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会犯股市菜鸟的错误吗?

在本人的专栏中,我曾经写过一系列关于投资者行为习惯的文章,列举了普通投资者最容易犯的一些投资行为错误

作者:伍治坚

来源:伍治坚证据主义

在本人的专栏中,我曾经写过一系列关于投资者行为习惯的文章,列举了普通投资者最容易犯的一些投资行为错误。比如,投资者受可得性偏差的影响,以过高的价格买入那些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的公司的股票;近因效应使投资者总是受到最近的历史(比如三到五年)的影响,发生“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等(文末有相关扩展阅读)。

可能大家会认为这都是普通散户才会犯的“菜鸟”级错误,而那些投资机构中的职业选手(基金经理)则不会犯这种错误。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样的看法有没有证据支持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问题。

基金经理也会犯非理性错误

我引用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于一篇2018年的最新研究论文(Du, et al, 2018)。该论文的作者研究了美国4,400多个公募基金长达34年(1980—2014)的交易数据,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研究结论。

1)基金经理在决定自己是否会重复购买某支股票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之前在这支股票上有没有赚钱。

如果之前在这支股票上赚钱了,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该基金经理,就更有可能回过头去再购买这同一支股票;而如果之前在某支股票上亏钱了,那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该基金经理更有可能会避免再购买同一支股票。该研究显示,对于已经买过的股票,基金经理回过头再去购买赚过钱的股票的概率,比没有赚过钱的股票高出17%。

我们知道,很多基金经理并不一定在一家基金公司任职,中途可能会跳槽。该研究发现,基金经理们对于重复购买股票的决定,不受其跳槽的决定影响。举例来说,假设基金经理张三在A基金公司买卖某支股票赚了钱,那么当张三跳槽去B基金公司后,还是更有可能去购买那支让他尝到甜头的股票。就是说,基金经理对于某支股票的特殊感情会一直跟着这位经理。

这个发现出乎人意外的地方在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判断是否要购买/卖出一支股票时,应该只考虑该股票当时的基本面以及价格是否低于/高于内在价值,不应该受到此前在这支股票上的经历的影响。因为过去的经历可能有很多偶然因素,和当下的投资决策完全没有关系。基金经理作为相对来说最理性的投资者人群,理应明白这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数据显示,即使是基金经理也无法避免这些“菜鸟”最容易犯的投资错误。

2)如果基金经理在卖出某支赚钱的股票后,该股票继续上涨,那么基金经理就不太会再回过头去购买该股票。但是如果基金经理在卖出某支赚钱的股票后,该股票价格下跌,那么基金经理就更可能回过头再去购买该股票。

从人的心理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基金经理的行为。当基金经理决定卖出某支股票,获利平仓后,如果该股票价格继续上涨,那么他很可能会感到后悔,觉得自己卖早了。他可能会在心理上觉得这支股票和自己“八字不合”,因此以后不再去碰这支股票。但是如果在经理卖出一支股票后,该股票价格下跌,那么他的自我感觉会非常好,认为自己对该股票了如指掌,因此更容易在以后再买入该股票。

3)基金经理是否倾向于重复购买以前交易过的股票,概率分布是不对称的。就是说,如果之前在某支股票上赚了钱,更高的盈利不会导致基金经理更可能去复购该股票。但是如果基金经理之前在某支股票上吃了亏,那么亏的钱越多,他就越不会去复购该股票。

这个研究发现符合典型的行为学偏见:损失厌恶。“损失厌恶”的意思是,我们在亏100块钱时感到的痛苦要远远超过赚100块时感到的快乐。因此,在面临可能的损失时,我们会极端不理性地选择过度保守。

研究发现,之前让基金经理们吃过甜头的股票的投资回报,平均来讲比让他们吃过亏的股票的投资回报,差了5%左右。这个5%就是基金经理们因不理性决策而付出的代价。

总结

投资理财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可谓刚需。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过度自信。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市场中有很多傻瓜在那里瞎买瞎卖,但是那个傻瓜肯定是别人,而不是我自己。

当我在和很多投资者分享这些常见的行为错误时,也常常会观察到诸如此类的反应:你说的这些错误太小儿科了;也许中国股市中有很多“韭菜”会犯,但那绝对不是我;我如此聪明,不需要被提醒这些幼稚的错误……

然而,这个积累了大量数据的研究显示,即使是那些职业选手,机构中的基金经理,也容易犯这些看似幼稚的投资错误,并且因此拖累自己的投资回报。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理所当然认为的往往和现实中的事实有很大差距,因而我们当引以为戒,努力提高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科学投资。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