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重回行业第一,只为了“活下去”?

在我看来,万科的“活下去”,不是在演戏,而是真正地感受到行业的危机。虽然,万科这一次又重回行业宝座,但是日子真的不好过。

万科,作为原来的江湖老大哥,从来不缺大新闻。

12月4日晚间,万科发布了最新的销售数据。单单11月份,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面积为35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为583.2亿元。如果看今年前11个月,其对应的数据分别为3599万平方米及5439.5亿元。 

image.png

数据公布出来之后,万科又重夺行业的冠军宝座。万科离开这个位置很久了,如今又回来了,可喜可贺!

然而,万科的日子就真的好过么?

一、不敢拿地,还怎么玩?

虽然万科普大喜奔重新坐上老大的位置,但是背后的辛酸也怕只有自己才知道。

9月底,万科在秋季工作总结会上,喊出“活下去”的目标。同行们当时看完,也只有瑟瑟发抖的份。后来,大家都戏谑万科的阴谋和阳谋,认为它在演戏。但是,几个月下来,万科是真的是在演戏吗?

据数据宝统计,11月份万科仅仅拿下两块地,金额为24.49亿元,环比10月份的97.48亿元暴降75%,同比去年暴降超85%。这已经是连续3个月拿地不足100亿元,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低。

作为一个龙头房企,都不怎么敢拿地,往后的营收怎么保证,以后还吃什么?

似乎在万科的带头下,其它龙头房企也不怎么感冒。据数据显示,11月份碧桂园只拿了一块地,耗资仅仅441万元,而今年单月拿地最多的金额超过410亿元,最低也有11亿元多。另一家龙头房企保利拿地金额也出现大幅下降趋势,11月拿地金额只有10亿元多,创今年新低,其年内单月拿地金额最多超过248亿元。

整体来看,房企11月只有拿68块地,金额为626亿元,创出年内新低,同比下降超过64%,环比下降接近40%。

image.png

一边是地产商不敢拿地,另一边政府却卯足劲供地。据统计显示,11月一线城市供应土地合计高达90宗,二线城市供应量也有所上涨,11月供应土地高达1400宗。

这样一来,土地出现供大于求,多个城市的供地计划也就完不成。尤其以一线城市更为严重,完成率仅为20-40%,二线城市的南京相对会好一些,达到73%。但跟1年前的开发商屡拍“地王”的画风完全不一样!

image.png

政府没有完成供地计划,也意味着不少的地皮流拍了。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止12月初,一二线城市住宅土地流标高达282宗,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比去年上涨143%。同时,三四线城市土地流拍944宗,去年同期是766宗,直接上涨23%。

看来,地产商的冬天真的来了。

二、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地产商们不拿地,以后吃什么,难道只管当下,不管未来了吗?事实上,开发商真的有点力不从心,就像万科喊的那样,先活下去,才能谈未来。

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楼市还风风火火,还一度出现了万人抢房的盛况,甚至还出现过因买房排队而晕倒的案例。

但是,没有永远不涨的A股,也没有永远上涨的房价。就在年中的一个时间点,楼市似乎一夜入冬,龙头房企开始行动,降价一波接一波,维权也就跟着出现了。

让笔者好奇的是,开发商为何突然在这个时间点上集体对于未来的楼市不看好了呢?我想,这里面,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在此之前,其实有一个关于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落地了,在外行看来跟房地产关系不大,但在开放商看来,简直就是一个釜底抽薪的暴击。

4月27日,由央行主导的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一篇上万字的“资管新规”横空出世,金融机构们都吓尿了,但最受伤的却是房地产。

为何这样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搞清楚房地产与资管之间的纽带关系。

2015年,中国资管行业规模从50多万亿元,截止目前便猛增到110亿万亿以上。短短的3年多时间,资管规模就翻了一倍有余。那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又都去哪了?

在中国,有三大资金池,分别为股市、债市以及楼市。目前,楼市的承载量为700万亿,债市为50-60万亿,股市也就40多万亿。

先说股市。从2015年以来,A股的成交量不见什么大的变化,沪市每日成交量维持在2000亿,深市也就2600亿,两市相加,平均也就基本稳定在5000亿左右,今年的几个月估计还没达到这个平均线呢。而在2015年6月股灾之前,沪深两市的成交量高居2万亿以上。

所以,3年以来,股市是没有什么大资金进去的,倒是可能流出了不少。你看去年蓝筹股的大涨,也仅仅是存量资金在抱团取暖而已。A股没有赚钱效应,也可以推测资管里面的钱就压根就没有流入到股市。

债市方面,这几年扩容很有限,这里不过多探讨。而剩下的就只有楼市这个资金蓄水池。具体流入了多少资金,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的是资管行业多增长的50万亿,大部分是进入了楼市。

资管行业大规模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去,资产价格就连续上涨,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不幸的是,现在潮水退去,资管的资金被卡脖子,流不进去了!

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就是为资管最大的流入方——房地产上了紧箍咒。政策规定,资管常用的保险、基金、银行等通道基本被取消,而且只能嵌套一层。此外,公募的杠杆是140%,私募最高为200%,把高杠杆统统都给扣死了。

image.png(“资管新规”部分截图)

现在,地产商主要的融资拿钱渠道被封住,资管的钱流不进来,也不敢流进去了!原来,开发商动不动就加几倍、几十倍的杠杆,以后就不存在。资管有序,就不可能出现像之前加N倍杠杆赚取暴利的传奇了。

所以,“资管新规”的横空出世对于持续3年高烧不退的楼市就是一剂猛药。政策出台没多久,地产商们终于清醒了。

之后,资管通道不好拿钱,大型房企们就去发债,以新还旧。结果,大量的房企在国内发债被监管部门给终止了。

国内借钱不容易,开放商还可以去海外募集资金。不过去海外募资哪有那么容易,成功者只有几家龙头公司,如万科、恒大、碧桂园、龙湖。并且海外融资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一边借不到大额资金,一边又要承受还钱压力。这个压力有多大,我们来看看开放商的到期的债务就知道了。

据天风证券研报分析,2019-2021年,地产债券需要兑付的额度分别为4295亿元、4793亿元、7229亿元。这三年,债券集中到期,需要集中兑付,而一般的年份就在2000亿元以下。

另外,据民生证券的数据,房地产的企业境外的存量债券为875亿美元,也就是5958亿元,也将进入偿债高峰,未来两年的债券到期压力较大。

看到这,你也应该知道,为何地产商们即使亏本也要出货的原因了吧!原来,房地产高杠杆的模式玩不下去了。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三、结语

对了,不要忘记,楼市还有一个重磅大利空。

9月27日,在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上,正式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2.25%,这是2015年推出货币紧缩政策后的第8次加息,也是今年3月及6月之后的第3次动作了。

按照目前美联储官员的表态,12月还将有1次加息,明年或许还有2-3次加息。

如此密集的大规模加息,对于楼市是完完全全的利空。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的冬天还很长。我相信,这一轮寒冬对于很多中小地产商来说,就是一劫。

在我看来,万科的“活下去”,不是在演戏,而是真正地感受到行业的危机。虽然,万科这一次又重回行业宝座,但是日子真的不好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