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信心

我相信只要那些决定了中国过去的发展动力依然可以发挥作用,那么中国依然处于一个上升周期,这是主要矛盾,泡沫、转型、甚至政治体制只是上升周期中的干扰因素,只是次要矛盾,我觉得这是投资人必须拥有的大局观。

作者:敬畏市场先生

来源:雪球

来沃顿学习了一个月,从未对中国长期前景如此充满希望。

目前对于中国的担心就是,泡沫(房地产,银行坏账,高杠杆)和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但是从更高的视角看,只要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动力还能持续,这些问题能够在发展中解决。而与美国、欧洲相比较,支持中国发展的竞争力依旧非常明显。

先讲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 电商:

在美国基本只有亚马逊可用,即使用了Premier的账号(学生账号前半年免费,后半年49美元/年,普通人99美元/年),也要35美元才免费配送,而且一般要2个工作日东西才能送到。

就我的案例说,6个包裹,有一个还损坏了,要退货等Fedex的人来取(说好昨天的,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我)。体验非常糟糕,极度怀念在上海的日子(垄断的生意对股东真好,对于消费简直灾难)。据说亚马逊现在大规模自建物流就是学的中国。

  • 社交:

在美国,微信的朋友圈相当于Facebook,微信的聊天需要用Messager,微信的群聊需要用Group me,微信的转钱需要Vemo,加个人都不能扫码,需要硬生生去搜索别人的用户名。

结果导致中国学人依然微信为主,万不得已才用哪些外国人的玩意儿。(当然,也验证了网络效应还是比产品本身更牛逼)。有一个玩笑,看Facebook未来的战略,就是看现在的微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银行(这里很多东西只接受手写支票,转账需要1-2工作日)、家电(家电功能和设计基本落后中国3-5年,更不要说智能了)。

所以,在不少领域中国已经不仅仅是跟随者(或者传统意义上的copycat,抄袭者),已经领先最牛逼的全球同行。必须承认,在很多领域,中国还落后,尤其是需要历史积累的地方,比如高端科技和工艺制造,但从中国已经领先的部分领域看,也没有什么不能逾越的门槛。美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需要的时间和积累。

归根到底,这种追赶和进步还是来源于中国人的文化和众多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人绝对是全球最勤奋的民族之一


中国人绝对是全球最勤奋的民族之一。就从零售业的时间看,欧洲的零售一般5点多关门,双休日还要休息一天或两天;美国的零售一般7-8点关门,双休日无休;中国的零售业一般8-9点关门,双休日无休。国外人很难理解人生只有工作,没有休假和娱乐,但是,在中国亲眼所见许多企业家每天高强度工作,全年无休,很多员工也挺适应加班。

华为的文化就公开说了是“奋斗者为本”。我觉得工作和成绩、物质创造,虽然不能说1:1的关系,但是绝对是正相关。正是这种勤奋的精神是中国不断进步的基础。Howard Marks也在最近的memo中说了,又要轻松生活,又要高物质水平,这不是“现实”。

Ray Dalio在他的《宏观经济运行原理》也提到,一个民族的大周期上升就是因为上一代过了苦日子,所以几代人特别勤俭和发奋。也许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代,因为我们过上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而开始懈怠,追求生活品质,停止了上升周期,但是这应该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一代。

中国人不仅勤奋而且非常重视教育


中国人不仅勤奋而且非常重视教育。虽然中国的普通劳动力优势开始逐渐减退,但是过去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培养了全球数量最多的知识工人群体。

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减退,但是工程师红利作用更加显现,尤其在中高端制造业。我觉得中国会有越来越多华为、海康威视、格力、美的这样的企业出现,并且走向全球。不仅仅是工程师,高级的管理人才也会越来越多,沃顿的留学生中有33%是中国人,很多同学想要回国。

关于印度人为什么比中国人在美国混的好的原因,除了语言和文化等传统解释外,我觉得本国机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印度学生一旦回国,薪水就减半(即使是麦肯锡这样全球统一工资的企业,唯独在印度除外),所以印度的学生拼了命要留在美国,但是中国学生的选择多多了,很多人一开始就表示要回国。所以,某种程度上语言和文化的壁垒,也导致了中国会更容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来。

中国人有竞争精神


还有就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竞争,我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企业家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在美国经常见到一个行业一家独大或几个巨头和谐的情况,即使在TMT领域,电商就只有亚马逊(中国有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动车就Tesla(中国不仅有BYD,还有乐视、蔚来、车和家等)。竞争对于资本来说绝对是一个噩梦(也要感谢中国的资本泡沫),但是对于进步和创新来说绝对是必要的催化剂。企业家对金钱的动力或企业家精神最终还是能够寻找到体制的缺口。

中国人有创新精神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我觉得这个是伪命题。首先,必须承认美国的差异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确比中国强,也更鼓励发声,但是即使中国创新思维的人才比例比美国少,中国13亿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马云的诞生(其实,中国以金钱为导向的利益观更容易对那些与旧有价值观冲突的东西进行包容);再次,创新真的不是只是靠异想天开,一个好的创新背后包含了无数的试错和尝试。那些觉得海滩上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就可以的绝对是动画片看多了。

回到中国经济的问题,必须承认这次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做了十几年的建筑工人、制造业流水线工人很难短期去从事中高端制造或服务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很大部分人失利,高企的房价的确压制了消费,部分行业国进民退。

但是,我相信只要那些决定了中国过去的发展动力依然可以发挥作用,那么中国依然处于一个上升周期,这是主要矛盾,泡沫、转型、甚至政治体制只是上升周期中的干扰因素,只是次要矛盾,我觉得这是投资人必须拥有的大局观。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