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又破发?港股打新到底收益几何?

虽然每次打新的具体条件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研究下历年来香港IPO新股的打新收益数据,看看能不能翻出一些有趣且使用的规律,尽量避免损失,提高获得正收益的概率。

image.png

虽然每次打新的具体条件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研究下历年来香港IPO新股的打新收益数据,看看能不能翻出一些有趣且使用的规律,尽量避免损失,提高获得正收益的概率。

作者 | 特斯

来源 | IPO那点事

数据支持 | 勾股数据

今年1月-8月,港交所上市公司达141家,很多投资人眼睁睁看着各种有想象空间的新经济类型公司排队去香港上市了,心里也是挺痒的,然后也想到港股去秀一下我大A股的特色操作——打新股。不得不说港股打新我之前还真没具体研究过,但是身边有各种港股大V都劝大家港股打新要慎重些,今年也经常听到“xxx公司又破发了”,所以还是想看看到底这个港股打新的收益到底是啥情况。

image.png

温馨提示:如果不想看文章的分析过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结论

虽然每次打新的具体条件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研究下历年来香港IPO新股的打新收益数据,看看能不能翻出一些有趣且使用的规律,尽量避免损失,提高获得正收益的概率。

先看一下今年的新股走势数据,我们统计了今年8月29日之前141个进行IPO的公司上市当天以及后面30个交易日价格相对于首发价格的涨跌幅。其中25%百分位数是指如果按所有公司的涨跌幅从低到高排序,排在第25%位置公司的收益即为25%百分位数,可以近似看做是衡量概率的指标。

image.png

根据统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有60%的公司上市当天涨跌幅(收盘价相对于首发价的涨跌幅)为正,且有50%以上的公司上市当天涨跌幅大于3.1%,25%的公司首日涨跌超过了19.6%。

这样一看好像第一天的数据还不错,但是考虑加上申购手续费的话,基本上上市首日盈亏就是5:5的概率,只不过对比10%分位数和90分位数,可以看到涨的幅度比跌的幅度要大很多,所以首日平均值还是能保持正的收益。不过之后3/7/14/30天之后的走势就比较差了,中位数基本为负,而且损失幅度也逐渐变大,持有的收益实际上并不好。不过这也没办法,毕竟市场整体行情都不算太好,关注度再高也挡不住指数下行的趋势。

再往前深入的研究一下之前的IPO打新情况,看看2008年-2018年8月29日港交所新股发行的走势情况。从覆盖的时间段来看,08-18年横跨熊牛震荡市,各年份行情走势都不同;从覆盖的行业数量来说,从金融地产到科技讯息都有,每个行业的样本量也比较充分。最终我们一共提取出1053个案例,同时考虑既然案例的时间长度足够宽,最终研究了上市当天以及上市3/7/14/30/60/90个交易日后的涨跌幅数据。

虽然一般做策略收益率分析最好是取相对于大盘的超额收益,但是可以把大盘的涨跌放入讨论的变量里面,而且很多投资人做投资时一般只看绝对收益,为了方便大家直观的理解,最终我们选用的是绝对收益数据。最终得出的整体统计情况见下表,其中标红的数据是首次获得正收益时的百分位数。

image.png

先分析首日涨跌的数据,总样本上市首日的涨跌幅(相对于发行价)的中位数为5.0%,而且看百分位数排序,有70%的公司在IPO当日实现了正的涨幅。仔细分析来看,有50%的公司首日收益在-10%-10%,而有35%以上公司首日涨幅超过10%,低于-10%收益的公司只占10%,可以看到港股市场上市当日取得正收益的概率还是挺不错的。

接下来分析上市3-90天之间的表现。可以看到随着交易时间的推移,收益中位数是逐渐下行的;同时样本取得正收益的比率从上市当天的70%逐渐下降到50%,也就是说到了第60个交易日时,股票最终价格相对于首发价格是涨是跌,在概率上就是对半开了(实际上我们也统计了上市第1天-第7天每一天的涨跌幅,收益大于0的百分位数也是从30%下降到40%,篇幅原因就不贴数据了)。另外一点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涨跌幅波动加大,持有到60天之后打新的收益就不是那么稳定了,需要更多的分析。

所以从整体的数据来看,在港股市场打新,亏损的风险还是挺高的。

分析完历史数据整体的涨跌之后,我们继续讨论不同情况下的打新收益,根据我们的回测结果,主要讨论4个因素:IPO首发市值大小、行业分类、IPO时大盘所处状态,最后一个因素是首发摊薄PE。当然我们知道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实在太多,用简单的几个变量很难有效解释股价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关键因素分析,再结合投资者自己对市场和公司的理解,增强打新获胜的概率。

公司IPO首发市值规模

为了维持每组的数量比较平均,我们按首发市值规模把数据分成5组,为别为3亿港元以下、3-10亿、10-50亿、50-150亿和150亿以上,分析不同组的打新收益情况,实际数据见下表。其中标红的是中位数数据,5-95%分分数主要是看收益波动幅度情况,第二张表是不同市值组合的收益首次转正时的百分位数。

image.png

整体来看,首发市值越小(10亿以下),收益的中位数越高。当首发市值超过10亿以上,上市首日收益的中位数基本上都为0了,后续的中位数走势更差。

从分位数的范围来看,首发市值在10-150亿的公司25%分位数的收益分别为-3.8%和-5.5%,而3亿以下、3-10亿和150亿的以上分别为5%、1.5%和-1.6%,同时这三个组75%分位数也大于50-150组数据,这说明市值超过150亿的首日涨跌幅其实整体好于50-150亿数据组。等到了14天之后,其他组收益中位数基本为0,而50-150亿中位数为-2%。

所以总结来看,IPO市值50-150亿的公司在各项表现上都是最差的,其次是10-50亿和150亿以上,而1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表现的不错,但是考虑基本的流动性,3-10亿和150亿以上可能是比较好的打新目标。

行业因素

使用恒生综合行业指数进行行业分类,由于有些1级行业公司数量很多,我们也具体分析第2级行业的分类数据。

image.png

上表是恒生1级行业的新股上市走势的中位数,其中电讯业(6个IPO数据)和综合行业(3个IPO数据)因为样本量太小就没有放到表里面。观察08年-18年8月底的中位数数据,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1.金融、原材料和能源这三个行业无论是上市当天,还是之后的短期走势,表现都不算好;

2.公共事业上市当天的涨跌并不亮眼,但是之后走势反而逐渐上扬;

3.资讯科技、地产建筑、工业、消费者服务和制造业的数据量太大,我们继续分拆到具体的子行业上讨论。

image.png

细拆之后可以看到消费者服务业中酒店(HS)的IPO表现较差,而消费品制造业中除了家庭电器及用品(HS)以外其他表现也都不算好。另外建筑(HS)和地产(HS)结果相差挺大,比较容易混淆,拆到第3级子行业可以看到地产(HS)里面主要是地产发展商(HS),IPO表现一般,而建筑的3个子版块从短期来看表现都还不错。

image.png

上市时指数的表现

这里可以使用公司IPO前恒生综指前30天交易日的表现,或者还可以按比较直观的大盘涨跌情况把时间段分成6部分:20080101-20090309(指数下跌)、20090310-20110426(上涨)、20110427-20150506(震荡)、20150507-20160212(下跌),20160213-20180129(上涨),20180130-至今(下跌),分别标记为1-6组,然后看IPO的时间处于哪一阶段,讨论不同阶段IPO的收益数据。

image.pngimage.png

从指数情况来看,牛市行情中上市当天以及之后的走势数据都不错,这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指数下跌期间实际上IPO首日涨跌的中位数也是大于0的,甚至第4个阶段(下跌期)上市前14天的表现还好于第3阶段(震荡期)的表现,只不过熊市中随着持有的时间变长,新股难以抗衡指数下跌的趋势,收益下降的很快,而今年2月份以来走势比上次更加差,基本上没有好的收益。

首发摊薄市盈率

我们把实际的首发摊薄PE分为6个组:PE<0或PE>100,0-10,10-15,15-25,25-45,45-100,分别标为1-6组,实际的表现见下表。

image.png

可以看到首发PE<0或>100这一组无论是首日表现还是之后的走势,都是各组里面表现最差的。从25%分位数来看,PE在0-25组首日收益比较接近0,损失可能性比较小;而从75%分位数来看,10-15组和25-50组的收益差不多,但是前组25%分位数是高于后组,所以从波动范围来看,首发PE25-50组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打新组合,最好是选估值比较低的公司0<PE<25。另外PE在45-100区间时,其分位数表现反而要高于25-45区间段,而且75%分位数的收益很高,说明这个区间段的打新收益弹性比较好。所以打新要么低估值,要么不要太高估值,超高PE(>100)和负PE的公司尽量避免。

总   结

综合以上分析,从整体的分析来看,港股打新风险较高,没有一定的信心和打新需求可以尽量不打新。考虑常见的影响因素,打新的里面有些雷是要尽量避免的,比如:

1、首发市盈率<0的股票尽量不要申购,只从打新的角度来讲这类公司性价比不高,除非是自己非常看好准备长期持有;

2、尽量避开能源行业(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和金融行业股票,这类公司打新也是跌多涨少。

还有些增加胜率的做法,有打新需求的可以参考,比如:

1、市场整体好的时候可以试试打新,其实熊市也可以尝试一下,但是持有时间不要太长,免得被市场带崩,求稳不要打新;

2、从首发PE的角度来看,PE在45-100的公司上涨弹性比其他PE组的要高,而且下跌的幅度低于其他PE组;另外如果求稳就申购些低PE的公司(文章里面用0<PE<25只是为了方便讨论,实际操作中不用太卡数字),PE处于有点高但又不是很高(文章里指的是25<PE<50)的股票打新性价比较低;

3、类似公共事业的股票如果申购成功的话可以考虑持有更长时间,其持打新有期越长收益反而更好,这个可能和港股比较喜欢包租公模式的公司有关;

4、软件服务、家电、支援服务类、建筑行业可以多关注;

5、从市值的角度来看,首发市值<10亿或者>150亿的,打新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要高于处于中间市值的公司,但是首发市值>150亿实际表现也并不算太好,需要仔细挑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