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故事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与你我相关

本周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是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最高级别文件。

来源:云锋有鱼

本周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是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最高级别文件。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如此重要,为什么是国家领导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纲要”又将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云锋金融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需要说明的是,该纲要共11章,超过2.7万字,涵盖多个方面。我们仅从身边的故事出发,为您提供视角之一,或许挂一漏万,但希望有所启示。

故事一:制造业的升级和内迁

湾区故事

周先生是深圳一家咨询公司的总经理,为许多企业提供包括跨境业务在内的咨询服务,其中包括很多制造业企业。最近这些年,深圳高企的地价、厂租、人工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公司迁到东莞、惠州等地。深圳的“研发中心”结合东莞、惠州的“制造工厂”,是很多客户的选择。最近,制造业的内迁有了更多的含义。今年1月,他的另外一个从事稀土行业配件的客户,由东莞迁到了安徽的一个工业园。原因是安徽的成本更低、配套供应商较多,也有优惠政策。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大湾区以7000万人口、10万亿元的GDP总量为人称道。

湾区内部差异颇大,产业互补和升级潜力巨大。从GDP看,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既有超过2万亿元的香港,也有仅为2084亿元的肇庆。

各地GDP水平(亿元)

图片来源: 泛珠网、南方网、“图解数说”2016

从产业结构看,香港和澳门的服务业占比均超过90%,而珠三角九市仍以制造业为主,且各有侧重。

图片来源: 泛珠网、南方网、“图解数说”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之际,制造业向更低成本地区内迁、原有制造业的升级,是大湾区发掘经济潜力的必由之路。大湾区繁荣的同时,还能够辐射泛珠三角地区,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

“优化制造业布局。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纲要” 6.1

湾区故事

周先生:香港是通往世界的窗口,经济发展、法制水平都较高,能够给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便利。例如很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生意,香港能够帮他们融资;而他们的一些基本法律服务,如公证等,也很多由香港律师事务所提供。希望《规划》出台和落实以后,香港、澳门能够发挥出更多的优势,起到带头的作用。

故事二: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希望

湾区故事

黄小姐曾经是香港医生。2017年,她辞职创业,联合香港大学的教授共同进行癌症免疫药物的商业化项目。2018年底,他们的项目获得“前海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在创业过程中,她得到了来自深圳前海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帮助。

“深圳前海政府对于青年创业态度非常的积极,除了颁发奖金,赛后与我们获奖者商谈项目落地,提供办公场地等优惠条件。”

“香港政府也非常鼓励创业。例如,符合条件的创业公司,香港政府全额补贴雇佣2名实习生和2名博士后的薪资。”

在本次推出的规划纲要中,创新一词总计被提出139次。纲要提出,湾区将“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

创新是当下我国的破局之解。根据罗默内生增长理论,增长来源于人口、资本、技术进步和创新。人口红利已过,单位GDP的资本密度上升,意味资本驱动的增长效率下降。此刻,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更加上升。

内地和香港GDP增速(%)

来源:wind,云锋金融整理

创新需要人才。考虑香港在内,粤港澳地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从大学数量来看,大湾区内共有高等学府143所。以QS世界排名2016-2017来看,世界前百强大学中,大湾区内就有四所。虽然略逊于旧金山湾区,但在亚洲的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实力已经居于前列。此外,香港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国际化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为大湾区吸引和留住人才。

创新需要制度支持。根据规划,湾区将建立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专业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大湾区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为创新产业保驾护航。“规则对接”,也是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创新转化需要产业链,而湾区正具备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正如前面谈到的,港澳地区服务业发达,而珠三角九市制造业产业链较为完整。湾区内有条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例如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创新还离不开国家支持的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旧金山湾区的强大科技实力,除了高校科研实力强大外,离不开二战期间美国军工科研打下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一样。此次“纲要”中提到,湾区将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还将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短期内(2022年)湾区能够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环境,加快集聚创新要素的同时,显著提升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而中长期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也足够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 “纲要”2.4小结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大湾区的创新之路,也将引领我国的创新之路。

故事三:金融业诸多落地政策

湾区故事

K先生是资深金融从业人员,在内地和香港都有多年执业经验。

“08年刚到香港的时候,正赶上全球金融危机,雷曼迷你债券等一系列冲击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香港的金融环境,对于刚到香港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我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教育。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包括“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种种金融领域互联互通的措施陆续落地。这次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这种互联互通的广度和深度提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这种广度和深度不仅为抵御金融危机提供了纵深,也为我这样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提供了无限的机遇,更是大湾区广大日益富裕民众的福音。”

“纲要”提到“金融”62次,“保险”17次、“人民币”13次、“债券”4次、“风险管理”3次、“大宗商品”3次、“私募投资基金”和“股权基金”各1次、“衍生品”1次、“股票”和“股市”均为0次。

保险在“纲要”当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

“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纲要” 6.3

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纲要则做出了如下阐述:

“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

“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

“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

—— “纲要” 6.3

资本项目开放方面,

“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

——“纲要”10.1

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纲要”10.2

“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背靠祖国面朝世界”的意义非凡。香港与内地联系紧密,是外商投资内地的最大来源地、内地在海外上市首选地。香港同时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是连接内地和境外资本市场的先行者,可以称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水之处。大湾区乃至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香港在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故事四“一小时生活圈”

距离近了,心也近了

湾区故事

邹先生在香港中环工作。此前,他曾经住在新界的红磡。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他选择住到深圳。同样的8、9千元房租,深圳可以住到宽敞的两居室,而香港仅能住两居室中的小小一间蜗居。往返深港的高铁用时仅16分钟,加上通关,从出家门到办公室一共仅需一个小时左右,并不比红磡慢多少。

就如全球三大湾区一样(旧金山纽约东京),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无论是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还是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横琴口岸、亦或是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项目的规划建设。都在为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添砖加瓦。

除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来串联人们的衣食住行,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员在湾区内的流动,离不开就业、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政策的协同。

就业上,湾区内跨境公共就业体系逐步建立。港澳居民未来考取公务员工作的政策已经在研究推进,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也将逐步成为可能。三地合作的综合就业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则保证了居民创业就业会得到相应保护。

教育上,三地加强合作和互认。高校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等。研究探索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高考等政策,则解决了跨区域生活的教育痛点。

医疗上,三地加强了研究投入和资源共享。“纲要”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设置医疗机构,计划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并拟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如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等。

文化上,粤港澳三地临海,文化同源。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纲要”并提出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纲要” 2.3

湾区故事

广深港高铁不仅令邹先生能够通勤,也方便更多香港人到内地。Y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时常在周末与朋友跑到广州去品尝美食。他说“现在联通越来越强。我喜欢广州的美食,也很喜欢看内地的综艺节目。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有本土身份认同(identity)的香港人。未来,我们的后代只会认为他们是出生在香港的中国人。”

结  语

海洋孕育生命,湾区蕴藏商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从纽约到旧金山、再到东京,湾区经济蕴含的发展活力至今从未消褪。属于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释放它自身的能量。

全球三大湾区更多是先自下而上“长出来”再辅以自上而下的规划,逐步形成了今天规模。有了“纲要”的指引,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其他湾区有了更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指导。未来,我们将需要更多自下而上每一个企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加速赶超、创造属于我们的湾区奇迹。

湾区的奇迹,也将是我国的奇迹。世界广阔,我们一起加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