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望成为全球最大IPO市场,荣光明年能否延续?

李小加称,明年已经有超250家公司等待港股IPO。

image.png

李小加在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的一言,似乎给香港市场2018年定了性。

作者 | YIDan

来源 | IPO那点事

数据支持 | 勾股数据

今年的香港市场是大年,恒指1月结束单边上涨的走牛行情震荡下行至今,市场疲软低迷之时,内地企业却纷至沓来,赴港上市,在IPO方面反而刮起了一阵旋风。

赴港IPO潮或将持续

今年的香港市场到底有多热?可以从新出炉的港交所三季报中窥得一二。

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9个月,港交所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122.96亿港元,同比增长27%,EBITDA为93.53亿港元,同比增长32%,股东应占溢利为74.84亿港元,同比增长35%。

港交所今年首九个月的收入和溢利都刷新纪录,三季报中提及,新上市的衍生权证、牛熊证及首次公开招股数目均创新高,使联交所上市费上升。其中,联交所上市费收入增加8000万港元,主要源自上市公司数目上升使上市年费增加4100万港元,以及新上市公司数目及没收申请的数目均较2017年首三季多,使首次上市费增加3800万元。

别的咱不说,前三季的业绩都如此亮眼,港交所全年业绩也就更值得期待了。

事实上,在内地资本市场监管政策趋严,IPO过会率低位徘徊的大背景下,临近内地的港股自然成为了众多公司改道IPO的首选。根据Wind统计,去年全年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68家,而在今年1月恒指创新高后震荡下行后IPO却更为疯狂。截至11月7日,新上市企业已达179家,早已超过去年全年。所有公司首发募资总额也已经达到了2567.48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募资总额1290亿港元增长近一倍。

香港已成为内地新经济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半年来新经济股份在港上市的宗数已超越美国,融资总额更是选择赴美上市的同类股份的一倍以上,小米美团上市后,还有更多的新经济公司递交申请正在排队。

李小加6日在新加坡出席彭博创新经济论坛期间曾言:“企业源源不断地来,因为这些企业都有大的商业计划,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扩张。它们似乎没有像我们所害怕的那样,被市况吓退或影响。”李小加称,明年已经有超过250家公司等待IPO,其中包括许多科技领域的公司。

新经济股占重要席位

企业赴港IPO的定价机制与港交所IPO流程密切相关,事实上,不少科技公司取道香港,也正是看中香港市场上市门槛较低,上市流程快的特点。

而香港市场的逐渐繁荣,与今年港交所的锐意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4月30日,为拓宽香港上市制度而新制订的《上市规则》正式生效,新增内容中包括容许“尚未通过任何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发行人”和“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来港上市”,以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来港作第二上市”。

其中,同股不同权新政为小米和美团上市铺平了道路,接受未盈利生科股为创新药企融资提供了渠道,而便利第二上市渠道使越来越多诸如赣锋锂业、山东黄金等A+H赴港上市。

今年港股市场中IPO的“巨无霸”们基本都在下半年发力。前三季度首发融资额最高的五只新股分别为中国铁塔(首发融资588亿港元)、小米集团(426亿港元)、美团点评(331亿港元)、平安好医生(88亿港元)、江西银行(86亿港元)。其中,前三家募资总额占2018年至今港交所募资总规模的比例高达52.38%。首发融资额前十的新股共计融了超1800亿港元,是去年融资额度的1倍之多,且新经济股占据了重要角色。

从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来看,小米集团、美团点评、猎聘网、找钢网、同程艺龙、映客、多益网络、指尖跃动、宝宝树等众多内地优质互联网企业递交招股书,新规发布后可选消费及信息技术企业占比维持在四成左右的较高水平。

新规发布前,医疗保健行业仅3家递交材料,占当期递交材料企业的比例仅为2.80%,新规发布后,康希诺、维亚生物科技等18家生物科技类企业预备在港上市,生物科技类公司占比上升至10.98%,其中,已上市的两家未盈利生科股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首发募资规模跻身前十五名,信达生物更是扭转了已上市未盈利生科板块集体破发的局面,上市至今涨近三成。

错过阿里巴巴,可能是港交所近年来最遗憾的一件事。以至于直到现在,仍对阿里巴巴念念不忘。李小加日前表示,欢迎任何企业来港上市,并相信有更多“同股不同权”公司陆续来港。他强调,除了希望阿里巴巴回港上市外,也会吸纳更多与阿里巴巴类似的企业,期待更多创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也不知道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佬听到喊话会不会心动?

破发潮同时出现

新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固然令人欣喜,而市场对于今年以来急剧增加的破发潮担忧只增不减。

由于中国内地市场IPO采用核准制,而香港采用注册制。港股市场更为市场化的注册制使得港股市场具有更宽容、上市效率更高的优势,但其弊端是即便港股的首发市盈率普遍不及A股,而破发率仍大幅高于A股。

安信证券研报显示,港股2018年前三季度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达51%,而上市后1个月内破发率达81%。(定义港股上市首日最低价跌破发行价以及上市一个月以内的区间最低价跌破发行价为“破发”的概念,定义破发新股个数和当年发行数量的比值为“破发率”)

事实上,港股市场中出现大规模的企业上市潮,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今年以来外围市场波动加剧风险抬升,叠加中国经济承压,恒指从高点回落震荡进入下行区间,市场情绪不佳。但在这种条件下,新股的密集上市,大体量的募资对港股市场资金面形成压力,流动性风险紧张,破发率大增。

而现在的港股市场缺乏实质性的利好,港股通内地资金冷淡,外围经济环境不够稳定叠加中国经济承压下行,恒指仍然维持着震荡整理的态势。此外,一些新经济股的真实业绩,并没有追上估值上升的速度,甚至出现了明显背离,估值得不到业绩的有效支撑。

看到小米和美团的破发,市场对于后续同股不同权企业的反响远不如初时那般热烈;被提示高风险的未盈利生科板块中,除了新上市的信达生物以外基本上“全军覆没”;今年179间新上市公司中,仅30余间维持上涨未破发,这些现象都进一步加重了市场对于新股密集上市的担忧。

来自科创板的冲击

谈及港股的定位,李小加曾言,香港市场的本质是同时受中国和美国影响的市场,有可能双重受挫、也有可能加倍繁荣,但香港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开放。而开放的香港市场,可能即将受到冲击。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5日上午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习近平公布了多项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中引起证券市场广泛热议的,是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是对创新企业境内上市途径的完善,境内未上市创新企业或境外已上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相应上市标准,通过普通IPO、CDR或者科创板三种途径实现A股上市,科创板的设置使得优质创新企业上市途径更为丰富,上市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对于中国的双创、科技、新经济企业来说,在选择资本市场时又多了国内的一个方向。     

虽然市场中大多认为科创板对标美股纳斯达克和A股创业板,但港股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据了解,科创板将推行注册制试点。这或意味着新股的标的和发行新股的进度将更加以市场为导向,更为接近香港上市制度。不过,香港市场法制健全、制度成熟,且资金进出自由的优势仍然存在,IPO方面仍然具备核心竞争力。

不过,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加大对外开放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在不断推进。长期来看,若科创板落地且大力推行,一些新经济企业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未必把香港作为上市首选地,或许将对港股市场构成直接竞争。

结  语

蓦然回首,2018年已经走完了大半。不管是年内已经上市、准备递交申请、正在等待排队的公司也都迎来新的旅程。香港市场秉持着宽容并欢迎的姿态将其推向“全球最大的IPO市场”宝座,未来必将承接更多的海内外优秀公司上市,这点值得学习。

不过,香港如何能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中提高核心竞争力,伴随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更好的发挥其链接中国内地和海外市场中的作用,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值得思考。

image.png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