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猫双十一数据出发:消费降级?不存在的!

消费依靠什么?主要是存量的财富和增量的收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全民消费狂欢日,今年已经是“双11”购物节的第十个年头。

消费依靠什么?主要是存量的财富和增量的收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全民消费狂欢日,今年已经是“双11”购物节的第十个年头。于在经济承压下行情况下,市场对于今年双11销售额能否突破去年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但是由今年天猫双11的火爆程度,似乎无需担心“消费降级”的发生。

2018天猫双11战况概览

从几个时间节点和数字就能够看出今年双十一的火爆程度:

0分21秒,2018天猫双11总成交额超10亿元,2017年时用时3分01秒。

2分05秒,2018天猫双11总成交额超100亿元。相比之下,2017年天猫双11三分钟破百亿,2016年用时6分58秒,2015年用时12分钟,2013年耗时5小时49分钟。

12分14秒,2018天猫11总成交额达到362亿元,超过2013年全天成交额。

26分03秒,2018天猫双11总成交额达到500亿元,而2017年用时40分12,秒。

35分17秒,2018天猫双11总成交额达到571亿元,超过2014年全天成交额,而2017年用时1小时49秒。

1小时16分37秒,2018双11总成交额达到912亿元,超过2015年全天成交额。

1小时47分26秒,2018天猫双11成交额突破1000亿大关,比去年快了7个半小时。

6小时4分12秒,2018天猫双11成交额突破1111亿,去年用时10小时54分26秒。

8小时8分52秒,2018天猫双11成交额突破1207亿,超过2016年全天成交额,去年用时13小时9分49秒。

15时49分39秒,2018天猫双11成交额超1682亿元,超过2017年天猫双11全天交易额。

22时28分37秒,2018天猫双11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

24小时,2018天猫双11总成交额2135亿,再创纪录新高!

image.png

看到这里,谁还敢提一句“消费降级”?

消费降级?不存在的!

消费依靠什么?主要是存量的财富和增量的收入。今年以来,经济承压下行、棚改货币化逐渐退出、民企融资困难、P2P平台陆续爆雷等因素最终回归反馈到消费身上。多个可选消费行业低迷,“消费降级”这个概念,在一时之间覆盖到了各个社会群体的焦虑。

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

从今年天猫双11成交金额不断突破来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热情并没有被宏观大环境下的经济承压和低迷的市况吓退。2018年双十一大促火热进行中,不止天猫平台,苏宁、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同样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整体来看双十一狂欢影响仍在不停发酵。而今年的双十一却是不同以往,更多的展现了消费者需求变化和最新消费趋势。

2009年参与天猫双11的主体消费者是80后,占比超过6成。90后消费者占比逐年增长,在2015年后,90后消费者的占比超过80后,成为最主要的线上消费群体。当年轻一代消费者逐渐成为主力,线上消费群体的改变也带来了年轻的消费观念。

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主动性强,追求消费品的舒适感和时尚化。占中国总人口15%的年轻消费群体,创造的价值十分诱人。而在现今年轻人的消费趋势中,从以量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质为主,引领着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消费升级、健康绿色以及零售改革已经成为引领市场的三大趋势。此次双11购物狂欢持续近一个月,综合考验供应链、物流乃至选品、营销实力,品质与性价比将成为品牌能否胜出的关键。

此外,今年以来,各大平台加大渠道下沉力度,强化县域市场布局,抢占低线城市客流,低线城市有望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由线上走到线下

近几年来,随着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新潮流的兴起,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都开始加强线上线下联动,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也由线上走向线下。今年的双11也突破单纯“买买买”的购物场景,向餐饮、出行、娱乐等生活场景渗透,传统零售的边界逐渐模糊,跨平台、跨场景交互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双11不再拘泥于线上电商平台,而有本地生活服务商加入战团。100个新零售商圈、20万家智慧门店、62家银泰百货、41家居然之家、近100家盒马鲜生、470余家新零售商超、100万饿了么和口碑商家打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双11。

近两年的双11实现线上线下消费势能的同步爆发,带动线下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实现了从消费端到零售、制造、物流等全产业链的覆盖。某种意义上,这与腾讯日前提出的“消费+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不谋而合。

国君零售研报显示,从2018年情况来看,双十一大促效应的增强,一方面标明了在整体线上增速回落背景下,商家大促营销能力的成熟和加强;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在2017年以来,随着线上品质化、品牌化消费增加,线上线下价格逐渐趋同,非大促时期线上整体增速已经回落,而大促带来的价格实惠对消费者吸引力大幅加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