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问鼎之路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他用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次实现了远程通话。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他用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次实现了远程通话。

从那时起,人类进入了现代通信的时代,至今140多年。 

1877年,贝尔电话公司成立,它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此后的100多年,AT&T一直是全球电信产业的霸主。

但今天的AT&T,只是美国一家普通的电信运营商,像供水公司一样每个月收着流量费,在通信技术前沿已经没有了身影。百年霸主的沉沦,更大的背景是电话时代的没落。

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接替AT&T的是另一个美国巨星——思科公司。

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多协议路由器,以此为起点,跟随互联网的浪潮,将产品延伸至网络通信的各个核心环节,一路纵横捭阖收购其它通信设备公司,也几乎达到了垄断的地步。2000年,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承载了全球80%的网络通信,思科也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

今天的思科,仍是美国本土最主要的通信设备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它已经不是全球的霸主。

打败思科的,正是华为。

1

一次会议上,任正非感触良多:

“华为茫然中选择了通信领域是不幸的……在所有实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艰难的;面对这样的挑战,华为既没有背景可以依靠,也不拥有任何资源,因此华为人注定要为此操劳终生,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

华为成立于1987年,最初的业务是代理香港的程控交换机,起步相当不起眼。

而早几年成立的联想,背靠中科院,有计算所的科研力量和倪光南这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做后盾。同期的国内同行还有巨龙、中兴、大唐等,他们启动时的资源、实力都远胜于华为。如果说中国注定要诞生一家通信业巨头,当时肯定没有人会看上华为。

早期,华为在业界的口碑是“三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在1998年,为了和爱立信争夺黑龙江市场,华为派出了220人,而爱立信办事处只有四五个人。华为的设备虽然差点,但维护却非常的及时。

华为想的明白,产品、价格、服务都是客户会考虑的因素,无论如何,只有拿到客户、存活下来,才有机会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市场开拓上,华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尽量绕开巨头的竞争,靠价格优势和周到的服务拿下了很多县级市场,积累了很多经验。

华为“狼性”的形象慢慢树立起来,华为品牌也慢慢起来,华为开始走到哪都被同行忌惮。

今天,华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成功故事有很多,但华为其实多次经历鬼门关。

2002年,华为进入美国市场。2003年,思科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几乎涵盖所有专利方面的指控,要求赔偿额度超过百亿美元。这是华为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机,如果输掉这场官司,华为将一无所有。

这一战让任正非的抑郁症复发,严重的失眠和抑郁让他几乎每晚都会大哭。

华为冷静地做出反击,按照美国的做事方式,邀请媒体到华为基地参观,请最好的律师团队打官司。最终,双方于2004年7月签署了和解协议。

这件事之后,似乎高枕无忧的思科,依然专注在它擅长的企业网市场,华为则重点转向了运营商市场和欧中非地区。

这是一个岔路口,华为被迫走上另一条路,却为后来超越思科预示着方向。

2

通信技术变迁,为后来者提供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但也只有少数卓越的企业能把握住时代机遇。

1999 年,华为推出数据产品——接入服务器;一年之内,华为抢下了中国新增接入服务器市场70%的份额。很快,华为的产品延伸到路由器等所有领域。

2002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等市场的占有率直逼思科;当华为进入美国市场时,思科极力阻扰也就不难理解了。

2004年思科事件之后,华为继续征战其它国际市场,很快取得了巨大战果。

2004至2008年,华为销售金额从56亿美元增长至233亿美元,其中海外合同销售额占比,从2004年的41%提升至2008年75%,华为在国际市场高歌猛进。

(数据来源:华为年报)

这个阶段,华为最大的竞争优势,还是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及时周到的服务,华为就是这样勤勤恳恳的干,赚着勤勤恳恳的钱,获得巨大的成功和积累。

另一方面,华为加紧了技术研发,思科事件更加坚定了华为的决心。

阿尔卡特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华为研发人员年平均收入为3万美元,阿尔卡特为15万美元;华为研发人员年平均工作时间超过3000小时,而阿尔卡特约为1400小时。按单位人力计算,华为1美元的研发投入相当于阿尔卡特的10美元。

早期在研发上,华为和华为研发人员可谓相当艰辛。技术落后,“拼命”来做,这也是华为“奋斗者”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华为在2008年的年报中写道:华为坚持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投入研究开发,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及基础技术的研究。

近10年来,华为都坚持了研发,收入增长,同时研发投入的比重也在提升。

2017年,华为的研发支出近900亿元,占总收入15%,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六;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全年累计获得专利7.4万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

(数据来源:华为年报)

华为的研发走过前期艰难困苦的阶段,不断产生成果,进而支持产品开发,再叠加勤恳地开拓市场,实现销售快速增长,再继续投入更多的研发,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华为越来越强大。

与此同时,全球的通信技术也在快速演进。

1983年,摩托罗拉发明了全球首款商用手机。移动通信的时代呼啸而来,成为通信技术领域最大的浪潮。

在1G、2G时代,移动通信最耀眼的明星是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华为只是学习者和跟随者。但从3G开始,华为就要发力超车了。

2009年1月,中国三大运营商拿到3G牌照,中国进入了3G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华为抓住了这个机遇。

2009年,华为服务了全球50强电信运营商中的45家。在新兴市场,由于中国3G网络部署和印度移动市场快速发展,华为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实现快速增长。

2009年,华为在运营商设备市场居全球第二,超越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仅次于爱立信。

图:全球主要厂商在运营商设备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工信部,方正证券报告)

到2012年,华为总收入2200亿元,爱立信总收入2278亿瑞典克朗(约2230亿人民币),华为和爱立信的规模也已经十分接近了。

华为的竞争优势,在价格、服务、市场、产品等方面全线开花,并且不断扩大这些优势,华为即将问鼎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霸主。

3

4G时代来临,华为的时代也全面来临。

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来,网络流量爆炸式增长。通信设备商的订单全面受益于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同时,通信设备商开始从硬件销售,转向为运营商提供技术和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增加业务的价值量。

华为在产品(技术)、客户、服务上的综合能力,完全匹配了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12月4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获得TD-LTE的4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中国也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大的4G市场。

华为继承了各个地区3G时代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改进(研发)的加持下,4G时代更加增强了这些地区市场上的竞争力。

2014年,华为在全球开通了174张LTE商用网络、132张EPC网络及186个400G核心路由器网络;在国内,华为承建的4G网络覆盖了所有的省会城市。

从2014年起,华为的收入加速增长,华为开启问鼎霸主之路。

另一方面,华为在中国的收入占比明显提升;到2017年,华为在中国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0%,相比2013年提升15个百分点。中国4G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给了一臂之力,助力华为起飞。

这个时期,其它的通信设备巨头却过的不怎么样。

诺基亚在手机业务上遭遇重大失败,业务线被迫收缩到通信领域,2016年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通过收购进入了北美市场,力图强化通信业务。

爱立信从2014年开始由“硬”转“软”,开始聚焦电信服务和软件业务,逐渐放弃移动通信设备等业务(其实是市场竞争败退的结果)。

到2017年,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排序依次为:华为、思科、诺基亚、爱立信和中兴,华为已经绝对领先,而且华为还处在明显地上升趋势之中;相比之下,其它巨头各有各的不幸,规模出现了停滞甚至下滑。

图:华为、中兴、思科、爱立信、诺基亚营收对比(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报告)

2017年,华为总收入6036亿元(约925亿美元)。思科截止2018年7月底的财年,总收入为493亿美元,已经远远落后于华为。

按通信板块,华为通信业务收入54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思科。

华为从艰辛起步,勤恳奋斗又苦练内功,在时代变迁的机遇下,一步步赢下了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超越了爱立信,终于也打败了思科。

华为问鼎全球通信设备霸主。

4

或许,华为还剩最后一个堡垒,是更底层的芯片。

早在2G时代,有两个技术标准之争:一个是欧洲主持开发的GSM技术,另一个则是美国高通研发的CDMA技术。2G时代的主流是GSM,高通没占到什么便宜。

但到3G时代,三个核心技术——CDMA2000、WCDMA和TD-SCDMA,底层通信技术都需要用到高通的CDMA专利。

高通赢得了一场技术路线的豪赌,一举站上了时代的巅峰。

很快,高通主动放弃了制造业务,芯片制造也外包出去,只做专利授权和芯片设计,高通几乎扼住信号处理的基带芯片的“咽喉”——只要用到CDMA技术的设备和终端,都需要向高通支付“专利使用费”;另一种情况,则是直接购买高通设计好的芯片,例如很多安卓手机都选择采购高通的“骁龙”芯片。

就这样,在3G时代,高通收割了所有无线通信设备商和手机厂商的“羊毛”。到4G时代,CDMA技术仍然包含在4G技术之内,高通继续收割“羊毛”。

华为也无可避免,华为的无线通信设备和终端也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

但华为海思很争气,研发出了自己的手机系统级芯片——麒麟,华为开始摆脱对高通成品芯片的依赖。

(图片来源:海思半导体官网)

2004年,华为成立海思公司,开始芯片研发之路。

2014年,海思终于发布了第一款SoC芯片(手机系统级芯片)——麒麟910,集成了自研的Balong710基带,突破了高通的压制;华为成为全球仅有的几家具备基带芯片设计能力的公司之一。

自此,麒麟芯片不断升级迭代,全面供应华为的高端机型,华为得以完全摆脱高通芯片的束缚。

从2014年开始,华为以海思芯片和全球市场运营为基础,发力手机业务,迅速取得成功。2014年,华为手机出货量7500万台,同比增长45%;当年的旗舰机Mate7,首次搭载麒麟芯片,上市三个月就出货200万台。

2017年,华为手机(含荣耀)合计发货1.53 亿台,全球份额第三;旗舰机Mate10搭载了麒麟970芯片。今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二。

华为手机的成功,和其它手机品牌的成功有完全不一样的涵义,只有华为是有“芯”的,只有华为手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而今天,4G已经步入后期,5G时代呼之欲出。目前,全球已有182个运营商在进行5G试验和部署,2019年或2020年5G就将正式到来。

5G的技术标准,将是一场重要的“争夺战”,但也只有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才有进入战场的资格,华为已是主力之一。

华为从2009年开始投入5G研究,积累多年,终于厚积薄发。

2016年11月,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确定了5G 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信道编码技术方案,华为的Polar码成为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同时,高通的LDPC码成为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华为取得了一部分的突破。

至少,华为能和高通同台竞技了。

今年2月底,华为发布了巴龙5G01,这是首款基于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能够提供2.3Gbps的传输速度,支持高低频,还支持独立或非独立方式组网。这意味着华为具备提供5G“芯片-终端-网络”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这可能是全球唯一。

一定程度上,华为已经突破了手机通信芯片的“堡垒”。在另一个层面,华为能够贡献部分5G技术标准,这是研发实力全球领先最客观的证明,也算是开始突破高通的压制。

未来可能会是怎样的情景?有一种可能,华为掌握通信核心技术、芯片设计、设备和终端制造、运营商和企业网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全球市场。这正是某些国家最担忧的事情。

5

结尾

过去140年,通信技术经历数次重大变革——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有线到无线,从电话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很多巨头公司的命运也随之起起落落。

过去30年,互联网沿着移动通信一脉快速演进,直到今天通信方式的格局。

第一代移动通信(1G),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领域独占鳌头,也是手机市场的霸主,“大哥大”风靡全球。

第二代移动通信(2G),摩托罗拉固守模拟技术和CDMA标准,彻底输掉了2G时代的竞争,一代霸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两家欧洲的企业——爱立信(瑞典)、诺基亚(芬兰),成为全球无线通信设备和手机市场的龙头。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两家美国公司——高通和苹果成为最大的赢家,衰落的则是爱立信和诺基亚,来自中国的“奋斗者”华为开始崛起。

第四代移动通信(4G),华为的时代来临,超越了思科,追赶着苹果。高通的余晖仍在,但它正在遭遇强有力的挑战。

5G时代,华为面对思科、高通和苹果,隐约显出一种超级霸主的气势。

回眸百年变迁,AT&T和摩托罗拉因为技术变革而陨落;思科和高通,又因为技术创新站上了时代之巅;爱立信和诺基亚都曾经站上无线通信的巅峰,但在技术被追平后便节节败退——几代欧美企业各领风骚。

到今天,华为一路艰辛创业、勤恳开拓和不懈探索,秉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性格,也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精华,时代的机遇和个体的奋斗共同成就了他,华为名副其实今天的荣耀。

于华为自己,他以奋斗者为本,他只是一直努力奋斗而已。

参考资料:

1.《华为传:一部中国式企业的浩荡成长史》,孙立科

2.《华为三十年:从“土狼”到“狮子”的生死蜕变》,程东升,刘丽丽

3.《华为四张脸》,张贯京

4.《以知识产权为名:华为与思科的商业游戏》,孙丽

5.《通信设备商进化史:信息革命全球燎原,通信设备商砥砺前行》,方正证券研究所,马军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