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配角演义| 股神唯一指名道姓嘲笑过的华人基金经理

巴菲特曾经两次在他的致股东信里嘲笑过一位华人基金经理,其中有一次甚至是直接指名道姓。

作者:永远好奇的唐朝 

来源:唐书房

巴菲特学过卡耐基的课程,他知道和人相处时赞美的力量,所以我们经常能看见他夸赞各类人等,贬低别人的时候很少。

但是,巴菲特曾经两次在他的致股东信里嘲笑过一位华人基金经理,其中有一次甚至是直接指名道姓 

1962上半年,巴菲特的合伙基金亏损7.5%(不是全年,全年最终是盈利13.9%)。

那个时期,巴菲特是每半年给合伙人写一封信汇报情况的。在上半年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为了提醒合伙人们不要以短期表现来看待投资,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上半年那些所谓的成长型基金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几乎无一例外,这些基金的下跌幅度都超过了道琼斯指数跌幅。

虽然过去几年,三只最大的“成长型”基金(现在看来,名称上加引号是非常合适的)富达资本基金、普南成长基金、惠灵顿权益基金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但今年上半年他们的平均业绩仅为-32.3%。

只是由于在1959-1961年的突出表现,它们至今的总体业绩才好于平均水平。当然,或许它们未来还会超越平均水平。

讽刺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基金早期优异的业绩导致大量的新投资者加入,因此只有早期少数的投资者享受了前几年的美妙时光,而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承受了今年的沉重打击。

这一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观点:要恰当地衡量投资业绩,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包括一个牛市和一个熊市)。大家现在或许比6个月前更能理解这一点。 

拿共同基金与巴菲特合伙基金进行比较,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投资方式或者投资组合与它们相似,而是因这些共同基金反映了掌管着大约200亿美元的专业高薪投资管理人士的平均水准。

这段话里所嘲笑的「富达资本」来头巨大,他的管理人是当时被称为华尔街金融魔术师的Gerald.Tsai 杰拉德.蔡——蔡至勇。这个蔡至勇有多牛,我们待会儿再说,先看巴菲特另一次直接黑蔡至勇的话。

1968年,是巴菲特自1957年代客理财以来,收益率最高的一年。当年收益率高达58.8%,而且是在当年道琼斯指数涨幅仅7.7%的情况下做到的。

这个成绩,是巴菲特从1957年至2017年长达60年投资生涯里,仅有的两次收益率超过50%的年份之一,仅次于1976年的59.3%,而1976年道琼斯指数涨幅是10.9%。

因此,巴菲特可能也是有点飘,罕见地用尖酸刻薄的文字鄙视了当时如日中天、管理着约5亿美元资金的蔡至勇

巴菲特在1968年致股东信里写到:

一些所谓的成长型基金,似乎应该改名“不成长基金”。在投资风格激进的基金中,杰拉德.蔡的曼哈顿基金最负盛名,但他1968年收益率为负的6.9%。

那么,这个蔡至勇究竟是什么人,到底有多牛,为何会引发未来股神的冷嘲热讽呢?咱们往下看。 

蔡至勇的爹早年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后进福特汽车公司当推销员。因为业绩出色,逐步提升,最后被派回上海做福特在华总代理。1929年3月10日,蔡至勇出生于上海,比巴菲特大一岁多。 

蔡至勇在上海生活到1947年,然后到美国读书。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蔡家于1949年举家迁往美国——提一句,那时没有什么移民法,能买得起船票,天下任你行。

泰坦尼克的男主杰克就是靠赌博赢来的船票踏上了不归路;巴菲特多次表扬的B夫人一家,也是从俄罗走西伯利亚—东北—天津—日本—西雅图,完成移民美国的伟大壮举的 

蔡至勇在波士顿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加入一家纺织厂工作。工作期间,蔡至勇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股市投资,他说:

我喜欢股市。在股市,我感觉作为外国人没有竞争劣势,但在其他地方可能有。

如果你以40美元购买通用汽车的股票,而它涨到50美 元,不管你是中国人、韩国人还是佛教徒都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蔡至勇只在纺织厂工作了约一年,就想方设法进入了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在那儿工作一年后,于1952年跳槽富达基金公司任证券研究员。 

当时的富达基金,投资风格主要侧重于分散购买高分红股票,获取相对稳定的回报。蔡至勇认为投资这种股票永远也富不了,基金定位于这种风格,是和银行存款抢低风险承受力的客户,价值不大。 

他认为基金应该定位于选择那些有巨大增长潜力的股票,并集中投资。这种观点得到富达基金老板的儿子内德.约翰逊的高度认同,加上做研究员期间,蔡至勇也确实挖掘出来一些明星股。

于是,1958年,29岁的蔡至勇如愿以偿发行了基金——富达资本基金,成为基金经理。

蔡至勇将掌管的资金集中在几只当时被普遍认为过于投机和冒险、不适合基金投资的股票(比如宝丽来、施乐、利顿工业)等,然后采用大笔买卖、快进快出、波段炒作的趋势投资法操作。 

开始,他只是寻找市场热点,跟踪股票趋势。后来慢慢出名了,只要有消息说他买了什么行业或什么股票,市场上就会出现追随者,蔡至勇逐步成了趋势的创造者之一。

据说蔡至勇擅长图表分析,能够敏锐地发现和跟踪趋势的变化,并及早介入。为此,后来被称为“伟大的趋势投资大师”的威廉.欧奈尔,曾带着自己的书去求教过蔡至勇——威廉.欧奈尔,《笑傲股市》的作者。目前市场主流的图表分析技法,基本都来自他。 

当时蔡至勇是著名基金经理,欧奈尔是刚出道的新人,这个求教之说应该基本属实。后来欧奈尔和蔡至勇一直是兴趣相投的朋友,欧奈尔自己创业做投资顾问公司,签下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蔡至勇。

在蔡至勇的管理下,富达资本每年的换手率都超过100%。1959,1960,1961年,富达资本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50%(同期道琼斯指数涨幅为20%,-6.2%,22.4%。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分别为25.9%,22.8%,45.9%)。

正如巴菲特所嘲讽的,1962年上半年富达资本不但没有延续年收益50%的辉煌,反而亏损了6.9%。

但是蔡至勇在亏损之后继续重注买入,并成功搭上股市强劲反弹的东风,到年底继续延续了年收益超过50%的神话,狠狠回报了巴菲特一耳光——当然,那时的蔡至勇眼里根本没有巴菲特这种不入流的小瘪三,耳光都懒得给

1963年到1965年,蔡至勇神话延续,成为华尔街的传奇,被称为来自东方的华尔街金融魔术师(有木有想起那句洗脑的广告词: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只要是杰拉德.蔡染指的股票,立刻就能获得追捧——有点类似前些年我大A的王亚伟

这样,蔡至勇开始具备某种自我实现的能力,股票上涨和蔡至勇买入之间互为动力。他看中的股票一般都能迅速飞涨,他抛弃的股票一般都会迅速下跌。他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就能让一家公司在几小时内发生数以亿计的市值变动。

良好的业绩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富达资本基金总值几年内迅速上升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证券投资基金——巴菲特1961年底管理的资金总额为720万美元,1965年底资金总额为3700万美元。 

蔡至勇的基金当时有多吸引人,他的晚辈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里这样描述:

连我的母亲,一个只有少量积蓄的寡妇,也被这阵基金狂热所影响,在一个晚上做兼职基金推销员的学校教师的劝说下购买了富达资本基金。

让她感兴趣的是,这只基金是一个中国人管理的,她相信东方人的头脑非常聪明。

这位中国人就是蔡至勇( Gerald Tsai),他和管理富达趋势基金的内德·约翰逊并称为那个时代基金经理中的绝代双骄。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969年入职富达基金公司,而蔡至勇在1963年就已经是富达基金公司仅次于创始人老约翰逊的第二大股东兼公司二把手。 

1965年,老约翰逊计划退休,蔡至勇卷入富达基金接班人的斗争中。最终老约翰逊的儿子内德.约翰逊接班。蔡至勇将富达基金股权以220万美元价格卖出后走人。

内德.约翰逊就是上面刚说过的富达趋势基金经理,也是后来由彼得.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的首任基金经理(最初叫富达国际基金,1965年3月31日更名为麦哲伦基金)。

——彼得.林奇1977年从内德手上接过麦哲伦管理权,创下13年年化29%的传奇业绩后,于1990年退休。 

退出富达基金公司的蔡至勇,开始筹划建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募集资金成立自己的基金——曼哈顿基金。

由于来自东方的金融魔术师辉煌的历史记录,曼哈顿基金迅速募集到2.47亿美元的资金——当时巴菲特管理的资金总量3700万美元,正处于购买优质公司的思想萌芽期,忙着买进因遭遇色拉油丑闻而暴跌的美国运通公司股票。 

1966年2月15日,曼哈顿基金运行。蔡至勇在第五大道租下豪华办公室,并精心装备了交易室和信息中心,配备最先进的报价机,挂上他持仓股票的点线图和其他各种技术指标。

公司有三名雇员全职维护数百种股票的价格、比率、震荡幅度及相关指数等信息。从价格上涨和下跌的震荡分析,到各种政府债券的图表,以及道琼斯指数的25、60和150日的移动平均线图等等……

按公司分析师的说法:“我们什么都有。哪怕你一年可能只需要用到一次某张图表,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一定能在这里找到。” 

就在蔡至勇志得意满的时候,巴菲特生平第一次发现自己找不到可以买的股票了

他史无前例地将新收到的680万美元闲置,并建立了700万美元的空头头寸来作为已有投资组合的保护。

沽空的股票主要是美国铝业公司、蒙哥马利-沃特公司、卡特彼勒拖拉机公司以及旅行者保险公司(还记得吗,后来拯救GEICO的伯恩所在的公司)——不过,根据后来巴菲特的反思,这些空单可能也没吃到啥肉

这一次命运没有眷顾魔术师,哪怕魔术师已经将自己武装成钢铁侠。就在蔡至勇信心爆棚的时候,他已经带领崇拜者踏上了一条通向深渊的路…… 

虽然1966~1967年业绩令人失望,但凭借以往良好的回报记录,资金还是潮水般的涌入。1968年,曼哈顿基金管理规模超过5亿美元。

然而,股市自1932年大萧条41.22低点,持续至1968994.65点的长牛,悄悄地接近尾声。蔡至勇的魔力消失的一干二净,1966和1967年具体盈亏多少,老唐没查到数据,1968年亏损6.9%

这时候,蔡至勇神奇的另一面出现了,他在1968年把基金管理公司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CAN金融公司,并得到CAN公司一个高级职位,继续负责管理曼哈顿基金。 

然后,大约一年时间,这只基金亏损超过90%,蔡至勇神话在华尔街破灭。其后的四年,基金年年缩水,蔡至勇声名扫地,彻底臭大街了。1973年蔡至勇离开CAN基金公司。

别以为亏损90%以上这种事情,只发生在美帝或港仔市场。就在前几天,老唐还看见有人转发最近一年收益率从-90.82%到-94.46%的四只A股私募基金净值,吓死个银!

就在蔡至勇收获2700万美金的巨额财富后不久,1969年5月,巴菲特宣布解散他的基金。这期间,同样有很多人意图出资购买这个记录良好的基金公司,巴菲特拒绝了

巴菲特将伯克希尔、蓝筹印花以及多元零售三家公司股票留下,其他股票全部抛出。并将上述三家公司股票标出合理价格,所有合伙人可以任选全现金、全股票或者都来一点。大家选剩下的,就是巴菲特的

巴菲特说:“要是有好的投资机会,我愿意1970年甚至1971年继续管理合伙公司。不是我不想接着做,而是我不想以惨淡业绩谢幕。可惜,我看不到任何希望,看不到任何机会,我没有办法把最后一年的业绩做好。我不想拿你们的钱碰运气。

对于合伙人的投资,巴菲特给出自己真诚的建议:首先建议所有合伙人将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免税债券。巴菲特认为,就目前的股市估值水平,通过投资几乎无风险的免税债券,就可以获得差不多的回报。

他承诺,愿意为任何一位需要购买债券的合伙人,免费设计合适的债券组合。但如果合伙人希望继续投资股票,他推荐同在格雷厄姆班上学习的同学比尔.鲁安。

比尔.鲁安同期也有代客理财,年化业绩和巴菲特差不多,只是波动比巴菲特大。巴菲特很清楚推荐资金管理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说:

将来比尔业绩好,我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比尔业绩不好,我一定会被骂。只是我不想看着部分不懂投资的人,被那些能说会道的推销员引诱,所以我必须做点什么。

这大概可以看到巴菲特和蔡至勇的人品差异吧。两个人年龄接近,都在代客理财的过程中,赚到近3000万美金的财富。差异在于一个通过给客户赚钱来获取财富,一个靠出售客户的信任获取了财富。

也正因为此,两个人后来的发展完全反过来了,巴菲特远远超越蔡至勇,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书房有位朋友的留言“善良也会产生复利”

当然,蔡至勇有资本在手+头脑聪明,后来混的也不差。1973年创办了蔡氏股票经纪公司,做大后卖掉。

然后又涉足保险业,最终将控制的保险公司以1亿美元的对价卖给美国罐头公司,并出任罐头公司副总裁。 

随着罐头公司总裁退休,蔡至勇升任总裁,并将公司改名为Primerica。该公司是道琼斯工业指数成分股,蔡至勇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道琼斯成分股CEO的华人。

后来公司与商业信用公司合并,成为今天花旗集团的一部分。

本世纪,蔡至勇再一次成为媒体焦点,却是因为一个八卦新闻:2006年,77岁的的蔡至勇和小布什总统弟弟的前妻莎朗订婚,2008年也不知是男方还是女方要求取消婚约(蔡至勇一生共结过四次婚,都离了)。

取消婚约时,蔡至勇要求莎朗归还之前赠予的一枚价值约20万美元的钻戒,莎朗不同意归还。于是蔡至勇一纸诉状将莎朗告上法庭,官司闹的沸沸扬扬,最终拖到2008年蔡至勇去世(享年79岁),不了了之。

对了,巴菲特介绍给合伙人的比尔.鲁安,1970年接手资金后,连续五年跑输大盘,其中1973和1974年还分别亏损了24%和15.7%,到1974年末净值只有0.845元了(即五年总计亏损15.5%),连累巴菲特陪着挨了不少骂

好在后八年争气,最终1970~1984年间年化收益率18.2%,远超同期sp500指数年化10%的回报率,总算没给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丢脸。

不过呢,可以想象,这些投资人中,或许也有第四或第五年忍无可忍,大骂一通巴傻叉鲁骗子甩手离去的——替人管钱这种事儿,不好干啊,绝对是拿头发换钱的生意

听老唐扯完故事,咱们思考一个问题吧!

现在我们知道蔡至勇连续五年超过50%的高回报,但未来几年却亏损超90%;而鲁安连续五年低回报,未来9年却赚了8倍多。

老唐的问题是:假如你准备投基金,也面对这样两位基金经理的历史成绩,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你能做出正确选择吗?如果能,你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