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盘投资策略探讨系列报告:商誉减值浪潮来袭

我们预期会有更多拥有较高商誉的企业竞相效仿,一次性出清虚高的商誉资产,为未来几年围绕主营业务发展的业绩成长营造良好的基础。

机构:招银国际

随着监管放松,并购重组在2014年至2016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直到2016年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进入强监管时代。2017年,一系列新规的出台,使忽悠式、跟风式跨界并购得到明显遏制。

疯狂并购带来此次商誉减值潮隐患。并购重组主要集中于传媒行业,

2013年至今项目,传媒行业占比达12%,其他高发行业包括机械设备、计算机、电子、化工、生物医药等。由于并购重组数量快速增长,上市公司在外延收购过程中产生的商誉体量也快速扩大。各时期上市公司平均商誉也由13年Q1的7千万增长到了18年Q3的4亿多,翻近6倍。

近年各行业商誉总量占比均出现了变动,TMT、医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行业商誉增长比较迅猛,而传统行业商誉占比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三季度,传媒、医药生物、计算机行业分列商誉总量前三。商誉总值分别达到185718亿、158081亿及113343亿,占比13%、11%及8%。

以商誉较高的行业为例,传媒、计算机行业商誉风险最大。传媒行业公司商誉占17年归母净利润比率平均达到395%,商誉占净资产比率平均达到34%,商誉占市值比率平均达到25%。传媒行业高商誉问题主要来源于近年“不计成本”的高溢价并购。

高商誉行业成为本次计提商誉减值公司的密集爆发区。截至1月31日,近300家公司由于商誉减值计提缘由发布业绩预告。传媒、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计算机、生物医药、电子等行业公司发布公告计提商誉减值数量较多。上市公司集中计提,部分企业商誉减值一次性计提超10亿元。商誉减值计提对18年业绩造成明显冲击,中小创尤为明显。

公司更愿意采取牺牲一年的利润来换取未来几年内的利润相对平稳。在1月初,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商誉及其减值”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商誉进行摊销。近几日来,部分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大幅度计提商誉减值,用牺牲2018年利润的方式换取今后几年的利润稳定。采用商誉摊销后,上市公司会谨慎考虑超高溢价收购的行为。

在诸多上市公司主动在2018年年报阶段计提商誉减值的大背景下,我们预期会有更多拥有较高商誉的企业竞相效仿,一次性出清虚高的商誉资产,为未来几年围绕主营业务发展的业绩成长营造良好的基础。

风险提示:部分高商誉占比公司未来存在进一步计提减值的可能。

查看PDF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