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裁员换帅的背后:上市的节奏?

引言: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柏拉图知乎显然希望自己的用户拥有这种超级英雄级别的能量。今年在,知乎重新给自身用户下了定义——新知青年。“新知”来自于推陈出新的勇敢和的对知识永不厌倦的旺盛好奇心。而青年来自于“求知和探索永远使

image.png

引言:

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柏拉图

知乎显然希望自己的用户拥有这种超级英雄级别的能量。

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上天”到“下凡”,从对商业化的“不屑一顾”到全面推进商业化,正值韶年的知乎“人小鬼大”,试图借助外部资本的力量,用知识普度众生。

裁员和换帅

image.png

12月12日,多位认证信息为“知乎员工”的网友在匿名社交网站脉脉上爆料,称知乎要裁员300人以上(包括试用期员工),这波裁员风席卷技术、商业化、短视频、运营、产品五大部门。被裁正式员工可以获得N+1补偿,其他人则没有。

“上午还在干活,中午被叫走谈话,10分钟不到就谈完签了单子,归还电脑走人。”

知乎方面回应所谓的“大规模裁员”是谣传,称这只是每年年末根据员工绩效评估后做出的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

一般而言,互联网公司口中的“人员优化、精简”等于裁员的官方用语,可以说坐实裁员一说了。

如此看来,知乎否认的是程度,即大规模这一方向。但正常来说优化公司的裁员比例一般在10%上下,然而知乎员工差不多在2000人左右,300人占了15%的比例,其实可以归属为“大规模”了。

2018年确实不太好过。

日前,趣店宣布大规模裁员、宜信狠心裁掉三分之一的员工、锤子科技开启全公司裁员计划、斗鱼深圳团队解散紧急裁员100人...

资本寒冬下的就业寒潮一波接着一波实在让人瑟瑟发抖,不敢轻易放松大喘气,“解脱”的人们在焦虑不安中等待新一年的机会,“保住小命”的众人暗暗庆幸却丝毫不敢懈怠,如履薄冰。

人们似乎对年末的“就业难”和“裁员潮”已经见怪不怪,但关于知乎裁员的消息还是“惊起寒潭水”,毕竟在大众的认知中,经营不善以及资金周转成难题通常和裁员挂钩,知乎非但没有运营问题,这一年来还走得稳稳当当,甚至还成功进行了E轮融资,确实引人深思。

同时,送走了“老员工”,迎来了“新高管”,知乎方面宣布在本周末前后宣布新的CFO任命以及架构调整信息。新任CFO孙伟已于11月到岗,此前在进口母婴电商蜜芽担任CFO一职。今年5月到11月,孙伟在博创瓴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担任管理合伙人。

综上的迹象表明,知乎一方面优化公司架构,开源节流,一方面,更替管理层,任命新人,实在不得不猜测知乎是不是有在为IPO做准备的意思。

注册用户数已破2.2亿  

image.png

知乎创立于2011年,被称为中国版的Quora。

从2011年一个小众的知识社区到现今的热门知识内容平台,作为国内知识付费领域的元老级别人物,知乎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起航,乘着知识付费的风口,也算是顺风顺水。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知乎注册用户数已破2.2亿,2018年用户增长超100%。内容方面,知乎平台涵盖27万个话题,3000万个问题,1.3亿个回答,月浏览量达到290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60分钟;且在由“课”+“书”+“训练营”共同组成的内容体系——「知乎大学」战略升级后,已提供超过 15000 个知识服务产品,业绩方面确实可圈可点。

在融资方面,一直以来知乎都受到投资方的垂青。从2011年3月开始获得李开复的天使轮融资和启明投资的千万美元A轮融资加持,再到今年8月完成以新基金尚珹资本领投的2.7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伴随着国内宏观环境严监管、去杠杆的背景下,金融行业的流动性普遍降低,直接导致短期内股权投资市场资金面紧缩,进一步影响到了投资市场。而知乎依然顶住大环境的压力成功完成融资,预计在此轮后知乎的估值约 24 亿美元,在一年半时间里,估值增长1.5倍,高于美国前辈Quora的18亿美元(2017年)。

从2011年开始,知乎以一到两年一次的融资速度推进资本的加持,被业界戏称为“慢公司”,随着市场竞争激烈、资本筹码不断增多,从2017年开始则加快了融资速度先后启动了两轮融资,如今看来,知乎似乎想要尽快打通流量变现的商业渠道,早日走上上市的康庄大道,争做“行业第一股”。

这一方面显示了知乎在知识付费这一概念深入人心被赋予的强大企业力量,另一方面则呈现了投资者对其的信心。

毕竟知乎背靠知识付费这座金山实在不容小觑,围绕知识付费打造的产品矩阵和商业模式,其间的成长故事值得我们深究。

知乎的故事 你可知乎?

image.png

随着信息经济的强势来袭,视频、音频以及网络文学版权生态的确立使得人们开始对付费订阅的接受度提高,知识付费甚至被称为继资讯、文娱、游戏之后的第四大数字内容板块。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此后该行业发展迅猛。根据数据,2017年国内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约49.1亿元,2018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预计达到2.92亿人,到2020年其规模将达到235亿元。

而知乎作为以问答社区为核心的知识分享平台,牢牢把握住了互联网发展和知识付费现象级的趋势,通过一根网线将大众与知识紧密连接。

2011 年初上线后,知乎便启动名为物以稀为贵的“高冷模式”,实行半封闭的邀请形式运行网站,只为在众多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奉行小而美概念,形成产生优质答案的“头部领域”,此时它瞄准的用户皆为高端用户:教育程度高且具备专业化的精英群体。

这一步可谓是为知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提高门槛而建设竞争壁垒所产生的优质专业化内容成了知乎的护城河

而伴随着用户量不断创新高,业界关注度不同以往,知乎的版图也不断扩大,除了吸引更多的资本的加入,它开始试图作为一种大众化产物,塑造一种新时代下的具有平等性的网络文化,即包容多元化,推行全民化。与此同时,知乎的用户结构也发生改变,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开始成为知乎的中坚力量。

“在这个知识普惠平台上,每个用户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这意味着知乎必须把商业化作为下一步发展战略的重点尽快提上日程。

知乎的商业化之旅

image.png

1.知识服务的长期建设

知乎的商业化正式起步于2016年,其商业化主要由商业广告和知识服务两大事业部完成。其商业模式也随之分为:知识服务和面向B端收费(主要通过广告形式)

在知乎创始人周源看来,知乎一直以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为目标,致力于将用户和知识服务下的产品矩阵性价比高的联动起来,以触及更多的用户,给予他们来自人间的“神的回答”。

为了依托产品化的构架来触发知识、传递知识、渗透知识,知乎进行了多次产品改进和升级。

在加快商业化进程下,知乎想将用户数据最大化转化为高盈利收入——流量变现。知乎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付费矩阵,先后推出了知乎Live、私家课、值乎、知乎读书会等一系列用户付费产品。

但由于人们抱着尝鲜心态导致单客的复购率不断下降,盈利效果并不达预期。根据数据,截止至2016-2017年年中,知乎核心知识付费产品——知乎live收入波动明显,账面收入在7000-8000万之间,相比于2016年第四季度每月收入高达1000万,2017年年中显然发展乏力,每月收入仅在300-400万之间,降幅十分明显。

短暂的挫折让知乎对知识服务依旧“痴心一片”,今年6月,知乎宣布将旗下的“知乎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将付费内容产品整合到一起,让用户更好的集中选购知识服务型产品。根据数据,知乎大学的付费人次达到600万,日活超过100万人次。

另外,它进而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热潮为引导,将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方向,以寻找新的增长点来解决日益增长的变现压力

2017年1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后,便说明了这笔资金的的使用方向:

为推进全民知识内容平台的建设,将加大在 AI 技术、内容生态、知识服务和商业化等多个维度的投入。

在今年的知乎年度品牌盛典上,创始人周源着重点名了人工智能——通过AI驱动建立智能知识社区,将“什么内容是好的内容”沉淀为智能机器给出的理解

“在人工智能连接知识的过程中,知乎希望成为多元、有序的观点自由市场。”

知乎的核心是以知识生态社区为基础、以高质量的内容为导向,建立以问答形式为基础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机制。它试图通过AI的自动化、规模化进行全平台的问答连接,以解决在内容生产、内容质量、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难题。

AI 将应用于知乎的三个方面:信息与人的连接和精准推荐、探索用户兴趣边界,以及 社区氛围和制度的管理。

2.广告成主力

image.png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原先以知识服务至上为信条的知乎,其最大的收入来源居然是广告。

2015年开始,知乎上线广告系统,标志着从一个单纯社区向商业盈利网站转型,之后发展迅速,从2017年便开始建设完整的广告体系。

过去的知乎反对一切破坏社区氛围和信用的行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考虑问题,相应的在广告方面的要求也较为苛刻。

而随着知乎重点布局流量变现,开始加快步伐利用广告走了“捷径”:大量未经严格筛选的广告充斥着屏幕,其中不乏一些不相关的电商贷款广告。数据显示,知乎的开屏广告点击率达到8%,信息流广告达到5%以及评论区广告为1%。

对此,人们实在是不乐于接受,吐槽声尤为刺耳,其中“看广告,上知乎”的调侃使得不少人跟着呼应。

显而易见,泛滥成灾的知乎广告严重影响用户的观感,但讽刺的是,2018 年商业广告营收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340 %。

今年,知乎以1.65亿的赞助重金在世界杯期间推广简单的洗脑广告也让多数人表示费解,尽管在赛事期间的高强度曝光使得知乎的百度指数和下载量都表现亮眼,但不禁存疑:知乎原本在走向商业化之时终究还是会染上国内互联网公司烧钱的恶习。

同时,基于知乎的全民化知识普惠平台的目标,知乎的门槛不再过高,新用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入社区,但由于知识储备水平不一,以吹书和盖楼为代表的情绪化表达与商业气息浓重的营销内容占据一方天地,使得问答内容的干货量大幅下降,社区的“逼格”也降低了不少,不少老用户直呼“知乎,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image.png

出圈后的知乎变了?其实不然,作为一家有态度的公司,它只是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迷茫了,迷茫如何在初心和商业大众化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所谓的初心,便是知乎从小众起家开始就宣扬的宗旨:在维护好高质量的内容社区生态的同时,用户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生产、传递、分享彼此的知识、经历和感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信息。而所谓的大众化则为在一个人人可参与其间的知识普惠平台,帮助知识生产者更自由愉悦地传播知识,且为知识消费者提供更系统化的知识服务。

但当知乎不得不考虑商业化的时候,往往不经意的举动都会使得知乎本身坚持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乃至走向对立,更会使得本身这个金字招牌蒙上灰尘或蹭上划痕。

在健康持久的商业模式下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丰收,与以用户为上宗旨提供知识服务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不要把商业化下内容变现变得只浮于欲望表明,且跟随其野蛮生长,以至于所有商业逻辑都围着它打转的产物。

image.png

结语:

关于知乎广受资本关注的问题,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言:找投资不是找钱,而是找队友。这样看来,知乎也是希望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在未来提升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效率,从而产出对全民有价值的内容。

也许尽早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对本身品牌溢价有着明显的提升,但其间蕴藏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尤其在资本的助力下布局商业化的时候,千万要小心不要让资本成为大众“绑架”知乎的筹码。

知乎什么时候上市还未可知,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之前,知乎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在现阶段的平台上保障良性的氛围下兼顾内容的质和量,从而留住更多优质用户且使其得到应有的收益?这也许就要求知乎在现行的商业化进程下发掘更好的用户体验方式,从而激发更有价值的内容创造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