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做散户了

100年前,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选择回北大教书。他在给母亲的信里说,自己一个月收入280银元,“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

作者:郝大星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100年前,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选择回北大教书。他在给母亲的信里说,自己一个月收入280银元,“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

那一年,50公斤大米卖三元六角。这么算起来,胡适年纪轻轻年收入近百万。

当时,北大的图书管理员,一个月只能赚8个银元。

胡适家里雇了六个佣人,吃得好,住得好。看过老先生日记的朋友应该对他的业余生活有过印象:

打牌;打牌;胡适你怎么可以这样堕落?再也不能这样了!打牌;打牌……

世界环境也允许胡适打牌。一战结束后,战胜国的大兵们揣着满兜的现金回到祖国,买房买车买房车;战败国则在废墟上重造GDP。这十年,欧洲称为黄金年代,美国叫咆哮的20年代。

手握闲钱的美国民众是在那时大批进入股市扫货,经济欣欣向荣,股票全是大牛股。买,背上高利贷也得买!道琼斯指数一路猛涨,散户们持有的流通市值达到了90%以上。

这一切在1929年10月24日戛然而止,大萧条来了,美股崩盘了,散户们横尸遍野。

被美国人民推举出来的救世主,是胡适的大学同学——罗斯福。胡适后来去了美国,他从没有考虑过理财和储蓄,在挥霍了大半生后,晚年时光比较拮据。

他没在美国交过社保,享受不了福利,气得在日记里骂街:

“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嫌我心脏病……”

他不知道那个坏老头就是自己的老同学。1935年,罗斯福力排众议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

这笔钱不仅让很多美国人度过了困难时期,1975年,攒了30多年钱的美国养老金终于进入了股市,成了大部分美国家庭的底层资产。

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了市场的绝对主流。40年后,美国的散户持股比例已经不到5%了。

机构投资者不但资金量超级大,买了股票就长期持有。2017年,全部美股的换手率只有116%,相当于每年只有一次买卖。A股市场换手率是美国人的四倍多,主要是因为小散户们贡献了八成的交易量。

最惨的是,买卖这么频繁还赚不到钱。2017年,2亿散户一共赚了3000亿,大星算了一下,人均盈利1500元。

还不够胡适先生点个炮的。

前一段时间,腾讯理财通首届“全球指数基金论坛”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说:

散户不要自己买股票。

大星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

时至今日,主做指数基金的美国三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先锋和道富合计控制了11万亿美元资产,四成美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他们。

投资指数基金的逻辑是美国散户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一次次的黑色星期一到五之后,散户们发现,靠爱好炒股不行,相信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也不行,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也跑不赢大盘。所以还不如买个指数基金。

做散户比拒绝理财还要惨,除非你能像胡适的老对手鲁迅那样自律。

鲁迅有个账本,一笔笔收支非常清楚,关键是鲁迅先生在消费上也非常克制: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重视经济权是周家的家风,他们家门前种树都一定要种两棵,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显然其中有一棵是为了应对经济波动而种的。

如果鲁迅那时有指数基金,估计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就不会只刻一个“早”字了——“早点买指数基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