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苏争霸40年,广东凭什么胜出?

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成功的两大模式,粤苏经济也都是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样板。

作者:吴晓波

来源:吴晓波频道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了90万亿元。

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继续领跑,双双进入了“9万亿俱乐部”。且两者相加,GDP总量逼近19万亿元,占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1/5

具体来看,广东省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高达9.73万亿元。如果将广东省看作是一个单独的经济体,参考IMF的最新预测,它目前的GDP总量排在全球第13名,超越了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直逼俄罗斯和韩国。

江苏省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二,达到了9.26万亿元。它的经济体量仅次于澳大利亚,抵得上全球第16大经济体墨西哥。

而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省和江苏省将其他省份远远甩开了。比如,山东GDP总量全国第三,仅为7.6万亿元;浙江排名第四,只有5.6万亿元……

可以说,广东省和江苏省已然形成了双雄争霸的格局。

其实在过去的40年里,广东省和江苏省一直在暗暗较劲、互相追赶。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江苏紧随其后,广东屈居第五;1979年,江苏就把上海拉下马,成为了“经济一哥”,且此后的整个1980年代,苏南模式风靡全国。 

然而风水轮流转,1989年,广东省的GDP总量首次超过江苏省,登上第一的宝座。而且这一坐,就是30年。

于是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江苏省一直试图挑战广东省的地位,而广东省一直努力不让江苏省“得逞”。 

2008年,广东省的GDP总量领先江苏省0.58万亿元。随着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外贸经济出现崩溃性景象,其中广东省受到的影响为全国之最。于是到了2015年,两省差距缩小到0.27万亿元。 

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江苏省超越广东省,需要一年时间还是两年时间。但就在过去三年,广东省突然发力,连扳几局。于是,两省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2018年反而扩大到了0.47万亿元。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粤苏之争中,为什么广东省的GDP总量能赢过江苏省呢?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广东省产业转型的时间比江苏省要早。

2008年,广东省就提出了“腾笼换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战略,发誓将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珠三角,同时引进高素质劳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等。

那时,这个战略曾引发广泛争论。我记得有一年去广东做调研,当地很多人就抱怨说:“腾笼换鸟,笼子是腾出来了,鸟是飞走了,但却没有新的鸟进来。”

如今回过头去看,广东省的这招“腾笼换鸟”还真的是非常具有战略前瞻性。正是经历了那段阵痛期,广东省的新兴产业才得以迅猛发展。

目前,珠三角区域拥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其中,腾讯一家的市值,就相当于江苏全省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而中国平安一家的利润水平,就抵得上江苏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 

相比广东省,江苏省转型升级的步伐就要慢很多了。

第二,在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时代,广东优势明显。 

广东省拥有广州、深圳两大超级城市。2018年,深圳GDP2.4万亿元,广州GDP2.3万亿元。而江苏省则缺乏一个主中心城市,其目前排名前两位的城市苏州和南京,GDP分别为1.85万亿元和1.28万亿元。与深圳、广州相比,苏州、南京的经济体量小很多。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相当于世界级城市群概念。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有9个城市属于广东省,还集中了深圳、广州、香港三大超级城市,人口总量超过1.6亿,未来或将是全球最具活力的湾区经济带之一。 

而江苏地处长三角,长三角区域的绝对龙头是上海,江苏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城市群的辐射效应有限。所以从战略、区位和角色来看,江苏省和广东省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但无论如何,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成功的两大模式,粤苏经济也都是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样板。如果把这段竞争故事写下来,我想一定是本非常精彩的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