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医改启示录:如何花更少的钱,让更多人看得起病?

医疗保障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医改的路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数十年的摸索。

来源:面包财经

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疫苗事件和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实施的影响,整个医药板块上市公司过得并不如意。在应对政策调整的同时,上市公司、投资者都显得比较迷茫,不知道未来将如何演绎。

医疗保障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医改的路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数十年的摸索。这个时候,看看发达国家特别是背景较为相似国家的医改政策演进历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甚至预见中国药企未来的发展方向。

很多学术著作和券商研报都对海外医改有系统化的研究,我们梳理了一些含金量颇高的研究结果,虽然有些研报发布于两三年前,但核心观点仍颇有启发。

比如,兴业证券医药团队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那些年日本走过的医改之路,他山之石,医改之鉴》的深度研究报告中详细论述了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的医改政策变迁历史。在此期间,日本经历了从医保全覆盖到医保控费的整个过程,这与当下中国医保控费的背景颇为契合。

平安证券则仔细梳理了美国的医疗改革历史并重点论述了HMO(健康维护组织)在节省医疗费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结合券商此前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最新梳理的相关数据与进展,撰写这篇小文章。

或许,我们可以从美国和日本的医改历史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高效的医疗系统 

日本与中国背景较为相似,两者都是人口大国且都面临着老龄化的难题。在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以相对不高的医疗费用支出支撑了其庞大人口的医疗需求,是较为成功的典范。

下图为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部分国家2017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数据整理的排名。由此可以看到,日本当年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4717美元,排在10名开外。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8年版的《World Health Statistics》发布的数据,日本以84.2岁的预期寿命排在全球第一。

虽然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但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应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相对不高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结合全球第一的预期寿命,或许可以说明日本目前的医疗系统是相对高效的,值得中国借鉴相关经验。

 日本医改走过的路 

根据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整理的数据,日本的医改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5年开始到1970s结束的医保全民覆盖;第二阶段则是从1980s延续至今的医保控费过程。

二战之后,日本开始重建医保体系,先后出台了《生活保护法》、《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法》等法律。到了1961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全民保险皆覆盖。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以及医保完成全覆盖,日本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期间,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参保人及其眷属的给付比例提高到90%、医疗支出较大的结核病和精神疾病的给付比例提升至70%以及70岁以上老人免费看病等政策措施。国库对医疗费用的负担也从原来的20%提高到了25%。

这一阶段也是日本制药企业的黄金发展时期,期间整个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5%以上。

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老人医疗开支增加,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医保控费。1984年,日本修改《健康保险法》,规定被雇佣者的医疗保险给付从发生额的100%下降到80%;2002年,修改后的《老人保健法》将接受保险给付对象的年龄提高到了75岁。

下图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整理的日本1970年以来的GDP增速变化情况:

 医保控费下,企业的应对 

面对医保控费、增速放缓的行业形势,兴业证券根据日本药企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创新、并购重组以及国际化这三条突围之路。

由于创新药可以降低行政降药价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药企开始逐步转入创新药的研发。同时,日本政府也出台了鼓励创新药的政策。1987年,日本修改专利法,使得部分新药专利期限最长可延长5年。下图为兴业证券整理的日本医药工业研发费用支出以及历年研发新药数量,从中可以明显看到研发支出和新药数量的增长趋势。

并购重组则是因为随着药品逐步降价,药企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中小药企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最后只能倒闭或者被兼并。公开数据显示,日本医药工业企业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高峰的1600家减少到了2013年的不到350家。

最后,有实力的日本药企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起初,这些药企只是把产品授权出去或者与外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随着出海经验逐渐丰富,日本药企开始频繁进行海外并购,出海的结果是海外营收占比明显增大。以日本制药企业的代表武田制药为例,其2014年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64%。

 美国医改之路 

介绍完日本的医改之路,就不得不提医疗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平安证券在这篇名为《美国医疗改革启示录之HMO篇-医保合一,分级诊疗》的研报中较为详细得介绍了美国的医改历程,其中较为重要的是1973年的HMO法案(健康维护组织法)、1984年的Hatch-Waxman方案以及2010年的ACA法案等。

1960s美国社会医保计划建立,推出了老年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和穷人救助计划(Medicaid)。随着医保费用压力越来越大,尼克松政府推动了HMO方案的出台。

HMO采用预付费的支付方式使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费用风险,并在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引入竞争机制。结果显示,HMO相比传统保险节省了10%-40%的费用。同时,HMO也促成了美国目前以商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辅的医保格局。

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整个医疗系统并非十分高效。前文关于部分OECD国家人均医疗支出的排名中美国高居第一,但其人均预期寿命相对来说并不高。况且,美国的人文历史、社会环境以及保险市场的发达程度也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美国医改的借鉴意义可能相对较小。

 他山之石:中国药企的发展路径已定?

公开的信息显示,2017年我国的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与上世纪60年代后的日本类似,我国也基本完成了医疗保险全覆盖,进入到了医保控费的大趋势中。这可以从我国医保基金的收支增速以及政府卫生支出的占比中得到印证。

从下图我国医保基金收支情况来看,在经历了医保大扩容后,除了2017年受统计口径的影响,最近几年医保基金的收支增速已经下降到了20%以下。这一数据也为近些年国内医药工业增速放缓做了很好的注解。

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2008年的24.73%上升到2011年的30.66%后也进入了稳定期,2015年之后占比甚至有所下降。这可能预示着未来政府卫生投入占比的向上空间有限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进而增加医保支出的压力。

在这一医保控费的背景下,结合前文日本成功药企的经验,国内药企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也正是创新、并购以及国际化这三条道路。

而纵览国内药企的业务,领先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确实已经在前几年就开始了创新药、国际化的布局。展望未来,我们或许还能看到越来越多国内药企间的兼并收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