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企业家要像任正非那样有“战略备份”的眼光

在企业方面,华为就做得比较好。

作者:史亚娟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在企业方面,华为就做得比较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回答“已没有生态空间,为何还做终端操作系统”的问题时说:“应尽量使用国外的好东西,包括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但要有战略备份……别人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对于格力创始人朱江洪都不看好的“格力芯片”,中国科学院倪光南院士的评价是:“我对格力入局芯片很看好!”

8月份,董明珠出资10亿,成立了专门的“芯片公司”。在一片嘲讽和质疑声中,这是难得的支持声音,而且来自为国产芯片穷尽一生的业界权威倪光南院士。

倪光南对《中外管理》说:“我对格力入局芯片很看好,他们做芯片设计是毫无问题的,但覆盖整个产业链不行,芯片生产(环节)还是要委托别人加工。”

同时倪光南告诫人们,在从欧美引进高新技术方面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网络安全。以下是倪光南院士近期在腾讯研究院“名家之声”中国网络安全问题的详细论述。

01

“中兴事件”告诫了我们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中兴事件”其实反映出的是网络安全问题中的供应链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人家不给你供货了,你这个企业就很可能要倒闭。它只有(美国)这一个来源,这是非常严重的!

“中兴事件”告诫我们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必须分析网络风险,从供应链风险扩展到网络安全各个方面的风险。

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网络安全呢?答案是要把自主可控放在首位。

网络安全和传统安全不同,传统安全一般是可计算的、可预期的,比如:一个机械、一个零件的故障率等。但网络安全就不那么简单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自动驾驶。假如有辆自动驾驶汽车撞人了,究竟是汽车本身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事实上很有可能并不是汽车本身的问题,而是被黑客操纵所致。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本身是不可控的,不可控的东西更谈不上安全。

也就是说,自主可控不等于安全,但反过来不自主可控一定不安全。这个关系非常清楚:自主可控是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这时你再认真反思一下“中兴事件”就会发现:如果中兴有针对自主可控的风险防范制度,每个产品都评估一下有没有做到自主可控;那么它就能发现很多产品的芯片都是买自美国的,且没有第二家供应商。这种情况你就要找第二家供应商,或做备份方案。只有这样,当美国不卖你芯片时,至少你才能有替代品。即使贵些、慢些,但替代品能顶上去,不至于完全垮台。

02

华为的“战略备份”,是对网络安全责任的承担

网络安全的责任,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承担。

在企业方面,华为就做得比较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回答“已没有生态空间,为何还做终端操作系统”的问题时说:“应尽量使用国外的好东西,包括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但要有战略备份……别人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另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技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网络安全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安全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等,这些都很重要。但网络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在今年4月份领导人一次讲话中就指出: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核心技术是安全的命脉;如果技术不安全,其他一切都没用了。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自主可控,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通过自主可控实现技术安全,进而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

目前,有关方面在做的“党政公共系统替代”,正在推行的自主可控测评,就是实现技术安全的一次有益实践。这种测评很必要,因为没有一个自主可控的测评,就可能被一些“假国产”“穿马甲”的外国技术产品服务占了空子,混进政府和重要领域,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

03

我们的短板到底在哪里?

“中兴事件”发生后,中国工程院各学部包括信息电子、机械运载,能源矿业等部门,都认真分析了各自领域的形势,有哪些短板,该怎么补齐?不能让人卡脖子,中兴这次就是被人卡住了脖子。

在网络信息领域,中国工程院信息和电子学部,很多院士的意见是:我国在网信领域总体产业水平世界第二,但存在着短板。

具体而言,从近期信息和通讯领域(简称“ICT领域”)所有企业市值的排行榜上就能看出:在“ICT领域”全世界排名前10的企业中,美国有6家,中国有2家,韩国有1家。但这是华为没有上市的情况下做出的统计,如果对华为进行估值,相信所有金融投资者都会将华为估值在前10中。这样,在ICT领域世界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加上华为就是3家了。

但为何会有“中兴事件”那种情况呢?因为我们在网信领域还存在着短板。

一是芯片的短板具体在哪里?大家都普遍承认芯片是最明显的短板。其实芯片的短板从产业链角度还可以分得再细一点,这里把设计、制造、材料、装备、设计工具等细分出来。

从这几块细分领域来看,我们的芯片设计并不差,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设计公司的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说芯片设计上我们并不落后。但制造方面我们还比较差,中国最大的制造公司是中芯国际(SMIC),在代工那种类型的企业排名中只排第五。

在芯片细分领域,比芯片制造更差的,在芯片集成电路的材料、装备、工具方面。以材料为例,光刻胶全部是日本生产的,没有光刻胶大家都得停工;还有装备,我们的芯片制造装备国产比例还不到20%;还有一个是我们设计集成电路用的设计工具,即EDA工具,也基本都来自国外。

由此建议格力、腾讯这样的民营企业不一定要 All in 芯片,因为芯片产业是一个非常重的行业,民营企业可以制造与自己相关产品的专有芯片,比如此次格力投入500亿来造芯,可以从投资芯片产业链的小切口进入。

二是基础软件的短板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国家有个集成电路发展基金,就是IC基金,第一期有1400亿元。现在正在筹划第二期,据说又有1500亿到2000亿元的规模。同时我们还会有很多社会资金的注入,所以投资在芯片产业方面,未来有几千亿规模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中国,你却基本找不到软件基金。软件的短板在“中兴事件”中暴露得还不充分,我们称之为“基础软件的短板”。这大体上分为两块:一是操作系统,中国基本95%以上的电脑都是Windows,国产操作系统很少;手机操作系统不是苹果就是安卓。所以我们的终端的操作系统基本都是外国人的。二是大型工业软件,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在内,如飞机制造、发动机制造,精密制造等领域工业软件,也基本上是国外的。

基础软件短板的影响不会比芯片短板小,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为软件是不容易看到的,也就不易引起重视。以后我们一定要把基础软件的短板补齐,不能忘记软件,或者“重硬轻软”。

04

未来,网信领域一个重要趋势是出现各种国产化替代

同时我们在网信领域也形成了两大长板,这是我们的集中优势。

一是互联网相关应用领域形成的优势,包括社交、电商、移动支付等。中国这些互联网应用在世界上一点不比发达国家差。有些外国人到中国来,也认为中国确实在应用上比他们要发达。中国核心技术不够,这点我承认,但应用方面却是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这将很好地带动相应核心技术的发展。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之类。因为这些技术我们与其他国家起步都差不多,所以优势就很容易发挥出来。或者应该说是因为我们更加重视,人才多又勤奋,所以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比如:5G基础设施的推进,毫无疑问比美国还要多一点。

基于以上优势,我认为在网信领域还将出现一个新的变化。即在一段时间内,你将看到各种国产化的替代出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网信领域的特点造成的,网信领域市场有高度垄断性,技术有高度体系性。它与传统领域完全不同,比如:市场上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是可以并存的。但网信领域就不一定了,它有强垄断性和强体系性。即使能够推出一个技术不错、性价比不错的产品。但市场上却不一定再有它的位置。

举个例子,电影院里大家占满了座位,你要进去就必须先拉出一个人才行,网信领域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在网信领域我们要把国产自主创新产品推向市场,一般要经过替代才能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它不像传统领域,即使做得不好的产品,价格低一点也能卖出去。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现在手机操作系统没有人用Windows10,是因为Windows10技术不好吗?还是因为它的网信技术推不开,或者性价比不好?都不是,而因为它缺乏生态。要知道Windows已经把桌面操作系统垄断了,Windows10在设计上是可以支持在移动终端应用的,但现实是没有人用Windows10手机系统!

对此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这就为我们指明了目标——网信产品服务进入市场如果没有替代能力,那它的市场份额可能就是零,或者要么是1、要么0……网信市场的垄断性表现得实在太强了。

欣慰的是,现在我国网信领域的国产化替代一直都在向前发展。比如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客观上每天都在替代GPS。原来我们导弹和卫星用的都是GPS,后来发现别人可以关掉GPS,就必须对它进行国产化替代了。

再如,我们现在的自动驾驶汽车也需要用北斗,因为GPS不够准确。通常GPS开放给用户使用的精度大概是10米左右,但自动驾驶需要精确到分米、厘米等级,当然要用北斗导航系统了。所以,现在北斗每时每刻都在替代。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