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系列报告之五:国改进入第三阶段,“两类公司“或成综合改革平台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两类公司”的重要性再次提升,未来或将成为国有企业综合改革的平台,近期相关政策不断推出。

机构:中信证券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两类公司”的重要性再次提升,未来或将成为国有企业综合改革的平台,近期相关政策不断推出。“两类公司”试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但仍有三方面不足:“两类公司”有进有退的业务整合受制于股权并购重组权限不足;股权激励自主权未能落实;董事会的经理层选聘职能尚未能发挥。借鉴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与波兰国家投资基金的相关经验,未来“两类公司”相关领域的改革或将落实。

“两类公司”的重要性得到提升,相关试点不断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两类公司”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12月国资委新增11家央企列入试点范围,2019年1月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强调积极推进“两类公司”试点。本次新增的11家公司为第三批试点,是在前两批“8+2”试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目前试点央企已有21家,其中包括19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2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已历经两个阶段,现已进入“两类公司”等自下而上改革的第三阶段,该试点具备较强的内生动力。国企改革包括三个阶段,2013-2015年为顶层设计阶段,形成了“1+N”政策体系;2015-2018年为自上而下试点阶段,提出了“十项改革试点”;目前的“两类公司”试点为自下而上改革的第三阶段。从内生动力看,由于未来央企数量有望进一步压减,而“两类公司”作为管资本的平台,天生具有整合国企的属性,先行成为“两类公司”有望在之后的央企整合中占据先机,因此企业对试点的主动性较强。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与波兰国家投资基金在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上的经验值得借鉴。淡马锡与波兰国家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证明了“两类公司”模式的可行性,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有助于提升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率。从具体措施看,其减少对日常经营的干涉、充分发挥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理层等一系列改革经验对于解决“两类公司”改革的现存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两类公司”应有进有退、聚焦主业,但股权并购重组的审批权下放不足,或拖累业务调整进度,未来审批权的下放有待落实。“两类公司”将主业做大做强有助于改善业绩,进而带来估值的提升,而这离不开集团对于股权并购重组自主权的获得。例如,中粮集团收购华孚、中纺,退出非主要或严重亏损业务,整合18个业务线,强化了主业布局,2017年集团迎来80%的利润增速,为历史最高。

“两类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激励的审批权下放有待落实,133号文中单一员工1%以及全部员工总量30%的上限未来可能突破,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有望增多。受制于监管,目前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数量远少于民企,如2018年上市民企共实施股权激励384次,而上市国企仅28次。据媒体报道,近期国资委改革办副局长季晓刚表示,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有限,正在修改113号文中的“两类公司”或将改善公司治理,子公司董事会选聘经理层的自主权未来或得以回归。目前“两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经理层更多是由上级指派,而更为合理的制度设计是下级企业享有提名权,上级部门或企业享有审批权。未来“两类公司”子公司董事会选聘经理层自主权或将落实,公开选聘与职业经理人制度有望扩大。

风险因素:政策力度与执行不达预期风险,经济下行风险。

查看PDF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