

6.5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7 ATI

7.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ATI是技术先进的特种材料和复杂组件的全球制造商。ATI(Allegheny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NYSE:ATI ),中文名阿勒格尼技术公司,前身创立于1939年,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全职雇员9,200人,是一家特殊材料与零组件生产与销售公司。公司经营业务涉及高性能材料与零组件、扁轧产品。产品包括:钛与钛合金、镍与钴合金及超合金、锆与相关合金,不锈钢、镍合金、特殊合金。公司的产品提供给包括航天与国防、石油与天然气、化学加工、电力能源、医学、汽车、食品加工设备与用品、建筑与采矿、电子与通讯设备及计算机等市场。截至2018年10月10日,公司的市值为33.9亿美元,公司股价为26.99美元;近12个月公司的每股收益是1.05美元,市盈率为300.20(17年底亏损故最近12月内利润较低)。

7.2 公司主营业务

ATI拥有三个事业部门:高性能材料与零组件部门、扁轧产品部门和工程产品部门。ATI产品所涉及的下游领域包括航天与国防、石油与天然气、化学加工、电力能源、医学、汽车、食品加工设备与用品、建筑与采矿、电子与通讯设备及计算机等市场。公司的航空板块一直是业务主力,根据公司年报,2017航空和防务领域的需求贡献了将近50%的营业收入,涉及航空领域的的产品主要供给飞机引擎工业。公司此外有30%收入来源于油气、电力能源、医药和汽车板块,结合航空防务领域,这些行业贡献了公司80%营收。 

公司2017年报显示,高性能材料与零组件部门内75%的营收来源于由航空航天和防务相关业务,而近3年来商用航空航天产品成为了支撑该部门业务的主力,2017年ATI在该领域实现了11%的营收增长。2017年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商用航天需求还将持续坚挺,并驱动ATI的营收扩张。扁轧产品部门的业务广泛,其中主要客户来源于油气和汽车行业。

7.3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预计2018年高性能材料和组件部门将持续提升利润率。由于航空航天市场需求增长和资产利用率的提高,ATI仍然预计在2018年,高性能材料和组件部门的利润率将比2017年全年大约增加200个基点。由于下一代产品销售节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改善的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得益于未来几年喷气发动机订单的增长,ATI 会收到行业客户持续增加的订单。 

公司开发长期订单客户,持续扩张产能。2017年年报披露,公司和Pratt&Whitney公司签署了长期供应商订单,主要向Pratt&Whitney供应用于制造下一代喷气引擎的等温锻造件和合金粉末。公司还将重心放在航空航天及防务相关的领域,公司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镍基合金粉末制造基地已经于2018年完成产能扩充; 2017年公司共投入1.23亿美元资本支出,约占总收入的4%。部分资金用于镍合金粉末的生产线的改进及产能扩张,另一部分主要投入给中国合资厂商青山钢管,用以建设精密轧条技术生产线。

7.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8 阿斯麦

8.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阿斯麦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光刻机设备提供商,在中高端领域具备垄断地位。阿斯麦(ASML Holding N.V., NASDAQ:ASML)总部位于荷兰费尔德霍芬。公司主要生产半导体光刻机。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45nm以下的高端光刻机市场中,阿斯麦占据80%以上份额,尤其在极紫外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而在浸没式光刻机市场,阿斯麦公司大约占据90%的市场份额。以销售额计算,2010年阿斯麦公司高阶曝光机市占率已达到将近90%。2011年阿斯麦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备设备制造商。截止2018年10月10日,公司市值为73.42亿美元,公司股价为171.78美元;近十二个月公司的每股收益为3.26美元,市盈率25.42。公司自从2010年以来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一直稳定在40%以上。

8.2 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的光刻设备是半导体行业关键制程,公司推动了行业技术演进。光刻设备是一种投影曝光系统,在半导体制作过程中,光刻设备会投射光束,通过曝光在半导体材料上蚀刻电路。然后经过沉积、蚀刻、掺杂,架构出不同材质的线路;此制程被一再重复,就能形成一般所称的集成电路。由于芯片体积小,线路复杂,光刻机的极限工艺决定了芯片的线宽和性能。阿斯麦在历史上多次推出过革新性的产品,提升芯片工艺制程,带动了整个半导体及电子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2017-18年半导体行业需求增长,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12-16年,由于半导体行业升级减速,设备行业出现低增长甚至衰退,公司营收表现略优于行业,增速放缓但仍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2016 年下半年后,14nm 10nm 制程陆续进入量产,公司浸没式的 DUV 光刻设备需求持续强劲;同时公司推出的 EUV 光刻系统是7nm以下制程的关键设备,该设备已经被Intel、三星等一线晶圆厂商使用。根据公司年报显示,在 2017年,公司营收达到新高的90.5亿欧元(+8.1%),净利润25亿欧元(+59.61%);2018年上半年销售金额50.3亿欧元,同比增长28.6%,较2016 2015 年的增速水平有明显进步。

阿斯麦垄断高端光刻机市场份额,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半导体生产厂商都向ASML采购机型。自从阿斯麦在2001年推出自身研发的突破性产品TWINSCAN平台后,其市场份额大幅上升。根据路透社公布的消息,世界大型半导体生产商例如英特尔,三星,海力士,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及其它台湾十二寸半导体厂都是阿斯麦的客户。

8.3 公司科研情況

根据阿斯麦年报,2015-17年期间,阿斯麦的研发人员占比将近 4 成(超过7000人)。公司成立至今累计申报 1 万个以上专利。

公司先后对光刻的细分领域龙头进行投资。其中包括在 2001年收购硅谷集团,扩展了在美国的研发团队与生产基地;在 2007 年收购了美国的 Brion,强化了专业光刻检测与解决方案能力;在 2013 年完成对紫外光源龙头 Cymer 的收购,以及在 2017年取得光学镜片龙头德国蔡司 24.9%的股份,对技术供应商的投资,加大了公司在极紫外光领域的领先优势。

8.4 公司发展机遇和前景

公司在光刻机制造领域占有绝对技术领先优势。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12月,在中高端光刻机制造领域,阿斯麦具有80%的市场占有率,并且是全球唯一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机生产商。阿斯麦公司目前公开的生产计划显示,在2018年公司预计要产出20台光刻机,2019年将达到30台以上,是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支撑。 

中国国内新建晶圆厂贡献部分订单。阿斯麦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q2营收为27.4亿欧元。阿斯麦作为全球领先的光刻机工艺的设备供应商,其产品的去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布局的方向,从公司2018年的上半年的销售收入的市场分布看,中国大陆地区的总金额和占比稳步增长,显示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根据阿斯麦官网披露消息,中国国内第二季度目前已经有长江储存和上海华力的光刻机交付进厂,中芯国际提交1台EUV的光刻机订单。SEMI预计,未来随着国内新建晶圆厂的需求增长,国内对阿斯麦的光刻机需求还会提升。届时中国对阿斯麦的营收贡献将会进一步提升。

8.5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9 巴斯夫

9.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9.2 公司主营业务

巴斯夫产品品类复杂、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其中性能产品板块和功能性材料与解决方案板块是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构筑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板块。根据公司年报,2017年营收为645亿欧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60.7亿元,同比增长49.85%。公司的化学品事业部营收增长27%,主要源于单体化合物部门销量的贡献。化学品部门的运营利润更是翻了一倍,主要由于单体化合物部门中异氰酸盐的利润率上升。功能材料和解决方案营业部门的营收也较2016年提升了11%,主要原因在于更强的议价能力和销量增长。

9.3 公司科研情况

巴斯夫重视科研。据市场咨询公司MarketLine数据显示,2016年巴斯夫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0000多名研发人员,研发投入18.63亿欧元,研发基地70个,在研发项目3000多个,专利申请850多项,专利资产数排名居世界首位。巴斯夫首创了一体化生产模式,提升了原材料利用效率和利润空间。将部分化学制品的生产装置设立在一块区域,产业链上游的产品和剩余原料可以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原料。这样的一体化基地相对零散工厂的生产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节约成本,据巴斯夫17年年报统计,巴斯夫在全球拥有6个一体化基地,在2017年总共节省10亿欧元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011-2017年,巴斯夫公司的研发投入在16-19亿欧元左右。2005-2010年研发投入为10-15亿欧元且逐年增加,即使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只是略有减少;2017年的研费用是18亿元,约占营收的2.5%左右。公司2017年年报披露,科研资金来源方面,1/4来自公司总部,剩下的3/4主要由各运营部门负责。根据公司公开年报显示,巴斯夫公司将创新项目分为5个阶段,从提出创新思路→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中试→产业化。从基础研究到探索性研究的成功率为5%,从探索性研究到中试的成功率为20%,中试进入产业化的成功率达到80%。基础研究全部委托大学或专门研究机构进行,巴斯夫提供部分经费;探索性研究在总部研发中心进行,资金全部由巴斯夫总部提供;中试则在总部的中试车间进行,资金由生产部门提供。

9.4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巴斯夫积极拓展电子材料版图,湿化学品应用广泛。湿电子化学品在半导体制程中应用于晶圆清洗、刻蚀、显影和洗涤去毛刺等工艺,其纯度和洁净度对集成电路成品率、电性能及可靠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巴斯夫是高端湿电子化学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在1970年代开始开发了整套半导体湿刻必备化学品。除此之外,巴斯夫拥有化学机械研磨技术(CMP)和铜电化学沉积封装技术,并涉足 LCD/OLED 行业、光伏行业和电子气体行业。巴斯夫开拓至全球的研发基地可以持续为下游半导体产业提供优质产品,受益于有效的创新体系以及全面的业务布局,德国老牌化工龙头的优势地位稳固。 

公司收购拜耳种子和非选择性除草剂业务。该收购事宜已经于201881日完成。巴斯夫就此涉足作物种子和除草剂业务领域。此次并购使得巴斯夫丰富了自身的农业产品结构,并且借此契机将收购部门的产品和技术整合到巴斯夫原有的产品线上。 

2018年至2022年期间,巴斯夫计划投资固定资产总计190亿欧元。根据17年年报,目前公司打算扩充自身的MDI以及排放催化剂产能,并且建造维他命A和布洛芬以及塑料添加剂的生产基地。油气领域,巴斯夫将投资35亿欧元在阿根廷挪威和俄罗斯的油气田。

9.5 公司财务数据及预测


10 科思(原拜耳材料部门)

10.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10.2 公司主营业务

科思创核心业务由三大业务部门组成,分别是聚氨酯部门、聚碳酸酯部门以及涂料、粘合剂和特种化学品(CAS)部门。公司产品包括用于生产聚氨酯泡沫的原材料,其中的软质泡沫主要用于家具、床垫和汽车座椅,而硬质泡沫则被用作建筑物和制冷电器的保温隔热材料。此外,科思创还生产聚碳酸酯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屋顶结构,医疗设备等等。公司还为生产涂料、粘合剂和密封材料以及特种化学品的生产商提供原材料,用以供给下游的运动及休闲品、化妆品、纺织品和药品。其中涂料、粘合剂和特种化学品(CAS)也是科思创三大业务中,产品附加值最高的业务板块。

科思创所涉足的行业进入壁垒高,这些产品制备工艺复杂,设备要求高,产能较为集中,被寡头所垄断,且市场排名并无变化。科思创的聚碳酸酯,脂肪族异氰酸酯的产能全球居首。MDI TDI 也处在全球的龙头地位,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MDITDI营收规模占全球前三,加上产能靠近下游客户,竞争优势明显。该类产品产量小,但进入门槛高且终端市场需求旺盛,导致产品附加值高。

10.3 公司研发情况

2017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额1.8%,并拥有分布于全球的不同领域科研人才上千名。2017年科思创在研发方面的投资达到2.74亿欧元,相当于总销售额的1.8%左右。科思创官网数据显示,近15600名员工中的大约1000名工作在全球的三个创新中心中,分别位于中国上海,德国的勒沃库森和美国的匹兹堡,在其他国家还有多个较小规模的研发机构。

公司大量研发环保友好型材料以保护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如公司要将二氧化碳用作生产各种塑料的替代性基料,从而替代一部分通常使用的石化前体。公司已经在这个方向取得了突破。利用该技术生产的名为多元醇的材料含20%的二氧化碳,是生产床垫和软垫家具泡沫的前体。科思创第一套工业规模的多元醇生产设施已于2016年投入商用。

10.4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公司正在持续推行数字化转型。科思创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公司正在全力推行企业的数字化,以期提高企业在生产、供应链、研发、以及客户和销售管理的流程中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公司也将投入技术打造数字商业模式,初步计划将价值10亿美元的营收来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公司将扩产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全球市场对牢固轻质材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采用增强纤维和热塑性塑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有助于气候保护和资源保护,降低能耗。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材料的市场潜力,科思创扩大该材料的产能,将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马克特比巴特镇开发成高科技材料的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附近有很多知名大学在对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大量研究。

10.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11 东丽

11.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11.2 公司主营业务

东丽株式会社是世界第一大碳纤维生产商。Statista公司的数据显示,东丽公司在全球碳纤维的生产供应总量上居首。2017年,公司拥有全球小丝束碳纤维32%的份额;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领域,公司于20142月收购世界碳纤维排名第三的美国卓尔泰克进入该领域,目前和卓尔泰克共占据67%的市场份额。 

东丽在市场上的主要对手是日本的东邦和三菱,美国的Hexcel。根据MarketLine公司2017年数据,东邦是世界第二大碳纤维生产商,在小丝束纤维市场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目前产能约有1.7万吨/年;三菱的碳纤维产能约为1.44万吨/年。美国的Hexcel是美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目前主要业务涉及原丝生产、碳纤维和预浸料生产,目前产能约为7千吨/年。

11.3 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规划

公司通过产能扩张驱动业务增长。据年报披露,公司已于2017年在佛山买下商业用地,用以建造工厂扩充PP塑料制品的产能。同年,公司计划在匈牙利开展一条新的PPS塑料制品生产线。迄今,东丽已经在日本、中国、韩国、泰国、美国、匈牙利拥有了生产基地。新的全球化布局将助力东丽在欧洲铺设自身的销售网络。 

加大力度投入聚丙烯(PP)业务。由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婴儿纸尿裤需求提升。同时,随着东亚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成人纸尿裤的需求也在显著提升。根据RetailerLine的数据,作为纸尿裤上游原料之一的聚丙烯市场需求正在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在2025年会达到140万吨。公司2017年年报披露,计划提升在中日韩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将在中国开设一家年产2万吨的聚丙烯工厂。 

执行产能扩张战略,继续拓展市场份额。在技术方面,东丽实实现T1000 级和T1100级高强碳纤维批量生产。产能方面,据年报披露,截至 2017 年年底,碳纤维总产能达到4.46万吨/年。未来东丽将会继续提升卓尔泰克子公司大丝束碳纤维产能,到 2020 年将卓尔泰克子公司产能从现在的1.5 万吨/年扩大到2.6万吨/年,保持领先优势,并且继续拓展市场份额。

11.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12 信越化学

12.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12.2 公司主营业务

信越化学在硅晶圆材料领域一直保持技术和产能的领先。信越化学官网资料显示,公司早在2001年就在全球率先实现了12寸晶圆的量产,现在已经成功实现300mm的晶圆和SOI硅片的批量供应。SEMI数据显示,信越化学是全球最大的12寸硅晶圆生产供应商,占全球产能的27%。信越化学同时也是全球聚氯乙烯行业的龙头,目前年产415万吨,全球产能第一。 

竞争对手方面,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15 年日本胜高(Sumco)2015 年全球晶圆出货量占比 24%,达到 25.04 亿平方英寸;台湾世界晶圆(考虑SunEdison 在内)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量占比19%,达到 19.82 亿平方英寸;德国 Siltronic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量占比 13%,达到 13.56 亿平方英寸;韩国 LG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量占比 9%,达到 9.39 亿平方英寸。

12.3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对子公司Shintech(信越科技)加大投入,扩大产能。信越科技是信越化学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是世界领先的PVC管制造商。自1976年信越科技被信越化学全资收购后,信越科技经历一系列的产能扩张。根据信越科技官网信息显示,至今信越科技已经接受了十二轮大型融资,目前正准备第十三轮融资。17年年报显示,16年公司已经在路易斯安那投入了500万美元,聚氯乙烯的产能增加了30万吨,苛性钠20万吨,目前公司PVC产能已达到295万吨。根据目前全球PVC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信越化学还会持续投入以实现产能的扩张。 

对其他业务部门持续投入资金,以扩充全球产能。根据公司年报披露,在201710月,一共在日本和德国两家分公司投资1.8亿美元,以扩充工厂的纤维素产能。同月,公司又投入1.6亿美元,目的为了扩充光学纤维的产能。除此之外,2017公司还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日本本土,泰国地区分别投入2000万美元,4150万美元,2亿美元,用以扩充硅类产品线的产能。 

半导体市场景气,公司开辟新生产基地。根据SEMI统计信息,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景气向好,全球17年半导体规模为4190亿美元,同比增长22%。根据17年年报,公司将在台湾投入130亿日元用以建设光阻相关的产品生产基地,以迎合半导体产品多样化和小型化对光阻产品的需求增长,预计2018年冬季完成建设。另外公司已经在越南投入50亿日元,用以扩充稀土生产基地,现已经完工。该基地一期工程与2015年完工,经扩充后年产能将达到2200吨。

12.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13 日立金属

13.1 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13.2 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的主要营收来自于日本和北美地区。日立金属年报披露的情况显示,公司的产品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和电子相关领域。日立金属的主力产品包括烧结磁石、铁氧体磁石为代表的各种磁石应用产品、LTCC基板、陶瓷闪烁器、非晶软磁合金材料、和纳米结晶软磁合金材料。其中磁性材料主要包括Nd-Fe-B系列烧结磁石、高性能铁氧体烧结磁石、超高密度稀土粘结磁石等。

13.3 公司发展前景和规划

13.4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预测


风险提示:

1)      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不及预期: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周期较长,部分可长达10-20年,存在企业发展不达预期的风险;

2)      下游需求消失:对用于特定领域的材料,下游应用随产品更新升级,需求存在消失风险;

3)    替代材料出现:下游应用对材料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材料存在被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等材料替代的风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