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黑科技】如何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

马云定义的“DT时代”,核心在于两个,其中一个关键是大数据,重点在于“大”

作者:数沙

来源:数沙

马云定义的“DT时代”,核心在于两个,其中一个关键是大数据,重点在于“大”,大的涵义是海量数据、是全体数据而非样本数据,另一个关键在于科技,要具备处理海量数据的算法和芯片。

要具备大数据,需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公司成立时间较早,在线化记录数据的时间足够长,至少要5年以上;第二、平台属于高频交易,这样积累的数据量才足够大;第三、数据的可延展性较强,使用场景不能受限,例如滴滴的数据只限于打车场景,延展性不足。因此,国内真正拥有大数据的公司很少,阿里巴巴和腾讯才可能称得上大数据的真正玩家。 

两大玩家对数据的不同态度,使得阿里在大数据领域稍稍领先一筹。对互联网公司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往往按照事业部制或业务线分别管理,推崇“赛马的”创新机制,“自下而上”驱动,各个事业部或业务线下属上百个团队,各个团队往往自主定义数据,导致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呈现一种数据割裂的状态。 

在刚刚结束的互联网乌镇大会上,对于市场诟病腾讯在数据和算法投入不够的状态,一向深居简出的马化腾亲自出马向市场解释,他说:“关于数据,我们在组织变革前讨论很多,最后我们决定我们技术中台可以打通,但数据中台要特别谨慎。所以这方面,我觉得腾讯不能套用很多其它公司的做法,把数据直接去任意打通。因为在我们的平台里面,大量全部都是人和人之间的通信、社交行为数据,如果说数据可以任意打通,给公司业务部门或者给外部的客户用,那是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我们要更加谨慎,这是作为很多平台运营商来说,要始终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把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大家知道,国外有些案例因为数据打的太通了,反而带来一些危害,比如可以精选出文章给想影响的受众去看,我觉得会带来很多不可设想的问题,这是我们特别要关注的。虽然腾讯对数据隐私忧心忡忡,但至腾讯至少已经开始行动。 

而反观阿里,提前三年就意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专门搭建数据中台团队,进入每个业务部门去做沟通,然后把他们的数据定义、计算、存储全部标准化,放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供各个业务部门使用,并追踪数据的使用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和迭代平台数据,试图让各个业务平台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消费者。阿里巴巴集团的总参谋长曾鸣在《智能商业》这本书里描述了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具体如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在阿里巴巴内部数据都是割裂的。我们可能近几百个团队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定义数据,甚至对于一个用户的性别判断,不同团队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所以当你试图用数据创造新价值的时候,会发现完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基础设施支持这个数据驱动的创新。为此,阿里巴巴专门成立一个团队——数据中台。这个团队从事的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就是进入每个业务部门去做沟通,然后把他们的数据定义、计算、存储全部标准化之后,放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这样一来,将来任何部门需要对数据进行调用,都会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而且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所有的变化都会被平台追踪,这样将来它们所取得的任何有附加值的服务、别的团队都能共享。然而,即使经过一个几百人团队三年的努力,我们也仅仅统一了集团一半多一点的数据业务 

因此,当大家都惊讶于阿里在2016年1月推出的新物种盒马鲜生第一家门店时,其实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点,我们忽略了创新的延续性,而只是看到了“突变”。如果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突变”其实也是创新的延续,我们会发现“时间点上的巧合”,即盒马鲜生正好是在阿里成立数据中台几个月之后设立。换句话说,盒马鲜生是阿里“大数据和算法赋能”的内生结晶。 

在商学院的时候,老师说零售的竞争,是竞争选址、仓储物流、价格、货架陈列、获客等要素。沃尔玛之所以能成为零售之王,在于它“天天低价”和“高周转”战略背后的供应链体系支撑,它不惜投入自己的卫星,通过电子交换数据卫星通讯实时联网,实现在财务、流通、生产等方面与供应商全面打通,使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数据通讯,实现分店货架平均补货次数高于同业一倍以上。 

阿里提出新零售战略,本质是新技术驱动,通过数据、算法驱动,目标是实现与沃尔玛通过卫星打造的效果一致,甚至设想着更胜一筹。阿里一直在强调,在新零售框架下,数据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算法成了未来最重要的流水线,这是最根本的生产力变化。还是举盒马鲜生的例子,看它如何在运用数据和算法赋能在零售的红海中争得一席之地。

首先,它的选址会根据淘宝、天猫的包裹数据,筛选出消费能力突出、家庭主妇数量众多的区域;

其次,它的货架陈列,会根据淘宝、天猫的产销品类选品、会根据产品之间的相关性陈列以增加销量,而数据化将让货架陈列效果最佳,例如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当在季节性飓风来临之前,不仅手电筒销量增加了,而且POP-Tarts蛋挞(美式含糖早餐零食)的销量也增加了,因此,当季节性风暴来临时,沃尔玛会把库存蛋挞放在靠近飓风用品的位置,以方便形色匆匆的顾客从而增加销量;

再次,它的仓储物流,会根据菜鸟物流多年积累的数据,达到最优化的配置,盒马鲜生所有的产品陈列都实现电子标签化,实时监控库存以达到高周转;

最后,它的获客是其最大特点,以线上流量为主,3公里内30分钟配送完成。

以上说的都是阿里新零售中战略的内生逻辑,但受限于盒马的重资产运营,扩张速度受限,因此,阿里也在积极探索外生逻辑,即通过并购或业务合作,实现快速扩张。在这个方面,阿里毫不遮掩的将其在新零售赛道的全部力量展现出来,不给竞争对手留任何余地。 

从数据角度分析,这也合乎阿里的设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渗透率为15%。这其中,3C产品渗透率最高,达到38%,服饰渗透率为28%,个人护品渗透率为21%,但包装食品的渗透率仅为4%、生鲜食品渗透率仅为2%。这个数据也符合我们的微观感受,想想我们在超市购买的东西,大多是生鲜、食品、饮料等,这部分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线下商业的数字化,生鲜和食品饮料作为5万亿的市场份额,相当于阿里2017GMV3.77万亿的1.3倍,换句话说,相当于再造一个阿里。这部分市场的渗透率还处于未开发阶段,这是阿里发力新零售战略的逻辑,也是阿里未来10年保持持续增长的逻辑,而外生是最好的路径。 

我要强调的是,阿里的外生逻辑走的也是走大数据、算法驱动的路径。外生主要通过并购和战略合作,阿里的CTO张建峰说,阿里做并购,两件事必须做,第一被并购公司的整个技术体系要迁移到阿里,第二它所有的数据要迁移到阿里。阿里的IT技术水平远远高过别的公司,迁过来后,它的商业价值会大大提升。以大润发为例,它的商品、支付、会员等数据,已经与天猫、支付宝、盒马等完全打通,同时提供了诸如悬挂链、仓储、三公里配送等的算法及相关能力,我们可以简单总结阿里还给零售企业进行了“数据与算法赋能”。来看阿里大数据中台成立之后,所做的外生整合历程。

201611月,阿里21.5亿元战略投资三江购物32%的股份,三江购物为浙江省大型连锁超市;

20172月,阿里与百联集团全面战略合作,百联集团旗下有世纪联华、联华超市、第一百货、八佰伴、东方商厦等上百家实体零售公司;

20175月,阿里让联华超市18%股份;

20179月,阿里5.48亿获得新华都10%股份,其为福建省商超龙头企业;

201711月,阿里投入约224亿港币获得高鑫零售36.16%股份。其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卖场运营商,以欧尚、大润发运营446家大卖场;

20188月,星巴克与阿里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全面打通会员体系,共同打造突破性的星巴克新零售智慧门店。

从上数据可以看出,阿里的并购主要接股权联姻之宜,推进线下零售业务数字化开展。据此,可以合理推断,阿里提出的新零售不是为了自己做零售,而是想通过“数据和算法”的赋能方式告诉零售商应该怎么做,倒逼更多的零售商接入阿里的线上渠道,最终目的还是做“线下商业的淘宝平台”。我要强调的是,当线上商业数字化之后,在“大数据和算法”的赋能之下,每天都会比前一天变得更智能,不顺应这个趋势的线下零售将会被市场淘汰。

在刚过去的双11中,天猫、淘宝、淘票票、高德地图、咸鱼、口碑等线上平台和盒马、饿了么等线下消费场景,以及银泰商场、居然之家、大润发等阿里巴巴的线下战略合作伙伴,全部投入到双十一战场。其中,淘鲜达作为新的运营产品出现,是在手机淘宝增添的线上百货超市入口,属于外生整合线下商业的线上流量入口。截至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158个城市,上线603家门店,对比盒马鲜生在16个城市的87家线下门店,模式更轻,扩张更快。

image.png

行文至此,我们一直谈的是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及算法”在新零售领域的应用。还缺了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运用科技处理海量数据。阿里巴巴CTO张建锋在最近的采访时说:智能化的前提是搜集足够多的数据,处理足够多的数据,这个必须用芯片来支撑。 

前一阵去寒武纪交流,了解到中国的AI技术,无论从技术路线、专利数量角度,还是从具体应用场景,目前都处于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例如寒武纪的芯片已经实现在华为手机上应用,但是独立的AI公司想持续做大,需要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也是为什么深鉴科技因找不到应用场景而卖给美国赛思灵公司的原因。而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阿里通过收购中天微的方式切入芯片市场,之所以被市场看好,是因为阿里的各个平台可以为芯片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与历史上阿里云的成功路径一致,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的数字化及网络化,规模化成功之后,再由内部推广向外部扩张,形成了今天阿里云领先的市场格局。

image.png

未来已来,我们不能清楚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但技术一定会带来非常原创性和颠覆性的东西,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无数的企业家会独领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借用阿里的一句话来结尾,“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