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40年,河北钢铁的沧海桑田

不甘落后,奋起直追,有错就改,一往无前,这是过去的40年,也是未来的40年。

来源:云锋金融

云锋导读

最难忘的年味是家乡的人味和情味。河北这片土地,古有荆轲刺秦完璧归赵,近有狼牙山五壮士西柏坡精神,到建国和改革开放后,有冶炼钢铁的和平年代。这片承载了浓重历史文化色彩的土地,正沿袭着开拓、进取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向前进发。

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修复战争创伤,建设强大国防,打造完备工业体系。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打造自有工业体系,钢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全民炼钢”是当时社会情景最好的总结。

乘着社会主义东风,一批钢铁企业在全国各地上马。这自然少不了作为京畿腹地的河北省的份儿,河北以“六钢一机”为主的钢铁工业初具雏形,并在1972至1974年趋于完善,全省钢产量排全国前五名。

时至今日,中国年钢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而河北省年钢铁产量稳居中国第一。据说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是这样的:

第一名,中国(除去河北)

第二名,中国河北(除去唐山)

第三名,中国河北唐山

后边才能轮到日美印俄韩。

虽为戏称,不过河北省的钢铁产业发展可见一斑。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邯钢)的发展历程可窥一二。

启航:百废待兴

邯钢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河北省重要工业基地——邯郸。邯钢于1958年建厂投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是河北钢铁集团的核心企业。

其实邯钢的诞生并不容易。1957年,钢铁紧缺矛盾白热化。河北省政府决定新建一个年产铁35万吨、钢30万吨的小型钢厂。邯郸在全省8个选址中杀出重围,获得建厂资格,但这只是困难的开始。时值12月份,是邯郸最冷的时候,但是为了钢厂早日投产,测量队和施工队顶着严寒,早上出门拿几个馒头背个水壶,在工地一待就是一整天。

凭着这股干劲儿,他们不但加快了速度,还提升了质量。由于中央对钢铁产能的调整,原计划1958年动工,1962年建成,年产钢30万吨,后来变成1960年建成,年产钢60万吨。

为此首先要建两座计划外55立方米高炉。从邯钢筹建处到施工单位,面对物料设备不足的困难,邯郸人民再次发挥了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最后提前20天交了工。

1958年6月17日,邯郸第一座现代化高炉55立方米的“跃进号”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同一年为了完成12万吨的钢铁任务,市委决定建设小钢铁联合企业,也就是“小邯钢”,确定了“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突击小邯钢,抓紧大邯钢,大小邯钢同时并举,小邯钢优先”的建设方针。

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从来不缺少热衷于钻研技术的人。邯钢总厂的一名炼钢工,蔺文友,也被卷进了大炼钢铁的洪流中。

18岁参加党组织后立志为祖国钢铁事业做贡献的蔺文友,因为苦于文化基础薄弱,从那时起便如饥似渴地学文化、学技术,决心走自学成才的道路。

蔺文友厚积薄发,先后革新了多个生产工具和设备,并对全厂中小型轧机设备进行了大修,被誉为“机大王”。

邯钢的发展历程跟蔺文友有些相似,初期一直在积累技术和经验,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借着东风,邯钢的发展才实现了质的飞跃。

振兴:邯钢经验

1982年,坚持在职工学校学习的蔺文友获得了省冶金厅“优秀学员”称号,此后三年还取得了大专文聘,被厂里聘为兼课教师。

而在1985年,邯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后的数年间,多位领导人到邯钢视察,为邯钢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80年代是邯钢能够在日后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奠基时期,经过多年摸索,邯钢根据自己的经验,在80年代末率先搞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抓住了牛鼻子,根据市场倒推否决宣言,把市场经济应用到企业管理。这就是邯钢经验。

由于改革开放逐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邯钢“推墙入海”,将企业与市场之间厚厚的墙推倒了。邯钢将市场经济对接企业管理,得益于此,邯钢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90年代实现了腾飞。

1991年利润达到一千万,1992年利润达到1.5亿,翻了十倍。93年实现4.5亿,又增长了3倍,1994年利润达到7.8亿,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在第三位。97、98年利润都在7、8亿,仅次宝钢。

1992年河北省先后召开现场会推广邯钢经验,93年开现场会推广邯钢经验,96年国务院发了3号文件全国学邯钢,邯钢成为行业的一面红旗。

在这个期间,蔺文友也没有闲着,他除了每天读书之外还要写书。茶余饭后就要写几页书稿,他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先后编纂了《冶金机械修理》、《冶金机械修理习题与指导》、《冶金机械安装》等书籍,总字数达到千万。

蔺文友和邯钢的经历恰如那个时代的中国和河北,在苦难中寻找光明,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在了时代前列。

考验:至暗时刻

社会发展具有周期性,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在经历了90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新千年的邯钢面临的是更多挑战。

1999年,中国钢铁产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紧接着,国家提出了“调控总量”。

2000年,随着冶金主管部门的撤销,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集体钢铁企业纷纷被收购改制,一些民间资本开始涉足钢铁领域。那年河北钢材产量只有1306万吨,不足全国的10%,民营钢企粗钢产量仅200多万吨。

巨大的市场、强烈的召唤让一些大胆的民营企业家不顾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土地、环评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上马钢铁项目。仅用7年时间,河北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跃居全国第一,并保持至今。

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产能过剩”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日渐凸显。中国是实实在在的钢铁大国,但却不是钢铁强国。

本世纪初,虽然历经多年发展,经过技术引进和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高强中厚宽钢带、特厚板、汽车用热镀锌板等高技术、高质量的钢材品种,与日本、德国等钢铁强国的差距巨大。

另外钢铁业装备水平虽然有了实质性提升,很多钢企拥有了国际一流装备,但高端产品仍难以实现进口替代,充分暴露了我国钢铁业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低、先进生产技术与新工艺仍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新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欠缺的软肋。

不仅如此,由于中小企业四起,行业集中度大大下降,邯钢在原材料铁矿石的谈判上也不占优势。

“谈判桌前没位置,对手心中没分量。”

1998年就开始和铁矿石打交道的阴小强感受颇深,这种情况在2008年之前尤为明显。

“我们坐不到谈判桌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协议价格。”阴小强说。这期间,受益于国内经济增长拉动,钢厂产能猛增,导致铁矿石价格飞涨。

2008年6月30日,在这个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节,省委、省政府整合唐钢集团、邯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成立。

重组后的河钢,囊括了唐钢、邯钢等多家省内外企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从此河钢变身一级客户,享受最优惠的价格。

然而,钢铁产能过剩的境况却愈发严重。

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在上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遭遇短暂危机后,出现了“回光返照”,钢价一度飙升至5000元/吨。不少企业不顾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更多炼钢炉纷纷上马,也为之后的至暗时刻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2012年,受到产能过剩影响,同时由于PM2.5等环境指标的提出,钢材价格急转直下。

2013年,河北省的钢铁产能达到2.8亿吨。

2015年,粗钢价格跌到了1440元/吨,这是钢铁行业最难过的“寒冬”,“吨钢利润一度连一根冰棍都买不了,”不少企业负责人记忆犹新,至今提起来都后背发凉。

时代给予每个企业发展的机会,同时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一叶知秋,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产能过剩,质量参差不齐,产业链中议价能力不足,环境问题凸显,新世纪邯钢或者说河北钢铁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河北大部分行业所遇到的困境。

怎样破局?这是摆在邯钢面前的难题,也是摆在河北发展道路的阻路石。

破局:重新出发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2009年,在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上,执掌邯钢"帅印"的重任落在了新上任的邯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贵阳的肩上。

李贵阳,钢铁冶金专业出身,自1982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老本行",他先后干过炼钢工长、炉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近30年在冶金行业的历练和洗礼,炼就了他远见卓识的战略思维和匠心独具的管理才华。

上任后的李贵阳,结合实际,强化战略研究,确立了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的战略目标,为邯钢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自主创新是永恒主题,在不断深化“邯钢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邯钢成功开发43个新产品,其中21个产品填补了河北省空白。成为少数掌握了X70、X80高级别管线钢生产技术的企业,获得全国“创新型企业”的荣誉称号。

在不断研发新钢铁产品的同时,邯钢在节能减排上也积极推动。2010年,邯钢拆除3座25吨转炉,淘汰落后产能214万吨,109项指标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

而与之相对的市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2013年,我国粗钢产能将近10亿吨,2014年进一步增至11.4亿吨。但是产能利用率却只有72.2%,产能严重过剩的势头有增无减。

过剩产能不仅意味着浪费,还有污染。解决过剩产能,成为当务之急。

2016年,《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横空出世,文件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压减1-1.5亿吨钢铁产能。

在大家还在怀疑这一政策能否执行下去的时候,2016年钢铁去产能6500万吨,2017年再减5000万吨,若计入地条钢,两年合计减产能2.5亿吨。

再看河北,2013年河北有2.8亿吨钢铁产能,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意见》出台之前,河北就已经有了去产能目标——此后五年,压减产能6000万吨。

2017年底,河北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去产能任务,这一年河北省生产粗钢1.91亿吨,未来三年还将继续压减2000万吨产能。受益于去产能政策执行,钢铁行业逐渐回暖,这一年全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613%。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在未来,河北钢铁行业将进入以“大重组、大搬迁、大调整、大提高”为特征的转型发展期、秩序重建期,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0年,一个甲子,邯钢的发展是河北工业发展的缩影;

40年,一段韶华,邯钢的发展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

改革开放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也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

钢铁的发展让河北尝到了甜头,也尝到了苦头。新千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以空气质量为代表,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愤怒。一时,PM2.5成为热词。

以2012年为界,以PM2.5为点,空气质量渐渐为人们所关注。2012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PM2.5被纳入强制性检测指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老百姓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呼吸的空气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彼时的河北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期,“经济要发展,但环境也要保护”。而因为此前在环保工作方面的局限,河北的城市在空气质量倒数十名中频频上榜。

痛定思痛,河北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改进。从限制污染物排放,到支持新能源发展,河北都义不容辞,一马当先。

2017年,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省PM2.5平均浓度65μg/m3,较2016年下降7.1%,较2013年下降39.8%,超额完成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较2016年下降6%和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较2013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纳入国家考核的74个地表水断面中,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为45.9%,较2016年提高5.4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为33.8%,较2016年下降8.1个百分点。环保部考核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为“良好”等次,实现了多年来未能实现的“提档升级”。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河北的重工业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河北的污染则是中国高速发展所产生代价的缩影,而河北对环境的重视与改善,也将成为中国焕然一新的缩影。

终章:拥抱明天

燕赵大地改革开放40年,邯钢曲折的发展史影射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而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则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困难,曲折和辛酸,伴随着成就,有自豪,有幸福感,这是河北的40年。

不甘落后,奋起直追,有错就改,一往无前,这是过去的40年,也是未来的40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