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利丰拥抱数字化:利字当头,变则迎丰

导语: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大概是由盛转衰这四个字的具体诠释。但香港的冯氏家族所掌控的利丰集团却是富到了第四代,将掌管利丰的“生杀大权”交给了冯裕钧,今年是他出任公司行政总裁第四个年头,也是利丰走过的第112个年头。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世上少有

导语: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大概是由盛转衰这四个字的具体诠释。

但香港的冯氏家族所掌控的利丰集团却是富到了第四代,将掌管利丰的“生杀大权”交给了冯裕钧,今年是他出任公司行政总裁第四个年头,也是利丰走过的第112个年头。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世上少有事物能做到保持住磐石无转移般的坚定,一直身披荣光,风采依旧。

曾经的利丰以供应链管理闻名世界,曾四度成为哈佛商学院MBA的教学案例。

如今的利丰又因供应链管理无法突破新时代的包围圈,这位环球供应链巨头尽显老态老钟之势,急需新生。

利丰走向下坡

11月14日,MSCI 检讨后宣布自11月30日收市后将利丰剔除出MSCI 香港指数,转而纳入小型指数。这大概是继去年2月利丰被踢出蓝筹股行列后又一重大利空消息了。

再加上业绩始终不济的阴云持续笼罩在这一全球供应链巨头身上,投资者的消极情绪不断,截止于12月7日,利丰的收盘价为1.42港元,跌幅持续,为4.20%。

2011年1月利丰的市值达到顶峰2050亿港元,如今只剩375.22亿港元(以今日收市价计)。

图片来源:富途证券

跨越千禧年,走过112个年头的利丰似乎成了遇到了难局。

利丰的光辉岁月

当香港的四大家族以房地产发家的时候,利丰走向了贸易。

当冯柏燎决定弃教从商之后,利丰应运而生。

1906年11月28日,冯柏燎与李道明合资,创办利丰公司(Li & Fung Co.),冯柏燎占51%权益,李道明占49%,由李道明出资,冯柏燎负责经营。

公司的名称,则由两人姓名的谐音“利”与“丰”组成,寓意为讨彩头的“利润丰盛”。

利丰公司主要是经营进出口贸易,当时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华资的对外贸易出口商。

冯柏燎去世后,合伙人李道明宣布退休,将所拥有的利丰股权全部卖给了冯氏家族,集团经营的接力棒也送到了第二代领导人冯汉柱手上。

冯柏燎和冯汉柱稳固了利丰的根基,而身为第三代领导人的哈佛学霸冯国经、冯国纶深知家族企业自有的弊病,开始现代企业的经理人负责制度经营公司,使得利丰华丽变身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跨国商贸集团。

2012年8月1日利丰集团改名为冯氏集团。

值得好奇的是,利丰为什么可以成为从传统贸易商成功转型成为人人艳羡的百年老字号跨国企业?

这源于它曾经一直引以为豪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30/70”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

首先,利丰的供应链由三大协同性很高的网络构成:采购、物流以及在岸经销。

其中在采购贸易方面,服装产品为核心板块,占到70%的比重;其他的30%就是非服装产品及个人护理用品。

这一贸易的“黄金比重”使得利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板块,乃至做到第一。

另外,利丰既没有自己的工厂,也没有参股、控股的工厂,一般它采取与没有股权关系的代工厂进行合作的方式——合伙人模式。

合伙人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平衡好 “提升价值”、“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三种关系。为了平衡好该关系,利丰利用“30/70”模式,设定利丰与各个“合伙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边界的同时,使得利丰与代工厂变成利益共同体。

首先,它从资源能力控制方面入手,自身要占到代工厂30%至70%的产能。高于30%才能掌握主导权,成为代工厂的单一大客户,最终相对扩大合伙业务交易关系的边界,达到“提价值、降成本”效果;而低于70%是为了让代工厂留出部分产能的空间,缩小治理关系的边界,去攻占市场新的份额,保持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在这种模式之下,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可以从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到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帮助客户以最优化的方式平衡供货,供给和产品品质这三个环节。

利丰的落伍 

叱咤风云的百兽之王都会有力不从心的一天,此时的利丰也陷入了无法与现实接轨,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全员数字化”趋势的冲击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革命的高旗飘扬,供应链管理被重新定位,呈现出线上线下完全融合的新趋势。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产品而言,从消费者、零售商、物流到上游的制造商,每个供应链环节都会在全面数字化下不断进化发展。

“充满流动性的供应链”成为了未来行业里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自此,零售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格局变化,再加上电商的强势入局,利丰作为中间商被边缘化,其经营情况不堪乐观,财报数据高亮红灯。

2017年,利丰实现的纯利为4700万美元,但因已终止经营业务依香港财务准则作出5.92亿美元的一次性非现金重估亏损,与纯利抵消后形成巨亏。

2018年上半年财报也是一片颓势,利丰上半年营业额减少约43亿元,期内溢利亏损达4.05亿元,同比下滑145%;核心经营溢利,同比下滑18%。

上半年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物流业务、在岸批发业务分别占集团营业额的78%、9%和13%。但上半年,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的营业额下降14.4%

利丰核心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上半年营业利润大跌29.1%至7,400万美元,毛利率下跌影响核心营业利润率重挫40个基点至1.6%

从利润上看,上半年利丰总毛利为6.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6.42亿美元同比减少0.28亿美元,同比降幅达4.4%。

另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利丰总负债为31.73亿美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3%。而2017年同期,利丰资产负债率仅51.69%。

整体而言,2018财年上半财年呈现收入不断下滑,溢利由盈转亏的发展困境

利丰的转型

利丰集团的第四代“一把手”冯裕钧曾在硅谷接受数字化的熏陶,他深知公司以往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追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只有利用数字化更好地结合产能与成本优势,提升效率生产环节,以性价比高的速度取胜,才能迅速适应且占领新的市场。

一直以来,利丰以“善于对商业环境变化作策略性改变”为战略宗旨经营有方,这一次也做出为了破局的改变决定——“三年归零”计划(2017年—2019年)。

利丰开始不断推进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建设,以创造以“速度、创新、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而为达到目标的第一步则是:优化与裁剪其业务版图,剥离非核心业务,使得公司拥有相对高的灵活性;在降低运营开支的同时,推动固有业务增长,重点关注贸易及物流核心业务

继2016年利丰以3.5亿美元出售亚洲消费品及健康保健用品的分销业务后,2017年12月16日,利丰宣布以11亿美元价格向弘毅资本、冯氏控股1937有限公司和冯氏投资有限公司组成的买方财团,出售包括毛衣、家具和美容产品在内的三大产品业务。

另外,利丰旗下有四家香港上市公司:利亚零售、利和经销、利邦控股以及最核心的业务资产——利丰。其中,利和经销已经私有化退市,利亚零售也不再交易;2017年11月,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集团——山东“如意集团” 以22亿港元,收购业绩不佳的“利邦控股”。自此被接管的利邦亏损大幅缩窄,实现营收增长。

综上,之后出售利标品牌北美核心业务大概于利丰而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转型期措施。此举旨在调整产品和品牌组合、提高营运效率以及通过减少债务来稳固资产负债表。

利标品牌曾被称为“港股独角兽”,如今的财报可灭了它的“兽威”。

根据今年上半年财报,上半财年利标品牌营业额下跌4.1%至6.99亿美元;利标品牌毛利润惨跌18.1%至1.87亿美元,毛利率26.8%按年暴跌460个基点。同时,除却已终止业务,利标品牌中期亏损1.90亿美元,上年同期亏损1,000万美元,期内营业亏损1.59亿美元。

由于集团不能再无视它的亏损状态,今年6月宣布对利标品牌展开重组,全资子公司GBG USA Inc. 以13.8亿美元向美国品牌管理公司Differential Brands Group Inc.出售所有北美童装和配饰业务、大部分美国西岸以及加拿大时装业务。11月1日盘前,利标品牌宣布四个月前出售核心北美童装业务的交易已经正式交割,并已经收取12亿美元现金,而最终交易购买价仍需交易完成后调整作实。

此番出售大概并没有让利标品牌扭转趋势,11月它再度以2,000万美元约合1.56亿港元出售在中国童装业务。

另外,在关注核心业务方面,利丰在为旗下物流业务寻求上市,预期上市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进行。

如今,物流已经是供应链中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重要一环。受益于电子物流行业增势迅猛、公司不断对核心客户的服务和新市场的扩展,今年上半年,利丰物流业务的营业额上升10.9%至5.43;核心经营溢利升15.1%至3800万元,而该业务占集团营业额的9%。

另一步,也就是重中之重的一步则是围绕数字化进行战略布局,通过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线上电商与线下零售实行联动,力求打造一个综合性开放创新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2018年2月2日,京东与冯氏零售集团宣布共建人工智能无界零售中心,并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零售两大方向开展战略合作,用AI技术打通线上线下零售融合,共建人工智能无界零售中心。2018年5月,利丰宣布与美国创新自动化缝纫技术公司 Softwear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它将使用 Softwear 划时代的 名为哦SEWBOT 机器人技术,加速实现供应链上生产过程的数码化和自动化。

目前,利丰已为三年内全面整合供应链的数字化进程预留1.5亿美元用作开支,2018年是“三年计划”的第二个年头,尽管客户对利丰实施的改革转型方案反应基本乐观,但具体关于转型核心——数字化供应链的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一点是,由于去库存趋势还需要时间,运营效率相比去年开始走弱,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依然无法摆脱消极的财报阴影。

结语:

时至今日,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出口贸易商号,利丰还是要老老实实的跨过“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一难关。

它曾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创意、最具有竞争力公司之一,只因利丰一直以“变才是最好的进攻型商业姿态”为核心,不断调整战略,砥砺前行。

但在这一次,它的前进方向很明确,步履却有些颤颤巍巍,也许是被以往的落后结果而有所拖累,也许是因数字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有所动摇。

目前的利丰像是站在无路可退的悬崖边上,需要闭眼一跃的魄力和勇气,去探索数字化的蔚蓝深海是否给予它一条逃生之路,一切还需要等等三年之约的到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