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投资前瞻

按照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天津、厦门等16个港口城市被定义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这将为上述港口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作者:管清友) ...

“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投资前瞻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 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咨询部 张媛、伍艳艳、田铭


联系人 张媛zhangyuan@mszq.com010-85127658


报告摘要:

按照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天津、厦门等16个港口城市被定义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这将为上述港口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以现有经济规模预计,若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将给港口经济带来接近3万亿的贸易增量,而一带一路16个战略支点有望首先获益。

目前“一带一路”港口投资热情高涨。根据各地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统计,未来计划开工的港口水利项目投资总额将到达1765.92亿元,占“一带一路”计划总投资额的16.95%,仅次于铁路建设投资。16个战略支点相关投资计划至少278亿元,其中最多的是青岛港。从三大港口群划分看,环渤海港口群的投资热情最高,统计到的计划投资规模达到139亿元;其后依次是珠三角港口群和长三角港口群。在一带一路激活港口经济背景下,环渤海港口群因后发优势较强、经济效率较低而地方投资积极性较高,未来改善空间或将最大。

正文:
一、“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定位地图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剔除货物特征并不显著的三亚,并根据一带一路四大经济走廊走向,加入连云港和日照港后,重点关注一带一路16个海上战略支点港口城市。



我们将上述16个海上战略支点分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港口群,每个港口群从地图上看功能定位不同,辐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单个港口应在各自港口群中找准自己的低位和比较优势,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脱颖而出。




1、环渤海港口群:中蒙俄经济走廊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交叉,助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


环渤海湾港口群是以大连、天津、青岛为核心、烟台为辅的“三大一小”港口群。2013年,港口群货物吞吐量达到19.54亿吨,对应的经济腹地经济规模(GDP)144780亿元,占全国的24.6%。环渤海港口群不仅受益于“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交叉影响,其内陆经济腹地正在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天津自贸区、中韩自贸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都将给予港口经济发展更大的动力。

2、长三角港口群: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直接出海口,长江经济带龙头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已经形成围绕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格局,囊括了上海、连云和宁波-舟山重要港口。2013年,港口群货物吞吐量16.9亿吨,对应的经济腹地经济规模(GDP)118332亿元,占全国的20.1%。长三角港口群地处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与“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对接,是贯穿海上和内陆运输的核心地带。

3、珠三角港口群:对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毗邻马六甲海峡



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以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为主体,是拥有港口个数最多的港口群,包括了泉州、厦门、福州、广州、汕头、深圳、湛江和海口等港口。2013年,港口群货物吞吐量13.8亿吨,对应的经济腹地经济规模(GDP)101479亿元,占全国的17.3%。该港口群对接“一带一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圈、海西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二、国际收支再平衡,3万亿贸易增量激活港口经济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视角看,一带一路很可能开启继80年代基本平衡、90年代资本账户盈余、00年代经常/资本账户双盈余后再平衡时代。由单纯的商品出口到未来的资本带动商品输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港口经济或将迎来第二春。



1、资本带动商品,中国国际收支迈入再平衡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国际贸易交往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国内市场逐渐开放但双轨制下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引入外资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这一时期无论是资本账户还是经常账户均处于基本平衡。第二个时代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到2001年,市场地位得到初步确认,外资开始大量涌入使中国资本账户盈余迅速扩张。1993年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盈余达到234亿美元,1992年的资本净流入为-2.5亿美元。改革红利极大释放生产力、国内市场逐渐出现供过于求并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缩涨”,但此时中国的出口市场尚未得到有效打开,经常账户略有盈余但规模较小,平均约为300亿元美元。第三个时代是2001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产能收缩告一段落,在入世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叠加的影响之下,中国制造开始大规模涌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看好亦吸引FDI持续流入,国际收支账户表现为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盈余。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很可能改变这种局面。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历史经验看,美国通过该计划后国际收支平衡表从二战前的双盈余迅速转为了再平衡。1947年4月美国为帮助欧洲复兴、抵御苏联,通过马歇尔计划。在该计划下,美国将其黄金储备的2/3借给西欧国家,让他们“定向”购买美国的技术、服务与商品,顺利将美国过剩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从美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能看到,在马歇尔计划执行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基本上保持了经常项目顺差而资本项目逆差的平衡局面,即一方面保持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又顺利将赚取的经常账户顺差变成了对外债权。



我们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有可能像美国马歇尔计划一样,帮助中国从资本和贸易账户双盈余时代转向资本账户赤字、经常账户盈余的再平衡时代。由单纯的商品出口到未来的资本带动商品输出,在化解当前国内过剩产能同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2、外向经济深化,港口迎来第二春



目前中国已经世界公认的贸易大国,根据世行数据,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644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5032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全球贸易的比重首次突破10%,但是这绝不是意味着中国贸易已经触及绝对的天花板。



从美国马歇尔计划和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的经验看,在这两个国家外向型战略推出之后,两国的对外贸易都再次换发了活力,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美国自马歇尔计划后国际贸易竞争力不断上升,在顶峰时期的上个世纪60年代,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接近16%。日本自1970年推出列岛改造计划后,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在1984年顶峰时达到7.6%,比1970年的5.4%提升了2个多百分点。



随着“一带一路”资本带动商品出口,中国有望加速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全球贸易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以现有经济规模预计,若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将给港口经济带来接近3万亿的贸易增量,而一带一路16个战略支点有望首先获益。




三、港口投资热情高涨,环渤海潜力最大



1、一带一路港口水利投资超1700亿元,三大港口群环渤海投资热情最高



“一带一路”战略为港口的建设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鉴于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无论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各经济圈的建设,还是未来PPP、亚投行的建设项目都将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各地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统计,未来计划开工的港口水利项目投资总额将到达1765.92亿元,占“一带一路”计划总投资额的16.95%,仅次于铁路建设投资,海上战略支点的重要程度和投资热情可见一斑。16个海上战略支点城市中,青岛港、广州港、大连港的计划投资规模较大,分别达到72.7亿、55.5亿和42.2亿元。从三大港口群划分看,环渤海港口群的投资热情最高,统计到的计划投资规模达到139亿元;其后依次是珠三角港口群和长三角港口群。







2、腹地经济增速分化,环渤海改善空间最大



2008年以来,环渤海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经济腹地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三大港口群经济腹地的GDP在2014年分别达到154527亿元、128803亿元、111022亿元。


我们认为,三大港口群中未来改善空间最大的是环渤海群。这是因为:



第一,从GDP增速上看,环渤海港口群GDP增速较高,但受经济调整影响复苏迟缓。三大港口群在2008年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回升,之后又在2011年出现大幅下降。2013年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的GDP增速企稳回升,而环渤海港口群GDP增速却呈下降趋势。与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相比,环渤海港口群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



第二,环渤海港口群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出现回升态势。港口作为经济腹地的贸易口岸,对地区经济规模(GDP)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采用单位GDP的货物吞吐量来衡量港口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纵向看,除了环渤海港口群,其他两大港口群的单位GDP货运吞吐量自2009年以来普遍存下降趋势,这与我国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贸依存度下降密切相关,而环渤海港口群2013年的单位GDP货运吞吐量出现回升,表明该区域外向型经济活力有所恢复,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有所增强。横向看,环渤海港口群的单位GDP货物吞吐量是三大港口群中最低的,港口发展潜力空间最大。



第三,环渤海港口群地方投资热情较高(见前面的分析),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推动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海上战略支点四大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战略初期的战略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沿海港口的转型升级也逐渐提上重要日程。我国沿海的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战略支点,既是内陆广大经济腹地的输出窗口,也是海外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其发展前景广阔。综合以上对三大港口群的地理、规模和投资项目研究,港口的未来发展前景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促进内陆经济腹地和国际经济区域的发展。“以港兴市”乃至“以港兴省”的发展规律具有实践性的经济意义。环渤海港口群的崛起将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盛,促进中韩自贸区、东北亚国际经济圈等国际经济区的迅速发展。长三角各港口的优势互补将对上海、江浙的经济产生引擎效应,促进上海自贸区、港口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资源整合。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圈、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也将搭上珠三角港口群的快车,牵动与东南亚、东盟之间的互通互联。



海陆联运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国际航运功能。一方面,“一带一路”重点省市积极推进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物流运输通道的建设与发展。青岛市计划依托港口、铁路、公路,与烟台、日照共同建设“V”形城际通道,同时打通济青综合运输通道;上海港计划由“点面线”发展成完善的物流网络;宁波港口的海铁联运“批量中转”模式也首次运行。另一方面,各省紧锣密鼓地规划港口的国际接轨。上海港积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港将新增东南亚航线“高丽阿丽德拉”码头,宁波-舟山港将发起设立国际港口城市联盟,广州港发起与21个友好关系港口建立“海上港口联盟”的倡议。中西部地区也加快新国际运输通道的,如“郑新欧”、“渝新欧”、 “义新欧”等开始运行。此外,港区与物流园区等经济区域的联动发展也被推上重要日程。连云港正在推进上合组织太平洋西岸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以更好地为临港工业及大宗海运货物提供一体化服务。



搭海外投资的快车,实施港口“走出去”战略。沿海港口在进一步发挥国际航运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搭上海外投资的快车,实施港口“走出去”战略。目前,招商局、中远、中国港湾等传统港口投资央企,以及青岛港、北部湾港、上海港等地方港口运营商的海外投资拓展到荷兰、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希腊、比利时等国家的港口。此外,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港口建设的方式不断升级,从参与海外的码头、港口建设到现在努力争取港口的长期特许经营权和港口股权。这有利于发挥我国港口建设和运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国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同时借鉴海外航运中心先进的管理运营经验和技术服务。

改进和完善航运的金融、法律、保险业等产业链。尽管我国沿海港口的硬件设施条件比较好,但航运服务等软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港口以货物运输和造船为主,对经济腹地的外贸实力和工业竞争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港口吞吐量可持续性较弱。尽管我国港口在航运服务等软实力方面与世界航运中心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港口的航运服务、航运金融、法律、保险业等产业链也会随着各港口的协同发展和“走出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