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固收】银行资产配置的新变化

上半年银行资产增速继续全面放缓,这种放缓主要来自证券投资和同业业务收缩,而信贷则有所扩张;信贷扩张主要来自住户部门以及票据冲量,宽信用传导并不顺畅;房贷仍是重要增长来源,但随着调控加强增速明显下行。

作者:天风固收孙彬彬团队

本篇报告基于18年中报数据,重点从资产端分析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上半年银行资产端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

资产增速:继续全面放缓

银行资产增速继续全面放缓。2016年以来银行整体资产增速持续下降,16H2-18H1资产增速分别为13.96%、10.18%、6.79%、6.04%。39家A+H股上市银行中,26家上市银行的资产同比增速为16H2以来最低值,浦发、盛京、天津、青岛、九台、张家港六家银行总资产出现了环比负增长(相对于17H2)。

银行增速分化进一步降低。近年来中小银行快速扩张,而大行一直以来相对稳健。随着严监管的深入推进,各银行之间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注意到随着宽信用政策下信贷投放力度加大,近期银行资产增速整体有所回升。

生息资产:同业收缩、信贷扩张

按照目前银行中报的披露科目,生息资产可分为四大类:贷款、证券投资、存放央行、同业资产。

一般情况下,证券投资主要是债券投资[1],同业资产主要涉及拆放同业、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等同业业务。大行的证券投资科目中基本均为债券投资,部分中小银行此科目中同业理财、基金等资管产品占比较高。

部分银行生息资产科目单列融资租赁款、长期应收款,为统一口径我们均归入同业资产。各银行披露口径略有出入,很难横向对比,主要观察纵向结构变化。

上市银行生息资产结构整体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大行以贷款为主,中小银行证券投资、同业业务占比较高,特别是城商、农商行同业投资占比显著高于大行和股份行。

银行普遍回归贷款业务本源,压缩同业业务和证券投资。39家上市银行贷款占比较17H2上升2.22%,证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占比分别下降0.81%、0.67%;较17年年中的同比变动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分银行来看,大行调整幅度较小,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调整幅度相对更大。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贷款和证券投资两个科目,对银行的资产配置作进一步分析。


[1]证券投资大体上等于公允价值计量且其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之和,包括债券、ABS以及资管产品投资。

信贷投放:风险偏好低、宽信用难

贷款的增长主要来自个人贷款和票据融资。随着金融监管的深入推进,银行回归信贷本源。上半年信贷增长主要来自个人贷款和票据融资,近期的信贷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特征。具体来看,股份行更多地依赖票据实现信贷扩张,大行和城商、农商行信贷增长则以传统的公司贷款、个人贷款为主

房贷仍是重要增长来源,但增速明显下行。上市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的零售贷款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18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个人住房贷款环比增长7.42%,在各类贷款中仍然是重要的信贷增长来源。但随着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较前期增速明显下行。

银行信贷扩张高度依赖低风险的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和个贷,反映出当前银行的低风险偏好以及实体的高企的信用风险,这也是目前宽信用难以生效的重要原因。

证券投资:去通道化、货基“失宠”

证券投资主要由两大类构成:直接投资债券和资管产品投资[1]。前面提到,上市银行证券投资占比出现下滑,那么下滑来自债券投资还是资管产品投资?

我们统计了25A股上市银行[2]债券投资资管产品投资情况,18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增持债券,收缩资管产品投资。其中,国有行和股份行是上半年债券增配主力,城商、农商行整体基本持平。上市银行资管产品投资规模整体收缩,同业投资较多的中小银行进一步去通道,资管产品投资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国有大行资管产品投资规模反而有所上升。

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资管产品投资收缩,除了一直以来的去通道监管外,《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新出台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对银行投资也构成了重要限制:银行自营投资资管产品,要么穿透占用授信、要么不穿透纳入匿名客户或者投资规模很小(不超过一级资本净额0.15%)时以该资管产品为交易对手方。因此,银行对资管产品的投资规模最终取决于一级资本净额。从18年中报数据来看,尽管无法得知资管产品中到底有多少应纳入匿名客户,但部分中小银行一级资本净额和资管产品投资规模严重倒挂,可以合理推测大额风险暴露达标压力并不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合理解释中小行资管产品投资下滑而大行的投资规模在上升。

大行增持利率债,中小银行增持信用债。商业银行对国债、地方债、政策性金融债、信用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持。利率债方面:国有行和股份行对国债和政金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持;城商行、农商行对国债有所减持,主要增持政金债;信用债方面:大行略有增持,而中小银行是主要的增配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国有行和农商行增配同业存单,而股份行大量减持。

因此,商业银行的债券配置在报表中体现为大行、股份行政府债券占比上升,而重点增持信用债的中小银行公司债券占比显著提升。

去通道下银行增持公募基金。从产品类型来看,上市银行对资管计划、信托计划、同业理财投资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而公募基金投资则有所增加。分银行来看,大行和中小行表现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对资产支持证券也有较大的增持。去通道趋势下,银行对公募基金的增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募基金并不是本轮严监管的重点针对对象,因此面临的合规问题也相对较少;例如通道业务一般不采用公募基金的形式,资管新规在统一监管的过程中也主要参照公募基金的现行标准。

银行增持短期理财和中长期纯债基金,传统货基“失宠”。从公募基金半年报来看,短期理财基金上半年增加3300亿,增量规模几乎均为机构投资者。与之相对的是,传统货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份额整体出现萎缩,主要原因在于公募基金流动性新规后短期理财拥有制度优势和较大的收益优势,而货币基金收益率上半年则出现较大的下滑。年后的债券牛市也对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率有显著提升。


[1]具体反映为“在第三方机构发起设立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包括基金、同业理财、资管计划、信托计划、资产支持证券等。

[2]不包括2018年上市的成都银行、长沙银行、郑州银行。

表外理财:继续压降、或将企稳

多年高速扩张之后,商业银行17年开始压降理财规模。16年理财年报披露银行理财余额同比增速高达23.63%,至17年年中同比增速降至8%,去年年底理财增速仅为1.69%18年上半年共有20家上市银行表外理财出现同比负增长,25家环比下降,银行理财仍然保持较高的压降力度。

银行理财呈现出趋稳迹象。理财规模出现负增长的银行中,绝大多数下降幅度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大行作为银行理财最大的发起方,18年年中理财规模尽管环比有所下降,但较17年年中仍然有较高的正增长,而且17年年末大行的理财规模仍然同比上升。这表明大行的理财整体受到监管冲击较小,未来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中小银行表外理财18年上半年继续大幅压缩,但压降速度基本趋于稳定。如果观察同比增速,城商行和农行理财规模实际上小幅增长,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是股份行。鉴于股份行的理财规模并未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未来银行理财规模大幅下降的空间或有限。

理财新规影响几何?

4月27日,一行两会、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提出了资管业务后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此前期限错配、资金池运作模式不再可行,破刚兑、净值化是大势所趋。

7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正式稿已于9月28日公布(“理财新规”)。理财新规在资管新规的框架之内,主要包括:明确公募理财可以投资非标、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股票、理财投资非标增加集中度考核但投资比例并未明显收紧、参照公募基金要求银行理财持有的现金或一年期以内的利率债不低于资产净值5%、理财销售门槛从5万元降至1万元;未来银行理财业务主要通过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子公司监管规定应当会对接公募基金。

与此同时,央行于7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央行细则”),允许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整改计划、发老产品对接新资产、满足条件的现金管理类和部分定开产品在过渡期内可继续使用摊余成本法、采取多种措施审慎稳妥处置非标。

整体来看,理财新规和央行细则在边际上有所放松,但净值化、破刚兑的基本原则未变。

类货币是当前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方向。由于银行理财一直以来的刚兑特性,投资者多属于风险厌恶型,为稳妥地实现转型,新产品继续保持稳健的收益表现才能最大程度地让投资者接受。由于过渡期内允许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类货币产品(现金管理类产品,此处主要指净值化而不是前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由于可以兼顾净值化和稳健收益,因此也是银行积极布局的理财产品。类货币产品由于需要考虑到收益稳定和流动性(理财新规也有流动性要求),短久期和利率债和优质信用债将是重要的配置品种。

审慎稳妥处置非标,老产品短期整改压力缓解。当前银行理财绝大多数为非净值型产品,同时期限集中在1年以内,短期内快速满足净值化、期限匹配的监管要求难度较大。资管新规允许过渡期内银行发行新产品投资未到期资产,理财新规进一步明确老产品可以投资新资产;而央行细则也强调采用多种措施审慎稳妥处置非标,同时银行可自主确定整改计划。监管政策边际放松,银行短期整改压力下降,这将有助于稳住存量规模。

银行理财未来将向公募基金靠拢。统一监管在资管新规中已经有所体现,例如区分公募私募、统一杠杆等。《答记者问》明确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适用于银行尚未通过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的情形。《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拟作为配套制度,其适用的监管规定与其他同类金融机构总体保持一致。同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也将不再要求首次面签、允许发行分级产品等,监管规定预计将比照公募基金,最终实现统一监管。理财新规继续保留现场测评、投资起点等限制,主要针对未设定子公司的情形,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过渡性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银行理财的监管政策基本原则未变,但在具体实施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和放松,存量化解压力减轻;同时银行也在积极布局净值化产品,银行理财规模预计将明确企稳。类货币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利好短久期利率债和优质信用债;未来子公司理财产品预计将向公募基金靠拢,对于公募基金将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总结

上半年商业银行资产增速继续放缓,这种放缓主要来自证券投资和同业业务收缩,而信贷则有所扩张;

信贷的扩张主要来自住房部门以及票据冲量,企业贷款增长乏力,宽信用传导并不顺畅;房贷仍是重要增长来源,但随着调控加强增速明显下行。

证券投资方面,直接债券投资比例上升,资管产品投资下降,去通道、大额风险暴露监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对对国债、地方债、政策性金融债、信用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持。大行增持利率债,中小银行增持信用债;

各类资管产品中商业银行主要增持公募基金和资产支持证券,其他产品投资规模显著下滑;公募基金中短期理财和中长期纯债基金是主要投向,而传统货币基金则有所减持;

表外理财进一步压降,但大行理财规模回升、中小银行下降幅度趋于稳定银行理财规模后、叠加近期监管边际放松,后续很可能逐步企稳。类货币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利好短久期利率债和优质信用债;未来子公司理财产品预计将向公募基金靠拢,对于公募基金将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风险提示

经济走势超预期、监管政策不确定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固收团队

报告发布时间:2018/10/10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