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保险业高速发展背后那生生不息的市场化改革浪潮|改革开放40年系列④

注:本文为『慧保天下』创始人胡琼发表在《中国保险》2018年第10期的一篇约稿,全文略有删改。 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保费收入和总资产规模分别从1980年的4.6亿元和14.

注:本文为『慧保天下』创始人胡琼发表在《中国保险》2018年第10期的一篇约稿,全文略有删改。

 

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保费收入和总资产规模分别从1980年的4.6亿元和14.5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6581.01亿元和167489.3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7.47%和28.76%,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业态逐步丰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把发展保险事业从行业愿望上升为国家意志。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中国保险业的成绩在世界保险业发展史上没有先例,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尊敬。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保险业发展历程,行业异军突起得益于市场需求、人口红利等多种因素。但『慧保天下』认为,更需要回归到行业本身来找答案,一大批心怀保险梦、敢打敢拼的保险企业和从业人员更应该成为功臣,而其背后,则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敢于先行先试、破除行业壁垒、让多种所有制资本充分参与竞争等政策导向,通过各个时期的改革创新,不断打破思想上、观念上和体制上的僵化状态,让保险业能够在机制体制和创新维度上领跑金融行业。

 

公认的说法是,在我国金融业中,保险业是最早对外开放,也是开放力度最大的市场。其实不仅如此,保险业起步基础最为薄弱、姿态最低、发展意识最强,对民营资本、外资资本进入也是壁垒最低。

 

保险业务是持牌经营,『慧保天下』认为,准入不放开,不论在产品、市场、服务等方面如何竞争都是不全面的,准入放开了,自然会激发并推动行业内各个企业充分竞争。

 

保险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一直坚持开放姿态,内在驱动是市场化机制发挥作用,直观表现就是市场扩容。数据最有说服力,保险机构数量1979年复业之初是1家,2017年底则是228家,内资和外资、产险和寿险、直保和再保、专业保险公司和集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等在内的多种成分的保险机构相继涌现。复盘保险业不同时期市场扩容情况,可以较好提炼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一个观察保险业发展的独特视角。

 

第一阶段

1979-1992年,国内保险复业,人保一家独大,股份制保险公司逐步出现,保险业首次引入竞争因素

 

中国民族保险业始于1885年成立的仁济和保险公司,建国后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1958年,全国财贸、财政会议相继作出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保险业陷入长达20年的沉寂。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成为新时期保险“创世纪”的年份。

 

人保公司开始独立运作,保险业从财政的一种实现形式走向企业化、市场化,1982年恢复办理人身保险,1988年试办出口信用保险。1988年,全国保费突破100亿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为市场准入打开一扇窗口。

 

1986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二家保险公司法人机构。

 

1988年3月,人民银行同意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出资4200万元,成立深圳平安保险公司,这是中国内地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1991年5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平安及太保的出现,给了人保一个加快变革的外部刺激,保险业“人太平”三方竞合关系开始形成,竞争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维持。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身上很少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条条框框,没有沉重的思想观念包袱和资产负债包袱,行政官僚制度惯性约束也少,因而创新意识最强。

 

位于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平安是市场化最为彻底的,先后开展了创设员工持股平台、引入外资股东、推出麦肯锡改革方案等一系列动作,打造了平安独有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阶段

1992-1998年,友邦首家进入内地市场,对外开放形成高潮,公司法保险法等主干法律体系引发保险投资热潮,五路新军首创保险公司市场化设立方式

 

巨大的人口资源和正在崛起的消费市场,一直吸引着外资险企的目光。早在1980年,人民银行就宣布允许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在境内设立代表处。1992年,人民银行发布《上海外资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保险公司成为金融开放的先行者,友邦保险成为第一家获得独资营运牌照的非内地人寿保险公司。

 

初来乍到,友邦保险便对国内保险业进行了巨大启蒙,将寿险代理人模式引入国内,“保险营销员制度”这一舶来品迅速冲击了原先直销为主的模式,并被国内保险公司效仿推向全国,引发了中国寿险业最大的历史性变革。

 

外资资本争相进入中国市场:

1993年,平安引进摩根斯坦利和高盛集团入股13.7%,成为首家引进外商战略投资的险企。

1994年,作为日企代表,东京海上在上海成立分公司。

1996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宏人寿成立;作为欧洲企业代表,丰泰集团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1997年,法国安盛-巴黎联合保险集团获准建立一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1998年,皇家太阳联合成为首家在中国开张的英国保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人寿成为首家中美合资保险公司。这个时期也是迄今最为密集的外资进入时段。

 

1994年7月,商事组织核心法律《公司法》施行,次年《保险法》颁布并实施。这两部成文法,成为市场大扩军的原动力,股份制公司制度成为保险市场组织形式主流。申请筹建的保险公司排起了100多家的长队,史上第一次出现各路资本渴求保险牌照的壮观。从1996年8月开始不到3个月时间,华泰、泰康、永安、新华、华安获批,坊间称之为“五路新军”。

 

“五路新军”的股东仍以国有资本为主,但民营资本也登堂入室,可称为第一批市场化方式创立的保险公司。这五家公司在此后发展道路上泾渭分明,泰康、华泰等公司,在存续经营过程中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员工持股等不同路径,是保险业实践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尝试。

 

第三阶段

1998-2011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保险业以更加独立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加入WTO后保险业率先开放,民营资本成为十八路诸侯主力,重要性保险公司实现上市融资,保险热首次引发保险公司运营重大挫折

 

1998年之前,保险业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成立,接手了保险业的监管职责。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国保监会由国务院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改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此后20年,保监会实际上一手托监管、一手托发展,成为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司令部”。

 

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国有保险公司也开始重新排兵布阵。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被撤销,三家子公司分别改建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2001年11月,国有阵营“增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浮出水面,专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支持对外贸易发展。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开放力度最大,成为金融行业迎接入世挑战的试验田。根据入世承诺,中国保险市场将用3年时间分步骤取消外资准入限制,国内保险公司的神经骤然紧张。

 

这一阶段,外资、民营、央企和地方国有资本等纷纷杀奔保险业,市场扩容进入了第一个白热化阶段,风险和矛盾随之而来,监管部门和行业也经历了关键一次市场风险处置的考验。

 

外资寿险公司排队进入内地市场引人关注。

1999年金盛人寿、安联大众人寿;

2000年信诚人寿、中保康联人寿;

2002年中意人寿、招商信诺、海尔纽约人寿、首创安泰人寿;

2003年中英人寿、海康人寿、广电日生人寿;

2004年中美大都会人寿、国泰人寿;

2005年中航三星人寿

2006年中新大东方人寿

……

 

世界500强的寿险公司和国内央企巨头的搭配,令人无限遐想,但其中50:50的股权比例安排,却不曾想又让不少合资寿险企业吃了苦头。

 

民营资本为主聚起了“保险业十八路诸侯”。2004年,在加入WTO即将满三年之时,为对冲来自外资险企的竞争压力,保监会对于民营资本设立保险公司大开绿灯,一年时间内集中批筹了18家保险公司。

 

由于人才资源、发展策略、市场拓展的差异,这些背景各异险企命运多舛,有的顺利跻身大公司行列,有的却在为生计苦苦挣扎,有的甚至干脆筹建期间就胎死腹中。

 

当然,市场机会总会被有准备的人把握住,几乎同时期成立的阳光,由监管干部下海创业成立,走出了颇具想象空间的发展路线,成立3年即升格为保险集团,现已拥有4家保险子公司。

 

国有保险公司率先探索改制、上市、融资的发展道路。面对打开的国门,要把外部市场的资本为我所用,2003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成功境外上市:人保财险11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国有金融机构海外上市“第一股”,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2月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公开募股筹集30.1亿美元,为2003年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7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登陆A股市场,国寿股份成为首家回归A股的金融企业,平安回归A股创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2009年12月23日,中国太保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上市融资增强了险企的资本势力,满足了偿付能力和发展所需,也使得公司治理与国际对标。

 

“银行系”保险公司迅速崛起,金融业综合经营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4月,国务院同意开展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实行一事一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列入第一批试点范围。

 

交银康联人寿成为试点工作启动后首家银行系公司,次年建信人寿成为第一家中资银行系公司。其后,北京银行之中荷人寿,工商银行之工银安盛,农业银行之农银人寿,中国银行之中银三星,建设银行之建信财险,国内主要银行基本完成保险布局。

 

银行系险企凭借母行渠道资源支持的协同效应,迅速扩大保费规模,成为保险市场深具个性的一支独特力量。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这个时期还产生了许多新的市场业态。央企主导的“产业系”保险公司小成气候。电网企业创办的英大系、鼎和财险,能源企业发起的永诚、长江财险,汽车厂商主导的众诚、鑫安财险,都是央企向金融保险扩张、产融结合的成果。

 

自2004年开始,一批专业性保险公司也相继成立,如农业保险公司、责任险公司、养老险公司、汽车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有了第一家。

 

“地方系”保险公司开始崭露头角,作为地方资本在保险领域的发力点,重庆的安诚、山西的中煤、浙江的浙商、江苏的紫金、山东的泰山、四川的锦泰、云南的诚泰纷纷登场。

 

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保险中介开始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力量。2000年6月,国内首家江泰保险经纪在北京揭牌,标志着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正式启动。中介市场机制灵活、成本低、服务创新意识强,中小民营资本和个人是保险中介的投资主力,成为保险业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

 

毋庸讳言,这一时期的保险业小步快跑,多少超越了当时的客观条件,问题隐患随之而来。2006年爆发的新华人寿风险事件,凸显了内部人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危害;中华联合的急剧升起与快速滑落,揭示了盲目扩张、内控失效对于公司运营的颠覆性破坏力。保险保障基金分别在2007年和2009年出手,对新华和中华联合进行风险处置,堵住公司治理漏洞,并成功实现重装上阵。这两个案例,成为保险市场化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波折表现,保险业进入到了一个讲求公司治理、依法经营的新时期。

 

第四阶段

2011-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焕发独特价值,保险挤进金融舞台中心,民营资本高举高打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互联网保险引发创新潮流,保险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硬仗开打

 

经历了出乎意料的两年市场下滑,保监会终于下决心大幅度放开拓展资金运用渠道,保险公司成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最高的金融企业,给予资本以巨大想象空间,一度融资困难的保险机构被重估价值,保险牌照溢价迅速提升,打开了保险迈向金融舞台中心的关键一步。

 

保险牌照开闸,民营资本高歌猛进,纷纷“淘金”保险,成为保险市场最为令人侧目的势力,“地方系”保险公司再一次疾速扩容,成为新的“现象级”事件。但这一阶段市场化过于激进,给保险业带来了重大的风险隐患。

 

以地产、投资起家的民营资本,将万能险的融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时间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被争相效仿,各民营系旗下险企争相跟进,一些国有及外资险企也难抵诱惑。

 

保险公司举牌为资本市场所侧目,与大股东一致行动、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保费资本化等违反公司治理规则的事件频发。部分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把保险公司作为低成本融资平台,通过投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保险乱象引发政府高度关注,一系列严监管政策重手祭出。起源于十八路诸侯里的安邦是典型代表,上演了一出大起大落的大戏。安邦从产险公司起家,广泛猎取保险、金融牌照,走上疯狂发行理财性产品、循环出资、激进投资、体外运作的不归路,最终以公司被接管告一段落。

 

市场乱象掩盖不住保险新型业态和治理模式闪现星光。监管部门放行并力挺互联网保险,全球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创立,并于2017年在香港上市。同期,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试水保险业,阿里投资入股国泰财险、信美人寿、众安在线等多家险企。互联网产业资本一致看好保险业,在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领域布局良多。3家相互保险社登场,成为保险市场新型主体形式。中国的互联网保险理念和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金融业全面进入严监管周期。保险业连续推出接管、清退违规股权、股权分类管理等监管措施,昆仑健康、利安人寿、华海财险、长安责任、君康人寿、上海人寿等险企被撤销违规股权,虚假出资、隐藏关联关系和一致行动人等违法违规问题得到遏制。2018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成立,保险业市场化扩容暂告一段落,强身健体正本清源,静待进一步的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保险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一条历史经验,但这并不是否认国家政策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及监管微观政策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及定盘作用,保险法立法、保监会成立及升格、各项监管法规出台,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资金运用放开、人身险定价利率及商车费率的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都在有效助力保险业健康发展。

 

尽管市场化改革、先行先试、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形态并存并非易事,难免磕磕碰碰,起起伏伏,行业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事实胜于雄辩,没有市场化改革,没有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的生产力优势,就没有中国保险业的今天。

 

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保险业的改革发展也未有穷期。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以我为主、办好自己的事更加重要。

 

一系列加速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举措和具体时间表已经出台,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姿态更加明确。在服从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上,保险业仍将是改革创新的闯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