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合理地“救”民企?

或许在2018年的这个冬天,中国民营企业将告别发展的凛冬。

作者: CF40

来源:中国金融40人论坛

或许在2018年的这个冬天,中国民营企业将告别发展的凛冬。

最大的利好来自一场罕见的高规格会议。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包括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两会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一把手都出现在现场,这是中国六年来首次举行如此高规格的民企座谈会。

重视程度如此之高,可见当前民企发展遇到的问题之棘手。对民企来说,这次会议无异于一颗定心丸。

近半个月来,地方政府、金融系统、财政系统、司法系统,都相继开会并发布相关政策、细则,全力帮助民企渡过难关。1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要求,加大金融支持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决定开展专项行动,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部署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

各种纾困政策已经出台,但关键还在于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楚金融机构与企业在对接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促进双方的深入沟通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11月10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旗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系列交流会,主题为“金融供给多元化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此次会议由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主持。在这次会议上,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充分对话,也谈到了当前各自面临的困惑和难题。

image.png

▲ 第一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系列交流会现场

image.png

▲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

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

这轮民企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这轮民企爆发危机始于今年的债券市场违约。与2014-2015年的主要违约对象是国企、“一高两剩”行业不同,这轮违约主体多为民营上市公司,尤其是依靠股权质押、债券发行、非标滚动融资大幅扩张的企业。

从违约原因来看,宏观监管环境趋严,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表外融资的通道被大大收紧,而前期盲目扩张、加杠杆的一些企业在这时更容易遭遇流动性危机,风险也就相继暴露。

与以往不同,这次多数债券违约事件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而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持续下跌,两者叠加,带来的风险非常大,最突出的便是一些上市民企面临的股权质押爆仓风险。

尤其是10月份以来,美股下跌引发A股市场剧烈波动。在10月11日、10月18日,A股经历两轮下跌,上证综指跌破2500点。股票下跌直接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遭平仓,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45家A股上市公司的质押股份遭强平。

股权质押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实为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实施了四次定向降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0个基点,净投放2.3万亿元流动性,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提供了3000亿流动性支持。但问题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释放的流动性并未真正传导到实体经济。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表外融资较去年同期减少5万亿元;而贷款和直接融资的增量只有2万亿元,二者之间的差距折射出市场资金巨大的缺口。

在去杠杆、强监管带来的信用收缩大背景下,股市不断下跌,再加上民企前几年积累的各种盲目扩张问题,各种风险最终在10月集中爆发。

助力民企脱困的政策路径

中央高度关注民企危机,并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

9月,央行两度召开座谈会,了解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情况。10月19日,为稳定股市情绪,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分别接受采访,从不同方面提出解决民企当前面临问题的办法。随后,从央行到银保监、证监会,各种措施陆续出台。

从10月21日的金稳会,再到10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重点问题都指向了民营企业发展难题。

最高规格的会议在11月1日召开,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了三个“没有变”,“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这样的表态给市场尤其是民企,吃了一粒“定心丸”。

对于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易纲和郭树清分别在11月6日、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了具体思路。易纲提出了“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在增加信贷方面,郭树清提出了大型银行对民企贷款的“一二五”目标。

11月8日,银行股下跌,一个原因是市场担心上述政策目标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但事实上,市场忽略了“一二五”目标的语境。监管人士当天强调,“一二五”目标并不是硬性考核目标,不会要求每家银行必须达到;也强调此目标的设定经过认真论证和测算,具有可操作性。且不会对银行的不良贷款产生明显的影响。

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加大金融支持的民企的四大举措,并力争四季度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比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

从数次会议中可以看出,政策的目标和路径逐渐清晰,民企融资环境或迎来空前改善。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政策制定得再好,到了基层就往往碰上这样那样的难题。

在NFI于11月10日召开的第一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系列交流会上,参与座谈的金融机构和民企代表,基于已有经验,谈到了当前纾解民企融资困境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如何保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可持续问题。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其融资额度低,尽职调查难度大,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往往无法覆盖资金成本。以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为例,在税费豁免的情况下,对小微企业的一笔50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的全部成本(包括所有运营成本、风险成本、经济资本成本),与贷款收益相差无几。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央行支持、享受政策优惠利率的中小银行来说,贷款成本高、风险大。

第二,当前市场缺少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整个信用状况进行风险定价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由于小微企业风险高,对风险做出评价的成本也很高。从资金的提供方(银行)到资金需求方(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一个风险评估定级、定价的问题,而当前市场上,非常缺少这类第三方评估机构。

第三,目前,融资市场从风险等级低的债券投资到风险等级高的VC、PE投资之间存在巨大裂缝,市场缺乏与优先劣后各级企业相匹配的不同风险级别的融资工具。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融资工具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未有效建立。企业融资无门,只能求助于银行信贷。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处在不同评级的企业都能找到与之风险级别相对的融资工具。

第四,在具体实施时,要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如,合理区分企业融资难度,不能仅以国有/非国有企业,大中型/小微企业的标准来判断,还应进一步区分企业的资本金、净资产、资产负债率、杠杆率,对其融资需求可获得性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最终应以市场化方式化解民企困局

在这次NFI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纾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企的融资困境,政府、金融机构都有提升的空间,但最终的方向应该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资金供给和价格的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首先要提高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民营企业的普惠金融意识。二是要做好内部的考核激励机制,还可以从尽职免责方面优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尽职免责的“负面清单”。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扩大金融产品供给,丰富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通道和工具箱。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精准投放,更多关注长尾客户,这有利于缩短融资周期,降低融资成本。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专家指出,首先要加强不同政策间的协调。目前各部门出台支持政策虽多,但政策红利释放进程缓慢。政策实施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

第二,应设定政府和财政的边界,明确对民企的各种救助措施要走市场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求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因此在资金供给和价格问题上还是应该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市场。

第三,应当明确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究竟是一种短期或周期性问题还是长期性问题,这直接决定着政府的救助手段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还是长期的制度性改变。如果用短期手段作用于长期性问题,将会无果而终;如果将长期性手段用于周期性问题,周期过后可能出现新的风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