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兴:我接触企业20多年,很多长不大的“武大郎企业”都卡在这些地方

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行业二十多年,我最大的感触是,管理作为“西学中的西学”,一般的老板,真进不了门。

来源:正和岛

口述:肖知兴,知名管理学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博士、西方管理学泰斗明茨伯格的门生,领教工坊创始人。

采访:叶正新

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行业二十多年,我最大的感触是,管理作为“西学中的西学”,一般的老板,真进不了门。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创业的几拨老板,很多都是当时社会的边缘人群,失业、落魄、没地方去的,才会去创业。他们的家庭环境、学习底子是很薄弱的。

不仅这个人群对管理认知不够,甚至一些受过好的教育的精英,也不知道管理到底是什么。

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一般人是摸不到的管理的大门的。

但是,那个年代,朝天放三枪,就能掉下一只鸟。你只要胆子大一点,运气好一点,很多人都创业成功了。

不幸的是,被这种成功包围,他可能就失去看清自己的机会,觉得自己很牛很伟大,结果埋下非常可怕的“失败种子”,而不自知。

1、中国老板的3大“怪相”

怪相1:不断重播的“内心剧场”

很多草根出身的创业者,小时候非常穷,又缺乏爱,被人冷落,而且没有彼岸宗教和终极关怀。

所以他做事情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来证明自己。

其实,证明自己是一件貌似高大上,实则很低端的事,背后不过是恐惧感在支配。

很多做企业的人,经常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

好不容易把企业做到5个亿,参加一次同学聚会,发现睡在上铺的兄弟已经做到10个亿,然后急了,哼哧哼哧到10个亿,参加一个老乡会,发现有个你平时最瞧不起的老乡已经做到20个亿……

你到温州、晋江、汕头之类的地方去,最偏远的农村,都是7层楼、8层楼、9层楼,每家每户都盖得很高,但是没人住,为什么?

攀比,是没有尽头的,你永远处于一种煎熬的状态。

杨绛说,人生这种名利圈,就像“蛇窟游戏”,里面有成千上万条蛇,但只有一只蛇能探出头。

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游戏几乎没有赢的可能。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这种现象,有点像时光错乱。我们很多人怕高考,成年之后一做噩梦就在那儿答题。

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一做噩梦,就会回到那个极草根、极艰难的时代。

这会约束他的行为选项,几十年下来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做。

心理学管它叫“内心剧场”,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反复上演两三台戏。

有人一辈子演的是《我要证明给你看》;有人一辈子演的是《我不想被人管》……

内心剧场往往源自童年的经历,每个人上演的戏都不一样。这是观察人的蛮重要的一个维度。

怪相2:不是管理的“管理”

管理学,本质上是“西学”,背后是系统方法、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

中国人恰巧在这三个方面比较薄弱,这就给我们真正接受原汁原味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经常会用一些不是管理的手段替代管理,还以为那是真正的管理。

打个比方,哥们义气,弄几个亲信在身边,靠私人关系这种不是管理的东西。

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比成本。你用这种“哥们义气”的管理方法,刚开始成本低,但很快会上升到你不能承受的程度。

而职业化的管理,刚开始成本看起来挺高,但它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所以,企业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不到200人),植入真正的职业化管理的种子。

中国管理好的企业都是这样。

万科只有三四千万年利润的时候,深圳有块地,转手一买可以挣两千万,但王石最后放弃了,他觉得,“如果挣这个钱,大家就不会去干活了”。

阿里只有四五十人的时候,几个明星销售占了40%的销售额,因为违反价值观,马云还是把他们“砍掉”了,把关明生(前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请过来做价值观管理。

怪相3:迷恋权力的“灾民心态”

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普遍有一种“灾民心态”,对权力往往有一种非理性的、无节制的攫取的欲望。

为什么有这种心理?源自历史上我们受过的天灾人祸,它已经变成集体无意识,融入我们的血液,这是最可怕的。

打个比方,你带家里的老人出来旅游,去酒店住,吃自助餐,最怕什么?怕你们老人取餐的时候,取了一座山(的食物)回来.

你告诉老人说,不用拿这么多,吃多少拿多少。他一定给你“搬一座山”回来,然后浪费,被外国人耻笑。

因为这种“灾民心态”,一些老板内心最崇拜的就是权力,为什么?

因为天灾人祸的时候,只有靠近权力,才能分到口粮,就这么简单。

大家如果都走上迷恋权力的路,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尴尬、非常被动了。


2、企业家自我修炼的3条路径

我这几年费了很大工夫去琢磨,怎么让老板认清自己,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后来就找到这三个词:正念、良知、天命。

1. 正念——自我察觉

正念(自我觉察)是情商的基础,是领导力与组织能力的基础,也是一辈子的功夫。

《老子》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你觉察它,就可以管理它、控制它。

有的人,为什么年纪大了,慢慢能控制自己的暴躁脾气?

本质上是他觉察力好,通过长时间的修“正念”,一出现该生气的事,大脑转一圈,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生气。

比如任正非,他知道自己脾气暴躁,不善于说讨好人的话,所以他没做董事长,而是安排一个会讨好人的董事长,这不就好了嘛?他就是自我觉察的典型。

相反,自我觉察不好,就很麻烦。

我经常举例子,老板人群里头,最难对付的是“自恋狂”,因为“自恋狂”会进入自我吹嘘的状态,屏蔽外部的所有信息。

时间久了,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所以最后轰然倒下。

2. 良知——“目中有人”

良知,解决的是人际关系问题。

它的本质在于你对他人的关注,你只有关注他人、欣赏他人、成就他人,才能真正让大家喜欢和你在一起,才能让团队非常有战斗力。

有一次,任正非在北京吃饭,餐厅服务水平很低,任正非不仅不生气,还反复对陪同人员讲:

“不要对服务员那么凶,她也不容易,那么小的年龄,那么低的工资,跑到北京来打工。”走的时候,任正非还特意给了她小费。

好统帅没有不爱兵的,真正的大老板,永远“目中有人”。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

这取决于你内心是否有温暖的人格,能够自己发出能量。

我认识这样一位老板,公司遇上了重大危机,他死活不愿意认错,总觉得是团队害了他,说不出一句欣赏他人的话。

他一直纠结:“我做制造业这么成功,现在做一点‘高大上’的东西为什么就不成功呢?”他不会去想自己的问题。

表象是要面子,本质上他是内心贫乏,没有那种温暖的自发能量,没有那种不管面临什么艰难困苦都能继续发光发热的东西。

理论上,良知的形成应该是家庭占一半,博雅教育占一半。

打个比方,很多企业家家境比较好,不是干部家庭,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往往能够避免第一个瓶颈(原生家庭)。

第二个瓶颈(博雅教育),很多企业家就通过自己博览群书,慢慢就养成比较好的三观了。

小时候家境不好,又有阅读障碍,不爱看书,实在不行的话,爱听课、爱交朋友也行。如果各个方面都不太下工夫,那就麻烦了。

能够跨过“良知”这个瓶颈的企业家,都是有智慧的人。这种人确实占比较小,十个人里面有一两个人走出来,就不错了。

草根出身,如果童年有很温暖的记忆,也有利于他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小时候就痛恨世界,那么他跨越这个坎的概率就比较小。

3. 天命——信仰驱动

天命是你的信仰,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有了天命,你很自然能够保持对人、对事、对组织的长久热情。你不会跟别人比,也不会被那些攀比的情绪所困扰。

举个例子,德鲁克90多岁还下决心,每五年要把莎士比亚全集重读一遍;

他只用两个手指头打字,当当当,当当当……一生能打出34本书,人家对自我要求严格到什么地步?

天命能让人产生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各行各业的竞争对手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很清楚别人的竞争力到底源自哪儿。

企业家的天命,就是做好自己的企业。

我经常打比方,企业和企业家,谁是“老子”,谁是“儿子”?如果你觉得自己是“老子”,企业是“儿子”,这个企业就麻烦了。

我接触企业二十多年,很多长不大的“武大郎企业”卡在什么地方?卡在用人上。

老板一米六,它雇的人都是一米五几,没一个人超过一把手。这个企业怎么可能做大?

所以,应该反过来,企业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只不过是兄弟姐妹当中年纪最大、责任最重的那个人。

当你对事业有了敬畏心,你在自我察觉和管理团队的时候,就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正念是起点,良知是过程,天命是终点。

首先是自我认知,你才谈得上接纳自己,然后才谈得上欣赏他人,然后才谈得上发挥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这是一环扣一环的。

3、唯有对事业的热爱

才能实现内心的自由

企业家最本质的特征是:

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内心永远燃烧着一团火,驱动他们冒险、创新、折腾、皮实、坚忍不拔。

而这团火,有三种不同的燃料:

1. 生存驱动:物质层面,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

2. 恐惧驱动:社会层面,为了出人头地,证明自己;

3. 热爱驱动:精神层面,每个企业家都不一样,有的是工匠精神,有的是家国情怀,有的是宗教信仰。

三种“燃料”对应企业家的三种境界。

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前两个阶段一定要跨过去,脱离这种恐惧感。

跨不过去,你的格局就小,内心就不充盈,没有那种源源不断的能量。

中国商界为什么大浪淘沙,一拨一拨换得那么厉害?

关键就是,这些人没有跨过第二个阶段,他不可能一直坚持做下去,也不可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命来做。

所以,这些人稍微有点钱,就去移民,就去搞投资,就找风口了。

于是你发现,慢慢地,企业家人群就换了一拨又一拨人。这也是中国企业家“各领风骚三五年”背后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没有彼岸宗教,缺乏热爱驱动,这是很多企业家最薄弱的层面。

但是,永远有一少部分精英,他们在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也更容易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曹德旺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人生借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步骤,最后达到般若,完成人生的轮回”。

任正非总结:“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

不管是什么背景,具有一定超越性信念的企业家,一般都会把做好企业视作天命。

在这种天命感的支持下,他们才能更进一步,保持那种永不懈怠、永不歇止的创业激情。

最后,给大家分享《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句话:

“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发号施令召集人们采集木材,而是要引导大家向往浩瀚无边的大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