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社融增速跌破10%,M2增速为8.1%,透露了什么重要信号?

中国的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2019年也有望从去杠杆转入稳杠杆的阶段。另外,信贷政策以及专项专项债提前发行等因素,融资增速或在今年1季度企稳,从而推动M1、M2等各类货币增速见底企稳,以及企业流动性的逐渐改善。

1月15日,央行公布了2018年金融和社融成绩单,数据不尽如人意,也反映出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但也有可期的地方。

社融存量增速跌破10%

据央行披露,12月1.08万亿的信贷和1.59万亿的社融新增量均大超市场预期。但新老口径社融存量增速仍在下滑,分别为9.8%与8.3%(均降低0.1%)。

12月新增社融1.59万亿元,与17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12月对实体发放贷款约9300亿元,同比多增3500亿元,较之前几个月改善较多;企业债券净融资继续增加3700亿元,同比多增约3400亿元,贷款和企业债支撑了12月的社融数据,可见目前这是货币的两大主要投放渠道,而表外非标资产方面仍然萎缩。

另外,12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约1.09万亿元,同比多增约5000亿元。其中居民部门贷款增加约4500亿元,同比多增近1300亿元,主要是居民短贷同比多增1300多亿元,这部分以消费贷为主,而居民中长贷也就是房贷,同比少增33亿元;企业部门新增贷款约4700亿元,同比多增2300亿元。

这说明央行仍然在有意控制居民中长贷,因为这块主要就是房贷,而尽量的多增加企业贷款。但企业贷款或者个人消费贷会不会流入楼市,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整体来看,社会融资代表着经济的需求,如果社会融资增速一直下降的话,代表需求下降,最后就会引起经济下滑,而现在社会融资下滑速度仍然持续,有经济学家预测,社会融资可能会降到9%左右,从而形成底部,而这可能会在今年1季度出现。2018年企业赚钱不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去杠杆造成的社会融资下降过快,在去年上半年从13%掉到了10%。社会上的钱一下就少了,所以经济活动也就感到施展不开了。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周景彤则表示,社会融资增速比上年明显放缓,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在去杠杆和严监管背景下,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政策显著抑制了影子银行,使表外业务、表表外业务增速由正转负(比如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或延续了负增长(比如未贴现承兑汇票);

第二,是资本市场低迷,股指走低,股票融资增速大幅放缓。

M2增速8.1%,保持低位运行

据央行披露,12月末,M2增速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但M1增速则继续下滑至1.5%,接近历史低点,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0.3个百分点。

从概念上看,M1是正在流动的现金和银行里面可以随时取出来的活期,而M2则是M1再加上定期和储蓄。当M1增速小于M2,且剪刀差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时,就意味着老百姓在存钱,不消费,或是不敢消费。

单单看M1,增速虽然止跌,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市场观望情绪依然很浓重,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也仅仅是维持了目前的货币稳定而已,还远没到激活市场的地步,所以这其实也给了央行一个反馈,1月初的1个百分点级别的降准,仍然远远不够,或许后面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加凶猛一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则表示,M1增速下滑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工具和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社会对M1的需求持续降低。

另一方面,央行调研显示,当前房地产销售减缓和平台公司财务纪律加强,导致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少增较多。M1是M2的组成部分,总量有55万亿元,在M2中占1/3。目前广义货币M2增长平稳,M1增速回落主要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规模的变化。

对此,华泰宏观李超团队M1增速依然存在继续下跌趋势,主要原因是三四线城市不再鼓励货币化安置,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下滑导致的货币活化下降,伴随着调控政策,预计M1反弹概率较小。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则认为,若想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除了货币政策宽松以外,还需要与结构性改革相配合。切实地减税降费提振企业信心,恢复企业盈利水平十分关键。可以看到,新年开局,决策层已经在小企业普惠减税方面力度有所加大。除此以外,未来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率也十分必要,建议未来在规范社保缴纳背景下,全面降低当前企业较高的社保税负,并且加大国企分红补充社保等,切实做好减税举措,通过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帮助中国经济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结语

目前,中国的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2019年也有望从去杠杆转入稳杠杆的阶段。另外,信贷政策以及专项专项债提前发行等因素,融资增速或在今年1季度企稳,从而推动M1、M2等各类货币增速见底企稳,以及企业流动性的逐渐改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