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机遇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

1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这是哈佛经济学家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那么这份希望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丰厚的薪资收入,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

人们一直都在追逐这种拥有众多优质资源的理想型城市,但现实是,在资源短缺的中国,大家只能在一场场资源争夺战中竭力厮杀。

人口四处涌动,城市化狂奔飞驰,这一趋势浩浩荡荡,它不是风口,也不是潮流,而是洋流。从海洋的表面,我们很难看到洋流,但是,只有洋流才能把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

但最近这几年,这股洋流正在峰涌。

你会发现,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城市之间都爆发了“抢人大战”。西安、武汉、成都、南京,它们都给出了各式各样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成为炙手可热的竞争资源。其中西安甚至在2018年推出了“无门槛”落户政策,只要是个大活人就能成为西安的一份子。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抢人大战中,表面的目的看似纯粹——短期是为了卖房去库存,中期是为了增加常住人口提振经济数据,长期是为了本地的产业转型。

但结合人口,城市的发展趋势,我却看到另一层意思,“中国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地方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城市收缩」的压力。

2

什么是城市收缩呢?

这个词在2018年特别火,源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者龙瀛教授的学术论文。

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规划都提出了要扩大城市规模,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城市犹如有机体,有时兴盛,有时衰退,有的城市的确会遇到转型之痛,人口外流之痛,如果非要逆着这个潮流,只会更加弄巧成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底特律,虽然城市已经衰落,还一味地想盖更多的楼,修更多的路,企图吸引人口增长,结果债务累累宣告破产;

而遇到了同样困境的扬斯敦,却老老实实地承认了城市正在收缩,从而在规划上改变了目标:要做一个更好的小城市。于是,扬斯敦把很多不可能再有人住的住宅拆掉,改造成公园绿地,不再发展工业,改为吸引高科技企业,用量的收缩,换来了质的提高。

可惜的是,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是底特律,而不是扬斯敦。因为中国的城市都染上了严重的“土地依赖症”,只有扩张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政府主导,靠土地财政驱动的模式——把土地卖出去,然后投入到基建,造地铁、机场、医院、新城等等,房地产商拿到土地后进行开发,加价卖给居民,就这样一轮接一轮地驱动着。

这种模式的城市化速度的确很快,让中国在短短三十年之间可以跻身世界前列,然而副作用也很大——地卖完了,新城也造起来了,结果发现债台高筑,房价飙升,人口却在消退。

根据龙瀛教授团队的研究,在中国至少有84个城市,已经变成了“收缩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在外流,并且面临着结构转型的困境,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这种现象还在不断蔓延。

那么这些城市为何正在收缩呢?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去研究城市发展趋势。

3

城市,由“城”、“市”两个字组成的。“城”就是墙,尤其是城墙,“市”就是市场,这两个字道出了城市的精髓——城市的两种传统功能:防御和贸易。

如果再细分,更为奇妙。可以解释为:一种是围绕着政府的政治功能;另一种是围绕市场而建的贸易功能。当然,在历史和现实中,这两种功能往往是以一定比重并存的。

比如贸易是纽约最主要的城市功能,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着城墙——也就是政治功能的遗留。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与上海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城市。北京更像伦敦、柏林、华盛顿,是一座重要的政治型城市;而上海则是一座依托于市场的贸易型城市。

在中国,政治很重要,除了全国政治中心北京以外,就是各地的省会。但我们今天更要去探究的是第二个功能,贸易。

贸易源于市场,市场的根基就是产业。

拿美国来讲,很多沿海城市的趋势是发展为知识型、宜居型城市,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未知类型。一般而言,美国城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知识型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但也有诸如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等内陆大学城;

第二种是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它们往往建在基础设施先进、成本较低的中部地区;

第三类城市则相对落后,当其他产业迁离之后,医疗、社会救助等成为城市的主要产业,它们多分布在中西部及南部地区。

其中,知识型城市是最宜居的城市类型,无论是城市环境、市民素质,还是交通便捷程度,都十分理想。而制造业城市对商品运输成本有较高要求。

中国的城市大体也是这样的分类。但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一些相对更引人注目的、政治地位更显赫的城市正在向知识型城市转变,例如北京和各地省会。

而制造业,正在向二线城市转移,尤其是围绕着大城市的那些周边城市,和大城市很好的形成互补和协作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像华为把总部从深圳搬到东莞的松山湖,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也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决定了其居民的财富机会,而「城市收缩」就是人口向产业发达的地区转移,导致一部分城市丧失竞争力的现象。

4

前几天人民日报发布了中国各省市十年GDP演变图(2008-2017),十年演变,感慨万千,有些城市在进步生长,有些城市在倒退衰败。

图很长,我单独把2008年和2017年的两张图拿来做对比。

(2008-2017年各省市GDP排行,点击放大)

从2008年到2017年,10年间,前5位和后5位的GDP在排序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中间的城市却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首先我们来看下滑最多的省份。10年间,辽宁省、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均下降了6位。其中辽宁省在东三省发展最佳,10年前排名第8,经济可谓强劲,然而现在竟然下滑至14位。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实为难兄难弟,同步下滑。

这类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且没有有效转型,多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尤其像山西这种靠煤炭资源为生的地区,当能源枯竭或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很容易遭受重创。

然后我们再看排名上升最多的省份。10年间,重庆上升6位,湖北、江西、云南4位,四川、陕西、福建3位。从上升的名单中可以看出,中部城市正在崛起。

其中重庆表现亮眼,是因为重庆务工人口大规模从沿海城市回流,制造业表现强劲。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等二线城市均是未来中部地区的核心力量。

在全国版图城市布局中。为首的还是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其次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最后是以北京为主的京津冀城市群。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城市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产物,各城市产业互补,良性协作,共同繁荣。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制造业基础强劲,外向型城市上海更能起到带头作用,合理分配资源,建立更好的经济协作关系。而京津冀目前还未改善,依然是以北京为中心,单核吸血的状态,未来只能靠雄安打造双核生态。

5

城市和人一样,都有生命。

每次到一个城市,我都要去当地最繁华的地区观察年轻人的模样。走路和吃饭的节奏是慢还是快,慵懒还是激情,谈的是家长里短还是事业理想,很大程度能映射出这个城市的生命力。而城市机遇,就藏在其中。

城市和人一样,都有运势。

而有时候,城运比人运更重要。例如2004年,你花钱在北京买了一套100平的房子,剩下14年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净赚760万人民币,虽然这件事情听起来很荒唐,但在中国的的确确发生了。

无论是城市扩张还是收缩,变迁还是动荡,只要有变化,就说明还有机会,一些城市会像几十年前的北上广深一样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而你要做的,就是以投资的心态,把自己现有的财富和人生投到一个有未来的城市中,在适当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买一套心怡的房子。

因为在中国,实在找不到比买房更靠谱的投资方式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