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常识水平不能支撑其投资决策

常识水平低的人把常识水平高的人拉下来了,大家最后一起投资了商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历史记忆。

作者:朱红之泪

夏秋之交,写文积劳成疾,感冒发烧如期而至。

近来,我一直在寻求能够代笔或者投稿的人,但是收效甚微。

知识创作这件事,难度实在太大了。每个人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视野局限,即使是长期关注本号的粉丝,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路指引,也写不出多少干货来。

1、自 媒 体

最近,有个新闻传媒专业的研究生粉丝在星球里问我,她毕业后应该去哪家媒体平台做运营。

作为一个5万粉丝的大号作者,我却给不出什么建议。

隔行如隔山,我根本不懂媒体业。

新闻传播在传统上还是一个大行业。

全国各地的传媒大学设置了无数的专业,这些专业未来对应着媒体业的无数岗位:

新闻、记者、传播、公关、网站设计、广告、编辑、摄影、摄像、采编、策划、编导、主持、剪辑、表演、广播电视制作、导演.....

与众多专业岗位对应的是一整套节目栏目的制作流程,纸媒的稿件,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电视节目的策划……

新闻和广告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被制造出来,每个从业者都是螺丝钉,默默无闻的付出。

在报纸、电台、电视台里,真正能够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人很少。

新闻主播、专栏作家、频道DJ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与平台的关系依旧高度捆绑。

电视里就连邀请分析采访连线的嘉宾,也大多是熟悉面孔,哪个话题找哪个专家来当嘉宾都是按部就班的对应操作。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这些就是传媒大学里传授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操作性技能,创作性极少。

在自媒体时代这点就很麻烦,因为自媒体恰恰是一个创作性为主、操作性为辅的舞台。

因此,各位要记住一个事实:

记者、编辑们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匮乏的,他们的常识水平并不高于作为观众的你。

每年大量的传媒毕业生,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专家大V。

如果是媒体从业者的自媒体,你也能够看到很深的记者烙印,那就是以讲故事、描述为主。

可能标题很劲爆,吸引眼球,大赚特赚广告费,但是缺乏逻辑和操作性,读者很难在知识和思维上获得提升。

劲爆的讲故事,是媒体的一贯追求,否则也不会总是闹出来“丹东楼市暴涨”这种新闻了。

至于丹东楼市到底涨了没有、涨了多少,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公众不再满足于填鸭式单向沟通的传统媒体,每个个体都会成为一个品牌。

电视台喜欢采访专家A,可是你也可能在自媒体上看到持反对立场的专家B。

到底谁对谁错,事实的发展自有结论。倘若B对了,你大可成为B的粉丝,无所谓B是否上过电视。

在公众号、微博甚至抖音上最出类拔萃的都不是传统媒体和记者。他们抢夺了大量传统媒体的流量,抢了无数的广告费,但却不懂媒体是什么。

那为何我要讲这么多媒体的事呢?

因为我们所有的常识都是从媒体接受过来的。既然传统媒体并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那普罗大众的常识水平怎么能好呢?

而如果你的常识水平、知识结构、视野阅历和传统媒体一个水平,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呢?

成功地投资者一定是站在高点俯视当下的大众投资行为。

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在没人干的情况下提前干,在所有人都干的时候获利退出。

这种知识和高度岂是媒体能告诉你的?

当媒体开始告诉你做什么东西赚钱的时候,相当于你在干所有人都干甚至大多数人干完的事,能不掉坑里已是万幸。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最后一棒,无底深渊,阶层滑落。

2、历史记忆

经过多年的谆谆教导,我相信关注我的粉丝都知道:

投资不能买商铺,商铺是个坑。

不能买商铺的理由也能够罗列一大排。

比如:商铺交易税费高不易出手、电商冲击、价格昂贵透支收益等,这几乎成为了常识。

但是呢,还是会有无数的人去买商铺,而且江湖上也流传着很多关于商铺赚钱的故事。

人最怕的是被人裹挟着推着向前走。当所有人都觉得商铺好的时候,你是很难坚定自己的立场的。

结果可悲的一幕出现了:

常识水平低的人把常识水平高的人拉下来了,大家最后一起投资了商铺。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历史记忆。

随着岁数的增大,看到的、经历的事情就越多,我们可以叫做经验或者阅历,也可以称作为历史记忆。

任何一件东西,只要当年的IP异常强大,霸占记忆时间过于长,都会变成一代人的执念。

执念的意思就是:你根本不可能说服他不做这件事,你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别助纣为虐。

比如:老一辈总认为黄金是压箱底的财富。

尽管在今天黄金已经基本快退出珠宝首饰界、在很少有年轻人购买其作为装饰的前提下,

假如你掏出几块金条给老人,老人的眼中仍然冒着金光。

而你拿钻石给老人看,并且告知老人,一小粒钻石抵得上一大块黄金的时候,老人们是完全没办法理解的。

老人为何如此痴迷黄金?

因为在他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黄金都是一个渴望不可及、众人追逐的东西。

这些记忆你是无论如何都赶不走的,有多少老人,就有多少这种记忆的载体,就有多少购买力消耗在上面。

如果说黄金代表老一代首饰中的最大IP,红木代表老一代家具中的最大IP,公务员是老一代找工作的第一IP,那么,商铺就是老一代投资中的最大IP。

但是IP不等于常识,与之相反,IP都会落后于现实。

3、商铺的大IP

商铺是最古老的房地产。自从有了城镇,出现了人们的聚集,商铺就出现了。

城市一词的含义中,天然的含有“市”,也就是市场,交易货物的场所。

因为人类的数量和物理移动是有限的,人员流动是有动线的,城市中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买卖东西。

总有些位置更加醒目,更加吸引人,人声鼎沸,集聚效应还会导致商业进一步集中;而有些地方偏僻寂寥,无人问津,开店必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除非天灾人祸战乱,自然形成的城市以及它的中心几乎完全不变的。

古镇最热闹的总归是最大的两条马路相交叉的那个路口,或者是河边那条人们喜欢吃宵夜的长街。

县城、府台最好的地段就是城墙内最中间的县衙门、钟楼、鼓楼、文庙,或者解放后修建的“人民商场”、“百货大楼”。

绝大多数城市犹如一个“田”字,周围城墙护城河,中间一个“大十字”,也就是两条主干道的交汇点,只要在这个十字中间,那就是最好的地段。


迄今为止,重庆贵阳的市中心依旧被称作“小十字”、“大十字”,

而在西安,这种地方叫做钟楼,

在南京,叫做新街口,

在成都,叫做天府广场,

在沈阳,叫做青年大街,

在郑州,叫做二七纪念塔,

在济南,叫做泉城广场,

在无锡,叫做三阳广场,

在苏州,叫做观前街,

在扬州,叫做文昌阁,

在宁波,叫做天一广场,

在北京,叫做故宫,

在天津,叫做和平区五大道,

石家庄稍微特殊点,铁路分了两座城、两个中心,一个叫做新百广场,一个叫做北国商城……

这些响当当的大都市都没能逃脱“田”字形格局,那么,小镇、县城更逃不掉了。

在2005年以前,小县城、小镇的中心几乎从未发生过变化,市口、街口最好的还是古镇“小十字”、县城人民商场百货大楼。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店铺、批发市场逐渐多了起来。

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不仅仅开店的人赚的盆满钵满,出租商铺的人也是笑开了花。

亏钱无人知,赚钱传千里。

几十年来,“小十字”是整个县城或者镇上无可争辩的中心。

开在这里的铺子,无一不是赚的盆满钵满,自己经营赚得多,即使自己不经营,收租也大有前途。

几十年来,考上大学就能成为国家干部,当公务员,高人一等,一家人在村里的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这是阿姨妈妈大爷大叔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实。

进一步,他们把投资商铺赚钱当成了常识,把考大学做公务员页当成了常识。

碌碌无为一辈子的他们,都有一个买铺子收租的梦,还有一个子女当公务员的梦。

开个酒店大赚特赚,开个超市可持续发展,大不了租出去爱开什么开什么。

一铺养三代,就这样传开了。

小地方的民众,对于黄金地段的旺铺执念极深,许多人对于地段的认知长期停留在“小十字”的水平上。

即使到了今天,小城市地段转换异常剧烈,他们仍然在围着万达广场买“金铺”。

因为在他们眼里万达广场是新的“小十字”,其旁边的金街旺铺买入必赚。

每个人都在买商铺面前摩拳擦掌,都认为自己选铺子眼光好。

即使别人亏了,那不过是他不会买,我比他会买多了。

4、不买商铺是常识

商铺的黄金年代,是市场经济萌芽的年代,是供应满足不了需求的年代,是人们还没有大范围跨地域流动的年代,

是互联网和体验式消费还未兴起的年代,更是一个政府没有大规模建新城修新区的年代。

商铺的黄金年代从80年代一直持续到大约2008年前后。

足足20余年的持续使之成为了当下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历史记忆、最大IP,成为了常识认知,久久不能消散。

李嘉诚说物业最重要的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其主要适用的是香港和伦敦这两座地段高度固化的城市。

图片来源网络

中环就是中环,港岛就是港岛,海德公园就是海德公园,金融城就是金融城。

即使香港和伦敦人口不在增长,也架不住城市建设增量的停滞所导致的地段固化。

香港的商铺是比国内城市更保值的,尤其比内地小城市的更保值。

国内的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商办物业面临着与大城市完全不同的局面:

  • 人口不断流出

  • 地段不断变化

大城市这两点尚有一定的抵抗力。尽管地段也在变化,商圈扩散,从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但是因为城市人口在流入,规模在扩大。

解放碑不会被观音桥替代,王府井不会被中关村替代,南京路不会被五角场替代,商圈的状态是“共荣”。

而小城市并不是,小城市的“小十字”、人民商场、百货大楼面临的是彻底的倒闭和破败。

新区开一座万达广场,能够抽空半座城市的人,老区、老街狭窄的马路,陈旧的商铺,停车位不足都足以让仅有的年轻人避而远之。

如果人口在未来继续流出,甚至会出现新区万达广场也没有人的情况。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很可能见到不少小城市老区、新区都只有中老年人的情况。

我们不谈交易税费的高昂,消费习惯互联网的变化,分割出售、售后包租的套路等大坑,单单地段的变化就足以杀死大部分曾经的“旺铺”。

因此,我们绝不可以拿当前商铺的租售比去推断未来的租售比,商铺的租金高峰一般只有短短几年。

投资是商铺的天然属性,这与住宅的民生属性天然不同,管制约束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商铺市场充满了套路与投机。

你看到到处住宅在限价,哪里商铺限过价?

因为即使商铺租不出去,成了死铺,商家与ZF一句话就可以挡住亏损的人:投资盈亏自负。

和股市一样,反正投资的钱大多都是“闲钱”,赔了不伤筋动骨。

假如你卖房买商铺赔了,和卖房炒股一样,没人同情,纯属活该。

买商铺赚钱是相当一大部分人的“常识”,这些人的常识水平不能够支撑其投资决策。

最近各地住宅价格暴涨后开始阴跌,不少人问我。

“朱大,我看房市已经凉凉了,是不是风水轮流转,要买铺子了?”

“亲,不买商铺是常识,你懂不懂。”

朱红之泪,2018年9月19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