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积极财政(1998-2004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至2010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作者:东吴宏观固收团队

来源:周岳宏观固收

摘要

  • 背景: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通货紧缩出现。我国多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推出了多项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却迟迟没能抑制经济衰退。在货币政策效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能求助于另一种稳定政策工具——积极财政政策。

  • 具体措施:本轮积极财政从1998年开始,于2004年结束。主要通过大规模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辅以减税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从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期间我国实施了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投资消费需求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协调配合。

  • 经济影响:1998年到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是中国政府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逆周期调节,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全面回升,通货紧缩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 资本市场影响: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带来我国股市将近3年、涨幅超50%的牛市,之后沪深两市节节下滑,漫漫熊途一直持续到2004年;随着货币政策由紧转松,十年期国债发行利率突降至5.20%,此后保持3%水平直到2003年底;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至2010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则与我国审时度势地灵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直接关系。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98年和2008年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时我国采取了两轮积极财政政策。本文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和相应政策效果,供投资者参考。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通货紧缩出现。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蔓延之势,1998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国内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之后,中国政府召开会议,决定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及时提出了采取更加有力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7月,中国政府转发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建议》,正式决定开始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到2004年,财政赤字规模从960亿元一路上升至3192.85亿元,财政赤字率从1998年的1.13%上升至2002年的2.55%,之后虽然略有下滑,但仍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

2.2.   1999年:进一步加大“积极”的力度

1999年财政赤字规模为1797亿元,较1998年度960亿元几乎翻了一番。与1998年相比,199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政策的具体落实和操作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同行。1999年年初,中国政府发行了5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年中又增发了600亿元长期国债专项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5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工业发展,大约拉动1800亿元技改投资。二是扩大投资与税收调整相结合。在继续增发国债资金扩大投资的同时,1999年1月和7月我国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达15.51%;7月1日起,对下半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现行税率实行减半征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可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三是推动投资与刺激消费需求并重。在通过国债资金推动投资的同时,我国还从当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中安排了540亿元用于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取消了部分收费和基金项目,降低了部分收费和基金标准,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负担140亿元。

1999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1999年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降低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和贴现利率,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同时通过再贴现业务适当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并通过60次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7000多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余额近2000亿元。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基本与上年持平,为14.7%;M1的增长率回升到17.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比年初增加7201.33亿元,同比少增4485.25亿元。

1999年,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7%。外贸出口从1999年7月份开始扭转连续11个月下降的局面,比上年增长6.1%。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1%。全年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从上年的-14.38%突然反弹到56.93%,企业效益明显改善。image.pngimage.png

2.3.  2000年: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2000年财政赤字规模为2598.2亿元,较上年增加44.69%。与前两年以增加财政投资支出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相比,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对政策力度和使用方向进行了局部调整。除了按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长期国债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有技术改造外,下半年还增发了500亿元国债,重点向中西部投资倾斜。注重税收杠杆作用,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拉动非政府部门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首次提出了对集成电路企业免征营业税和“五免五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消238项涉及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平均每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145亿元。注重引导民间投资,安排90亿元国债资金为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国产设备技术改造投资抵免新增企业所得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效益提高。实行“债转股”,对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但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大中型重点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下岗职工和城市贫困人群的保障力度,2000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金补助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分别比上年增长98.1%和50.1%;提高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标准,当年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比上年增长50%。

2000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金融企业上市。200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下滑至12.3%,比上年减少2.4个百分点;M1的增长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跌至16.0%;虽然M1和M2的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M1增速依旧高出M2增速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年初增加5532.87亿元,同比少增1668.46亿元。

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全年GDP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增长率8.5%,扭转自1993年以来连续七年增速下降的势头,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显著提高。消费呈现恢复性增长,消费需求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由上年的33%上升至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此外,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刺激出口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促进了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提高,我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达到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35.8%。基建投资规模增速为7.94%,较上年的4.19%有所回升。image.png

2.4.   2001年: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

2001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为2598亿元,与上年持平。200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仍是以扩大内需为主,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立足于三方面:一是继续发行建设国债。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需要;同时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1年中央财政大规模增加了社会保障性支出,总额高达982亿,是1998年水平的5倍有余。其中包括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支出349亿元;补充全国社会保障资金310亿元;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136亿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84亿元。三是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央财政积极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在2001年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实施对技术改造贴息的政策,并增加了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贴息贷款。截至年底,由国债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安排的国有重点企业已开工技术改造项目已达781个,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支出达373亿元。

货币政策方面,则通过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工具来保持基础货币适度增长,遏制通货紧缩,刺激经济继续增长。2001年,央行根据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变化,九次下调境内外币存款利率,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1.25%,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1个百分点,相应引导外币贷款利率下行。8月,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幅有所下降,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当月回购资金150亿元,投放资金300亿元,之后又分别在10月份和11月份投放了400亿元和700亿元资金。为引导票据市场规范运作,9月11日起,央行开始实行新的再贴现政策,再贴现利率由原来的2.16%提高到2.97%。2001年,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的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回升至14.4%,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M1的增长率却继续下降至12.7%,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主要是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未作调整,包括股民保证金,M1增幅应为13.7%。2001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2001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GDP增速达到8.3%。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上升近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基建投资增速再次回落到4.81%。消费增长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0.1%,增速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速有所下滑,比上年增长7.46%,其中出口增长6.78%,进口增长8.2%。image.pngimage.png

2.6.   2002年: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贯性

由于经济复苏的步伐依然较慢,2002年我国继续加码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上升至3098亿元,增加了19.25%。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规模比上年增加100亿元,主要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大开发、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公检法司和高校扩大招生所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降低部分税种的税率,履行加入WTO承诺,下调了53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由15.3%下调到12%;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由7%降为6%等。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1998年底的184万人增加至2002年底的2060万人。支持农业发展,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0%,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达245亿元;全年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林水利等部门财政支出达到1088亿元,增长18.6%。

与财政政策相配合,2002年的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主题。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2月实施了1996年以来的连续第八次降息,并在年初开始进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6月25日至12月10日,央行操作正回购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央行8月份发布了《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全年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36亿元,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支持。200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上升至16.8%;M1的增长率也大幅上升,增至16.8%,比上年上涨4.1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475亿元,同比多增6036亿元。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是下半年以来贷款加速。下半年人民币贷款合计多增4796亿元,占全年多增贷款的 79%。

2002年,中国经济远好于预期,全年GDP增长9.1%;价格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1.8%,增速较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是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6.9%和22.4%,增速分别上升3.9和14.6个百分点。image.pngimage.png

2.6.   2003年:微调

200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微小的调整。财政赤字3198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发行国债6280.1亿元,增速为5.83%,另外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400亿元。积极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具体投向主要体现“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向结构调整倾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向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倾斜,促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继续降低关税税率,将进口关税的算术平均总水平由12%降低至11%。吸引外商投资,从 2003 年起,对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使境内企业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 凡外国投资者的股权比例超过25%的,可按现行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待遇。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中央财政全年安排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资金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安排“低保”补助资金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大力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央财政全年安排专项资金305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由20个省扩大至全国范围;投入440亿元支持农业科技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比上年增长13.9%。继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中央财政全年投入855亿元支持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体育事业,比2002年增加94亿元,增长12.4%;同时加大科技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亿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专项经费8亿元、国家“863”计划专项经费45亿元、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专项经费33亿元,促进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

2003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及时进行“预调”和“微调”,取得了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措施包括: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4月22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连续滚动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至年底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总计7226.8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全年共开展59次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公开市场债券交易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3186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0492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11459亿元,外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相抵,净投放基础货币8765亿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度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有效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从2003年12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1.89%下调至1.62%。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放开了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各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同时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继续上升,增至19.6%;M1的增长率也上升至18.7%。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同比多增0.9万亿元。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人均超过1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继续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动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连续第四年上升,增长率高达27.7%,较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上涨,达到34.55%;出口总额增长率也大幅度上升,达到34.6%,增速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image.png

2.7.   2004年:以“积极”之名、行“稳健”之实

2004年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扩张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以“降低扩张力度,调整支出投向”为主题的结构性微调。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为3192.85亿元。降低扩张力度,减少国债发行额,2004年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2003年调减300亿元;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投资规模,2004年国债项目资金结转2005年使用约500亿元,财政基本建设总支出下降0.3%。调整支出投向,与以往主要将财政预算用于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不同,2004年主要扩展至农林水利、科教文卫、能源和生态建设;其中对农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全年取消、免征、降低了十几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116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省安排良种补贴28.5亿元,有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当年粮食产量增加776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合理使用超收收入,2004年中国财政收入实际增收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收最多、增幅最高的年份。但财政超收部分并没有用于扩大经常性开支,而主要用于解决出口退税陈欠等历史欠款和增加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方面支出,削减了隐性赤字,有利于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财政政策实际上从2004年起就开始趋向稳健。

2004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继续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15072亿元;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6098亿元,通过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94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4月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7 个百分点;并从10月起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2004年,M1和M2的增长率都大幅下滑,其中M1降至13.6%,M2降至14.7%,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4.9%。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26万亿元,比2003年少增4824亿元,比2002年多增4173亿元。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6%和35.4%,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基建投资增速则有所下降,从上年的34.55%下降至24.89%,下降9.66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在高位。image.png

三、 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1998年到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中国政府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全面回升,通货紧缩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全面回升

1998年至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且增长速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GDP增速分别为7.8%、7.7%、8.5%、8.3%、9.1%、10%和10.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积极财政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1998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1.5%,1999年拉动经济增长2%,2000年拉动经济增长1.7%)。如果综合考虑国债投资与减税、转移支付、补贴等其他政策因素,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应更大。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更具体地还体现在对于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带动了社会投资需求,同时还通过各产业间的“链条”作用改善了投资环境,有效拉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1998年至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规模从1997年的2494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0477亿元,增速由1997年的8.9%上升至2004年的26.6%,提高17.7个百分点;2004年,投资需求增长(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6%,比1997年高出46.5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财政贴息、消费信贷政策和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刺激了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8年的33378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9501亿元,增速从1998年的6.8%上升到2004年的13.3%,提高了6.5个百分点,并且高出GDP增长率超过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外贸出口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积极财政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外贸出口,其中包括前期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税率、优化出口商品退税率结构和对生产企业出口全面实行“免、抵、退”办法;后期实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重点解决对企业的出口退税陈欠问题,有效缓解了外贸企业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的状况,增强外贸企业的出口能力。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外贸出口额从1998年的1837亿美元增加至2004年的5934亿美元,增速由1998年0.5%大幅上升到2004年的35.4%,提高了近3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明显增强。image.pngimage.png

3.2.   企业经营效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不断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大幅下滑,较上年减少14.4%,仅为1458亿元;积极财政政策出台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迅速,1999年和2000年增速高达56.9%和92.0%,到2004年仍保持43%的高增长速度,总额达到1192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1998年增长73.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1998年增长35.8%。image.png

3.3.   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通货紧缩得到遏制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双重调控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投资和消费主体的信心增强,社会需求扩张,推动物价回升,通货紧缩得到遏制。CPI增速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从1999年5月份的-2.2%上升至2001年5月份的1.7%,后经过一年时间的下滑,再次走高,2004年7月达到峰值5.3%。PPI同比增速同样经过升-降-升的过程,第一阶段1998年11月到2000年7月,同比增长率从-5.68%上升至4.50%,第二阶段从2000年7月到2002年2月,PPI同比增速下降至-4.20%,之后一直到2004年始终保持快速上升,在2004年10月达到8.10%的最大增速。image.png

3.4.   大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

通过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积极财政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实施了一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项目,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安排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基础改造项目118个,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重点工业结构调整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信息产业技术升级项目156个,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煤矿采掘与洗选机械化改造项目73个,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重点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项目118个,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

3.5.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7年以来,通过增发国债投资,有效带动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有资金的大量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在1998年突破了8000亿元,之后在1999-2002年间,保持每年5%左右的稳定增长,而在2003和2004年基建投资再次发力,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4.55%和24.89%。

交通状况明显改善。1998年至2004年,我国建成铁路新线5500公里,复线2998公里,电气化里程1054公里,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7.2万公里,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建成干线公路、贫困县公路、西部地区市通县公路1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新建和扩建中西部地区机场、旅游支线机场35个。完成了长江口、珠江口、京杭运河航道整治,建成了西江、湘江枢纽。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完成132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南水北调和三峡大坝工程。竣工验收和基本完成8项治理淮河工程。成功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6次应急性输水。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7年来,国家运用国债资金安排了998个项目,对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中西部地区部分县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投资规模达3705亿元,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358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800万吨,日燃气供应975万立方米。农村基础设施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中国第十个“五年规划”中提出的50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累计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1亿亩;西部地区退牧还草累计治理重度退化草场1.9亿亩;利用国债资金分两批对2400多个县进行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投资总规模达3000亿元,有力改善了农民生活用电条件,降低农民生活电价,刺激了农村消费需求。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造林28748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营造生态公益林8224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6578亩。已建成“三河三湖”、“渤海碧海”水污染治理工程586个项目中的377个。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累计安排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133个。image.png

3.6.   金融市场表现

(1)股市表现

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海外股市暴跌、大洪水和“千年虫”恐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沪深两市持续向下调整。1998年末沪、深两市综合指数收盘分别为1146.70点和343.85点,比年初分别跌3.97%和9.82%。1999年5月7日,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沪深股市跳空而下,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1059.87点和310.65点。随后便迎来了以互联网为首的高科技风暴,股市扶摇直上,上涨趋势一直延续到2001年6月,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达到最高点2242.42点和664.85点。2000年末沪、深两市综合指数收盘分别为2073.48点和635.73点,涨幅均超过50%。上涨前三位(申银万国行业口径)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电子板块的涨幅更是达到80%左右。但这一波牛市显然透支了中国股市的增长潜力,之后在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向好、周边股市也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沪深两市却依然节节下滑,漫漫熊途一直持续到了2004年。2004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于1266.50和315.81点,比年初分别下降15.40%和16.59%。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2)债市表现

随着1998年国债发行量的快速增加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十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从1997年度9.78%突然下降至5.20%。之后,从1999年第四季度一直到2003年底,十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image.pngimage.png

(3)汇率走势

1998年至2004年,我国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在8.2762到8.2801之间波动,变动幅度非常小。进入2002年,变动幅度进一步缩小,基本保持在8.2770左右的水平。稳定的汇率大力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image.png

四、 风险提示

(1)积极财政政策长期来看可能存在挤出效应;

(2)积极财政政策对市场的历史影响仅供参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