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报告:领跑全球 前景广阔

中国移动支付领跑全球,移动支付渗透率全球第一,支付规模为美国百倍,原因何在?

作者:甘源 石玲玲 

来源:恒大智库



导读

中国移动支付领跑全球,移动支付渗透率全球第一,支付规模为美国百倍,原因何在?二维码仍将长期占据移动支付市场主导,随着科技的进步,NFC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逐渐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

中国移动支付比例世界领先,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为美国百倍。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人民币,近五年平均增速181%,成年人电子支付比例高达76.9%。而在美国,2016年移动支付规模仅1120亿美元,且增速缓慢,手机支付比例48%,移动支付远落后于中国。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的高渗透率,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助推力。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8.02亿,互联网普及率57.7%,全球排名第一;手机网民7.88亿,占整体网民的比例高达98.3%;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7.18万亿,网购人群5.33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9%,几近全民网购的盛况。

我国政策引导普惠金融,在借记卡发行、安全认证、清算系统等领域为移动支付发展构建基础设施。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发行银联借记卡,人均持卡量4.47张,世界领先,为移动支付绑定银行卡奠定基础;22.87万银行网点不计成本对持卡人进行身份认证,为移动支付安全性做出保障;央行主导的银联、网联清算系统高效安全;政府主导电信服务,4G覆盖99%人群,超95%的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广。反观欧美,市场化的机构不愿承担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不如中国。

居民支付习惯的差异使得我国发展移动支付具备后发优势,阻力更小。欧美长期保持信用卡支付习惯,信用卡支付方便快捷,缺乏转换动力,加上信用卡组织成熟,利益集团强势,推广移动支付意味着取代信用卡。反观中国,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仅0.47张,居民长期使用现金或储蓄卡支付,移动支付取代的是现金,因此市场阻力极小,后发优势显著。

收单机构偏好绑定借记卡、使用移动支付承担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2016年“96费改”借贷分开管理,收单机构偏好借记卡,而我国领先的借记卡普及率保障了移动支付的发展;此外,我国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与商户互利互惠,促进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寡头垄断,二维码支付仍将长期占据移动支付市场主导。支付宝背靠阿里,立足商业,绑定商户,渗透生活,用户培育完成后对商家收费实现盈利;微信支付背靠腾讯,由社交金融小游戏微信红包起步,凭借服务商机制快速拓展线下场景,持续赋能发展移动支付。

风险提示:技术进步、安全性提高不及预期。

目录

1      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1.1   内涵: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不同于第三方支付

1.2   现状: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和渗透率领跑全球

2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2.1   移动互联网普及,线上支付场景不断拓宽

2.1.1网民规模庞大、移动网络覆盖率高,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基

2.1.2网络购物、外卖打车O2O消费快速发展,拓宽小额支付场景

2.2   政策支持,二维码解禁,线下小额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3      中国移动支付为何远超欧美?

3.1   基础设施:立足普惠金融,非经济效益出发,欧美不及

3.1.1门槛低:立足普惠金融,大量发行借记卡,办卡成本低

3.1.2安全性:银行网点低效益身份认证,央行主导高效清算体系

3.1.3体验好:非市场化电信服务系统,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广泛

3.2   后发优势:借记卡渗透率高,信用卡渗透率低,阻力小

3.2.1支付习惯:借记卡使用率高,移动支付取代现金带来便捷

3.2.2后发优势:信用卡利益集团未形成,移动支付发展阻力小

3.3   政策利好:信用卡服务费高,移动支付手续费低,鼓励小额场景

3.3.1信用卡服务费高:96费改,信用卡刷卡手续费高,收单机构偏好借记卡

3.3.2移动支付手续费低: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费率远低于欧美

4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与案例

4.1   二维码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仍将长期垄断

4.1.1支付宝:立足商业-渗透生活-拓展金融-技术出海

4.1.2财付通:社交游戏-社交支付-商业支付-持续赋能

4.2   NFC支付:安全性便捷性高,传统机构大力推广

正文

1      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1.1   内涵: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不同于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实现资金支付和转移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则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支付中介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移动支付涵盖在第三方支付的范畴内。

1.2   现状: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和渗透率领跑全球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202.93万亿,全球排名第一,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百倍。2013年以来,伴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崛起,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动支付规模平均增速高达181%,在电子支付业务金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从2013年的不足1%飙升至2017年的8.4%。根据Forrester报告,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比例仅1120亿美元,甚至不足中国的1%,且增速相对缓慢。

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全球领先,2017年电子支付比例高达76.9%。根据央行《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7年中国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6.9%,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 66.51%,此外,腾讯信息可视化实验室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支付比例高达77%,这都充分显示了中国移动支付的超高渗透率。反观欧美发达国家,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比例48%,英国47%,德国48%,法国38%,日本作为移动支付的起源国,手机支付比例也仅为27%。

 

2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政策的支持,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2013-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实现21倍增长,由2013年不足10万亿,增长至2017年的202.93万亿,平均增速181%。2013年支付宝布局移动端、2014年微信红包春节爆发等都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   移动互联网普及,线上支付场景不断拓宽

2.1.1  网民规模庞大、移动网络覆盖率高,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基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全球第一,手机网民数量占比98.3%。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全球排名第一;手机网民规模7.88亿,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高达98.3%;截至2018年9月,4G用户数合计11.4亿,覆盖99%居民。网络覆盖广泛、移动互联网普及率高,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助推力。

2.1.2   网络购物、外卖打车O2O消费快速发展,拓宽小额支付场景

网络购物用户占比近70%,移动支付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逐渐普及。2008年以来,网络购物逐渐成为我国居民购物的重要方式,2008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仅0.79亿,网络购物规模1300亿,而到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和购物规模就分别达到3.12亿和1.89万亿,实现了近2000倍的增长,而到2017年末,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33亿和7.18万亿,考虑到2017年底7.72亿的网民数量,我国网络购物人群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9%,几近全民网购的盛况,这就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极丰富的场景。

外卖、打车等O2O消费快速发展,小额支付场景拓宽,移动支付逐渐取代现金支付。除网络购物外,外卖、打车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出行的重要方式,以美团外卖和滴滴打车为例,2018年9月的月活用户数就已分别达到1.34亿和1.08亿,小额现金支付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2.2   政策支持,二维码解禁,线下小额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2016年二维码支付解禁,小额支付场景拓宽,线下移动支付崛起。2014年3月,央行叫停支付宝和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条码、二维码等面对面支付服务,线下移动支付一度受到限制。2016年8月,央行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二维码支付解禁。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消费的碎片化、线上化,而线下小额支付等细化场景在此前相对缺失,二维码的解禁为线下小额支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且由于二维码收款成本极低,从大型商超到餐厅、便利店、甚至小商小贩,几乎都能够使用二维码,线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

移动支付笔数与网上支付笔数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实现反超,二维码支付功不可没。二维码解禁,移动支付对网上支付和现金支付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2016年6月,网上支付笔数110.27亿次,是移动支付笔数的1.8倍,而2018年6月,移动支付笔数149.24亿次,已经超过网上支付笔数,二维码支付解禁是移动支付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      中国移动支付为何远超欧美?

3.1   基础设施:立足普惠金融,非经济效益出发,欧美不及

3.1.1 门槛低:立足普惠金融,大量发行借记卡,办卡成本低

我国立足普惠金融,银行不计成本大量发行借记卡,银行卡渗透率高,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基础。2013年移动支付兴起初期,我国借记卡发卡量已经达到33.51亿张,银行卡渗透率已经相对稳定,达到47.2%。发行借记卡意味着大量的发卡成本、人力成本、系统运算、现金管理、配套网点建设及运营维护支出,欧美商业银行基于成本考量,大多不愿多发行借记卡,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央行政策性文件的引导下,不计成本大量发行带银联标志的借记卡,年满16周岁凭身份证即可办理借记卡,办卡成本极低。借记卡的大量发行,为移动支付绑定银行卡奠定了基础。

3.1.2 安全性:银行网点低效益身份认证,央行主导高效清算体系

银行网点对持卡人进行身份认证和手机号码绑定,极大降低了移动支付平台的成本。根据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2.87万个,庞大的银行网点认证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安全保障。移动支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而我国庞大的银行网点以面对面的形式对持卡人、身份证、手机号码、家庭信息等进行了深度绑定和认证,意味着持卡人本人确认了相应手机转账和支付的权限,从而移动支付平台与借记卡绑定的同时,就等同于对移动支付平台进行了授权。

银联、网联形成双支柱,央行主导的清算系统促进移动支付安全高效进行。2018年6月30日,央行在银联的基础上成立网联,第三方支付公司涉及的网络支付业务需要通过网联进行清算。此前,银联通过跨行清算系统实现银行体系的互通互联,而第三方支付一直处于弱监管区域,在网联成立后,移动支付业务的清算通过网联进行,更加安全高效。

反观欧美,市场化的银行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大规模的安全认证服务,掣肘了海外移动支付的发展。国外银行系统从成本、利益角度考虑大多不会支持第三方支付平台,欧美国家银行或卡组织更不愿意承担大量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安全认证服务和清算结算业务。而我国分布广泛、系统发达的银行体制与不计成本、政策导向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迅速获取市场信任并发展壮大。

3.1.3  体验好:非市场化电信服务系统,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广泛

政府主导的电信普惠服务,中国移动网络覆盖率高。工信部表示,我国4G网络已覆盖近99%人口,超95%的行政村已通光纤宽带,力争2020年前将4G网络覆盖率提至98%。移动网络的高覆盖率极大提高了移动支付的使用体验,即使在农村地区也能够快捷方便实现移动支付。

3.2   后发优势:借记卡渗透率高,信用卡渗透率低,阻力小

3.2.1  支付习惯:借记卡使用率高,移动支付取代现金带来便捷

中国借记卡人均持卡量远超欧美,信用卡人均持卡量相对落后,欧美习惯信用卡支付,消费者和商户转换动力不足。银行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叠加,我国居民倾向于使用借记卡和现金,2016年借记卡人均持卡量4.47张,远高于发达国家持有量,而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仅0.31张,至2018年9月也仅为0.47张。此外,中国人习惯使用储蓄而非信用,长期支付习惯使得借记卡在中国的使用频率更高。反观欧美,信用卡普及率高,基础设施相对成熟,在商户处使用信用卡方便快捷,消费者和商户均缺乏改变动力。

商户配置POS成本高,且刷卡过程相对繁琐;二维码制作成本极低,扫码支付时间以秒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商户POS机持有率较低,只有大型超市、商场配有POS机,居民使用POS机刷卡的流程繁琐,时间较长。相反,二维码支付不仅商户制作成本低,消费者也可以迅速实现付款,双方受益。

3.2.2  后发优势:信用卡利益集团未形成,移动支付发展阻力小

欧美信用卡组织成熟,移动支付意欲取代信用卡,利益集团强势,阻力较大。目前,全球五大信用卡组织中英美占四个,且万事达(VISA)和威士卡(MasterCard)覆盖范围极广,仅2016年万事达信用卡就达到31.43亿张,交易规模8.87万亿美元,信用卡组织成熟,能够更好的实现组织内部清算和管理。欧美移动支付如ApplePay和PayPal均使用移动终端进行近场支付,意欲取代信用卡,因此无论是银行还是信用卡组织,均不愿舍弃本身已大规模盈利、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信用卡业务,转而发展移动支付。

      

中国移动支付取代的是现金,央行主导银联和网联,银行仍是不可或缺环节,市场阻力较小。一方面,中国信用卡组织只有银联,属于央行主导的清算系统,信用卡组织天然具备社会服务属性,此外,央行成立了网联清算系统,专门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清算和管理,因此银联对移动支付的阻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长期支付习惯下,中国移动支付取代的是现金,而非银行卡,移动支付仍需绑定银行卡,并通过网联与银行实现清算,因此在本质上,银行仍然是移动支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合而言,银行和信用卡组织对移动支付的阻力远低于美国。

3.3   政策利好:信用卡服务费高,移动支付手续费低,鼓励小额场景

3.3.1 信用卡服务费高:96费改,信用卡刷卡手续费高,收单机构偏好借记卡

借记卡贷记卡刷卡费率分开管理,贷记卡手续费不设上限,收单机构偏好借记卡。2016年9月6日,发改委和央行发布的《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正式开始实施,这是中国支付史上最大的一次手续费变革,因此被称为“96费改”。“96费改”后,借记卡、贷记卡费率分开管理,贷记卡刷卡手续费不封顶,因此消费者刷信用卡的费率要高于刷储蓄卡,且消费者大额消费时如果使用信用卡,则收单机构需要支付的费用就会大大增加,这就导致收单机构更乐于接受借记卡。上文提到,我国借记卡人均持卡量世界领先,因此移动支付绑定借记卡成为主流方式。

3.3.2  移动支付手续费低: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费率远低于欧美

中国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和转账手续费远低于美国。商户手续费和转账手续费低,有效促进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以商户销售为例,美国商户使用PayPal收款,每成交一笔业务,需要按交易额额2.9%和固定费用0.3美元缴纳服务费,而中国的商户使用支付宝收款的费率较低,普遍不超过0.5%甚至无手续费。


4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与案例

4.1   二维码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仍将长期垄断

支付宝和财付通是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两寡头,二维码仍将长期占据移动支付主导地位。支付宝从商业、生活、金融角度切入移动支付,微信依靠社交切入移动支付,两者垄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

4.1.1 支付宝:立足商业-渗透生活-拓展金融-技术出海

支付宝根植于商业,对个人免费,培育用户,形成壁垒,随后绑定商户,对商户收费;从生活场景出发,提高覆盖率,搭建城墙,抓牢大企业和商户,逐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渗透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步,立足商业,绑定商户。支付宝根植于淘宝,发展早期与网购场景深度绑定,2003年上线之初就是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信用担保,搭建起买卖双方信用的桥梁。因此,支付宝天然就具备绑定商户、服务商业的属性。随后,支付宝通过对个人用户免费,实现市场培育,逐步渗透,随后对商户收费获取盈利,通过水电燃气等移动支付小场景吸引用户,提高支付宝使用覆盖率,抓牢大量商户。

第二步,独立支付,产业协同。2005年起,支付宝联合商业银行、信用卡组织等进行场景拓展,产业版图逐步拓宽,将淘宝单一用户拓宽至丰富的多元用户。截至2006年底,使用支付宝的非淘宝商家已经超过30万家,支付宝作为独立支付平台的地位逐渐受到认可,外部商家占比达30%。2008年8月,支付宝用户突破1亿,超过淘宝8000万用户,占网民总数的40%。

2008年,支付宝开始进入公共事业性缴费市场,通过支付宝可以缴纳水、电、燃气、通信等日常费用,并与旅游在线平台合作布局移动领域,同时实现所有B2C网站的接入,外部场景进一步拓宽。2009年底,支付宝外部商家达到46万,全年交易额2871亿,市场份额49.8%,2010年底支付宝用户突破5亿。

第三步,发展科技,布局金融。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互联网理财逐渐发展,余额宝用户超4.74亿,资管规模1.58万亿;2013年8月支付宝用户不再绑定信用卡或储蓄卡,即可直接透支消费,后期发展出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业务,用户超3亿;此外,芝麻信用渐受认可,成为重要的征信来源,蚂蚁保险在财险、寿险等领域全面布局,支付宝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验更佳。

第四步,海外扩张,技术输出。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支付宝瞄准中国海外旅游人群和海外客户,实行技术出海战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购买股份、合并或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推广金融服务,提供技术和风控系统支持,帮助合作伙伴实现产品本地化。典型的案例如印度的Paytm,在支付宝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其用户从2017年4月的3000万增长到2017年末的2.2亿,超过了Paypal,成为全球第三大数字钱包。

4.1.2  财付通:社交游戏-社交支付-商业支付-持续赋能

第一步,红包社交,金融游戏。微信红包诞生于2013年8月,凭借近微信近3亿社交用户,促进了社交金融小游戏“微信红包”在2014年春节的爆发,成功奠定了微信支付的市场地位。

第二步,社交转账,实时转账。立足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的强势爆发,微信逐步拓展社交支付,社交转账、实时转账的便捷性促进微信支付渗透率实现跨越。2015年春节微信支付“摇一摇”在春节期间实现10.1亿次收发,随后活跃用户数从2015年1月的3.8亿跨越至6月的5.4亿,进一步奠定了微信支付在社交转账、实时转账领域的核心地位。

第三步,线下支付,服务商制。在社交支付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微信开始探索线下支付,采取服务商机制,与服务商互利互惠,一方面,微信支付为中小商户提供技术服务、运营支持和资金结算服务,另一方面,中小商户承担了微信支付的线下推动任务。因此,2016年微信支付在线下迅速取得突破,接入线下门店超30万家,交易规模短期内迅速猛增,在线下支付领域筑起护城河。

第四步,持续赋能,涉足金融。微信九宫格出现微粒贷借钱、信用卡还款、理财通、保险服务等金融服务,九宫格中金融服务占四,金融场景在移动支付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微信支付通过金融场景的拓展,不断为支付赋能,扎根消费互联网。

4.2   NFC支付:安全性便捷性高,传统机构大力推广

普及难度大,安全性便捷性高,NFC支付有望与二维码较高下。NFC(近场技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支付,但由于NFC技术需要终端内置智能芯片等设备辅助完成,因此对终端的要求较高,不是所有的手机都具备NFC功能,因此普及难度比二维码高。但是,NFC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超过二维码,因此也是未来移动支付的重要发展趋势。

传统金融、电信服务商推动NFC支付发展,公共交通领域为主要突破口。互联网巨头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的壁垒已经形成,银联、银行、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机构想要在二维码支付赢得市场份额难度较高,因此这类机构普遍选择推动NFC支付技术发展。由于二维码的使用已经足够快捷方便,因此NFC的推广难度较大,但是在公共交通领域,NFC支付的便捷性更加突出,因此公共交通有望成为NFC支付的重要突破口。随着NFC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发展,NFC支付有望成为重要的线下支付方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