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也掩盖不了科大讯飞盈利疲软的窘境

作者:唐钰婷来源:亿欧网8月14日科大讯飞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2018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68%;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21.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20万,同期下降74.39

作者:唐钰婷

来源:亿欧网

8月14日科大讯飞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2018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68%;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21.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20万,同期下降74.39%。 

8月14日凌晨,科大讯飞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68%。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20万,较上年同期下降74.39%。

解读这组数据,就像从不同角度看杨桃一样。

从“皆大欢喜”的角度来看,营收、净利润全面增长。“平台+赛道”的人工智能战略不断推进。“平台”上,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持续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开发与服务能力,围绕平台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链;“赛道”上,科大讯飞在教育、司法、医疗、智慧城市、智能服务、智能车载等行业持续发力,效果显著。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大讯飞2018半年报的这组数据似乎略显“奇怪”,而这样“奇怪”的面貌,或许才是科大讯飞的“真面目”。

销售费用比研发费用更高的“科技公司”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公司成立于1999年,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语言翻译、声纹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上代表国际最高水平。”从科大讯飞官网的描述中,不难看出,科大讯飞希望以“科技公司”来标榜自己。

虽然在各项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来看,科大讯飞似乎确实是个像模像样的“科技企业”,但从研发投入上来看,这样的标签就站不住脚了。

根据2018年半年报,科大讯飞研发费用总额达5.87亿元,新增研发费用2.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84%;销售费用总额达7.33亿元,新增的销售费用3.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10%。

根据2017年半年报,科大讯飞研发费用达3.58亿元,新增1.39亿元,增长63.75%;销售投入4.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5亿元,增长66%。

再从2017年年报来看,研发投入11.45亿元,同比增长61.5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21.04%,同比下降0.32%;销售费用11.11亿元,同比增长71.31%。

从投资金额上看,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与BAT等同样标榜“科技公司”的企业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BAT每年研发投入上也是十亿以上级别的,但单位是美元。

抛开投资金额不说,从科大讯飞内部的各项投入比例来看,研发上的投入还不敌在销售方面的投入。

究其原因,科大讯飞本质上并不是一家以科技为导向的企业,而是一家项目主导型的集成商。

科大讯飞2008年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前几年,科大讯飞的年报将营收分为三大部分:语音支撑软件,语音行业应用产品/系统,信息工程与运维服务。从营收金额上看,信息工程与运维服务的收入远高于另外两项。

而10年后,科大讯飞的服务运营属性依然没有改变。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教学两项,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营收占比97.26%。

企业可以简单分为三种类型:软件商、硬件商和项目集成服务商。软件商和硬件商的可复制性强,打造一套软件或产品,即可批量复制销售,获取收益。

但项目集成服务商不同,每个项目之间差异性明显,可复制性弱,因此前期项目建设与后期维护运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是服务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与业务的扩张呈正相关。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2018上半年科大讯飞员工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3500人。新增人员带来当期薪酬、费用的提升,是导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

净利润1.3亿,政府补助8800多万

科大讯飞实现盈利快速增长的未来在哪里?

报告期内,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约1.3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仅2000多万元。

2018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8.52%,主要系以下两方面原因: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科技部宣布首批四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工信部颁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安徽省和工信部签订了围绕科大讯飞打造中国声谷的省部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上述政策支持正以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逐步落地。此外,科大讯飞围绕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的上下游投资亦产生了初步的收益。

1.1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中,有8800多万是政府补助。

换句话说,没了政府补贴,科大讯飞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实在是“绵薄”。

净利润低无非两个原因:营收能力不足,成本开销过大。

从营收上看,科大讯飞上半年营收增长52.68%,算是不错的成绩。且根据2017年的营收情况,2017年上半年与下半年收入比例为1:1.6。可以认为,科大讯飞净利润低的原因不是出在“收”上,而是出在“支”,即成本上。

2018半年报将费用成本增加归结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人力成本增加,并认为虽然该项成本影响了当期净利润,但对公司下一阶段盈利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下一阶段是什么时候呢?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先从人力投入这项据称占据2018上半年成本较大的项目来看,根据发展战略所需招聘的关键人才和新增岗位已基本招聘就绪,2018年下半年科大讯飞的人员增幅将显著低于上半年人员增幅。因此可以预见,至少在今年下半年,这项成本是可控的。

再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来看,要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毫无疑问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但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后,必须要面临技术变现的问题。

但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落地,都存在较长的周期,且技术迭代速度快,如何掌握住创新与商业化的节奏,也是一大难题。因此“投入了就一定能在‘下一阶段’获利”的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而实际上,人力和研发造成的高成本只是表象,本质在于科大讯飞的企业性质。正如上文所述,科大讯飞是一家项目主导的集成商。每个项目的差异性大,无法做到一份投入,长期“收割”,只能反复投入,对项目逐个击破。

因此,科大讯飞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增加营收,就需要承接更多项目;但另一方面,增加项目的同时,由于物料、运营、人员等成本不可重复投入,这意味着每增加一个收入机会,就意味着要增加同等甚至更多的成本支出。

2017年科大讯飞净利润约4.35亿元,同比降低10.27%。其实从去年的情况,就能看出科大讯飞在盈利上的无力。而且可以预测,未来这种“无力”只会有增无减。

但To C业务或将成为增长动力。上半年To C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84亿,同比增长129.69%;实现毛利5.98亿,同比增长86.79%;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33.76%,毛利占比达37.32%。

C端市场是科大讯飞的一棵“救命稻草”,但C端市场的竞争激烈,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科大讯飞是否能凭借其平台优势突出重围,还尚未可知。但尝试“新路”,还能看见一些转机,如果继续走“老路”,可能就只能继续被诟病盈利能力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