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内部最大的一场战役

在今年跌跌不休的市场中,在主动权益基金发行困难的对比下,完全复制指数的ETF基金的份额和规模,却一路高歌猛进。这是个奇特的现象,也是公募行业今年意外之喜。

作者:柯智华 

来源:维基揭秘

1

在今年跌跌不休的市场中,在主动权益基金发行困难的对比下,完全复制指数的ETF基金的份额和规模,却一路高歌猛进。

这是个奇特的现象,也是公募行业今年意外之喜。

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事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底,指数基金的规模达到了3523亿元,不但占据了指数基金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以上,而且相比年初增长了1200亿左右,增幅高达50%。

这种变化,隐藏了那些关键信息?

  1. 资金持续进入指数基金,都是来抄底的股市的吗?

  2. 既然是抄底,那投资者为什么不选择主动权益基金?

  3. 面对同样的持续下跌和亏损,投资者为什么会不断加仓指数基金,而给于主动权益基金的回应则是骂声一片?

  4. 这个结果的背后,是投资者的变化?还是渠道的变化?抑或是,基金公司营销侧重点的转移?

  5. 这个现象,是特定历史阶段(历史估值底部)的产物?还是说,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正式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

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天弘基金举办的指数基金论坛,没有记错的话,参会专家中的乐观者预估中国指数基金的发展速度在30%左右,仅仅从ETF的数据来看,显然是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了。

从规模来看,增速是50%,从份额来看,应该远远高于50%。

无论如何,公募基金今年的这种变化,是个值得记载的时刻,也是值得公募同行们认真对待的大事情。

(上图来自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事业部)

2

接下里,来看看目前ETF市场几大巨头的变化和现状。

当ETF基金在投资者中还不那么有名的时候,在业内大家会形成这种的品牌认知, 上证50--华夏基金,中证500--南方基金,创业板指--易方达基金。

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华安基金将创业板50的FLAG也立了起来。

下面,我将按照规模大小的顺序,理一理各个ETF龙头今年的规模和份额变化路径趋势。

目前规模最大ETF基金为上证50ETF(华夏基金旗下),也是中国的第一只ETF基金,最新的份额为186.44亿份,规模为473亿元,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三季度净增加20亿份,四季度以来又增加30亿份,资金进场速度加快。

多年的成长股风格代表,中证500ETF(南方基金旗下)规模排名第二,78.53亿份对应的规模是370亿元,同样是历史新高。

从下图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从2018年开始,中证500ETF净买入启动,前三个季度的净买入份额分别为,6.6亿份、9亿份和15亿份。而10月份以来的短短一个多月,又净增加了20亿份。

最终,在指数下跌的情况下,中证500ETF的规模仍然翻倍。

最大的300ETF则是来自华泰柏瑞旗下,最新的份额和规模分别为,109.53亿和359.82亿。

值得强调的是,10月份以来增速同样显著。

接下来是易方达的创业板ETF,最新份额和规模分别是,161.81亿份和208亿元。

跌了两年的创业板指,在今年持续的获得资金的抄底(不断被套,事实证明抄底...只是个神话),一季度份额和规模都接近翻倍,二季度份额继续大增50%以上,三季度份额增速依旧是50%...

对于2013年到2015年最牛的指数,各路资金前赴后继。

讲到创业板,就不能不提今年的奇迹,华安创业板50ETF

从年初的2.88亿份(2亿元),一路增长到最新的211亿份(102亿元),份额增长了70多倍,这是一个值得基金公司渠道营销学习和研究的经典案例。

最后一个180ETF也是来自华安基金,最新数据,57.79亿份对应171亿规模,从份额来讲,从2015年4季度开始,一直维持在55亿份到60亿份之间,没有太大变化。

换言之,投资者需要的是风格特点显著的指数基金

所以,同质化的产品,除非拥有后天的强大渠道资源,否则真的难以超过已经奠定了龙头地位的指数基金。

总体来看,表格中列的8只ETF基金,同时也是仅有的8只规模超过百亿的ETF基金,他们的总规模超过了2100亿,在178只ETF基金中占比70%。

3

似乎,指数基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也是公募基金的发展,在一次次尝试中,现在要攻克的又一个大市场。

竞争者包括:依靠货币得天下的天弘基金,在基金电商上最早玩出爆发的东方财富(旗下东财基金),以及拥有诸多渠道资源却没有用力的平安基金(好爸爸中国平安)。

以及,那些已经在指数基金的发展上抢得了优势的传统公募巨头们。

而新的竞争者同样不可小觑,如平安基金,刚刚从平安大华更名为平安基金。这是不是说,中国平安要借助平安基金,正式卡舍发力指数基金了?

指数产品策略,一直都是中国平安在金融产品上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看了一下平安基金的指数规模数据,一年前,平安基金的指数基金规模不到一年,最新的规模为75亿。

那么,谁能成为中国的贝莱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