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希腊经济或无需惧怕脱欧

MarketWatch专栏作家亚兰兹(BRETT ARENDS)撰文指出,历史记录显示,违约和贬值货币往往可以让相关国家尽早走出衰退,迎来繁荣,这已经屡试不爽,但遗憾的是,现在哪怕是希腊,也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勇气面对这一点。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亚兰兹(BRETT ARENDS)撰文指出,历史记录显示,违约和贬值货币往往可以让相关国家尽早走出衰退,迎来繁荣,这已经屡试不爽,但遗憾的是,现在哪怕是希腊,也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勇气面对这一点。

  以下即亚兰兹的评论文章全文:

  如果希腊彻底拒绝了国际“救援”方案,宣布债务违约,就此脱离欧元区,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面对经济崩溃,乃至全面灾难呢?

  在眼下的危机当中,无论国际货币基金、欧洲央行,还是大多数财经“媒体”都在大声做着肯定的回答。

  可是,历史经验似乎却指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和你眼下所听到的那些论调不同,历史上曾经有不少国家面对过类似今日希腊这种挑战。他们按下“核按钮”,选择了贬值和违约之后,日子反而变得好过了。

  1992年,英国退出欧元前身欧洲汇率机制之后迎来了V字体的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的数据显示,在接下来五年当中,英国的经济产出扩张了14%。

  1997年至1998年间,东亚的“小虎”们放弃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让自己的货币开始贬值之后,纷纷重新迎来了繁荣。1998年的俄罗斯也是走上了类似的违约与贬值的道路,还有2001年到2002年的阿根廷。

  总之,在按下贬值或者违约的所谓“核按钮”后的那些年中,这些国家的真实(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人均产出都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自己搜集的数据都显示,1998年到2003年,俄罗斯的人均产出增长速度超过40%。2002年至2007年的阿根廷也是如此。这是“崩溃”?是“灾难”?

  甚至,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岁月。1933年,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放弃了金本位,让美元贬值了70%,一时间惹得银行家们怒不可遏。

  可是,接下来五年当中,按照固定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扩张了大约40%。

  事实上,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贬值或者违约并不会给社会造成多可怕的损失,甚至,银行关门也没有说起来那么可怕。

  1960年代到1970年代,爱尔兰遭受了三次银行罢工的冲击,其中最长的一次达到了六个月。这段时间内,本质上说来,该国人根本无法通过银行获得货币。你猜怎样?现实当中,他们的经济几乎是毫发无伤。人们自有对付的办法。他们让借据和签字支票流通起来,权且行使货币的智能。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所谓“货币”只是一种记账系统而已。

  换言之,哪怕没有专业金融人士的帮助,普通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常识应对一切。当时,谁能想到?


  其实,正如中俄克拉荷马州大学政治学教授盖奇(Loren Gatch)所指出的,1930年代,大衰退中的银行业危机期间,我们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地方,甚至那些因为缺乏正式货币而无法正常支付工资和货款的企业家们都使用了借据或者其他票据。1933年3月间,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工业区的二十四家企业联手发行了自己的准货币,被当地的零售商们接受,而且还可以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

  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有人觉得人类离开银行就完蛋了,那么他要么是银行家,要么是傻瓜。至于货币,管他是美元是欧元还是德拉克马,都不是什么自身具有魔力的东西,而只是一种社会构造物而已。

  货币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一种需求的代表”,一种用来帮助真实物品交换的媒介而已。“它的存在并不是自然的,而是法律的产物,要受到我们权力的左右……”

  这话来自亚里士多德。作为希腊总理,齐普拉斯按说至少总该读过《伦理学》的。

  遗憾的是,这位希腊总理在大学里的专业不是历史或者哲学,相反,他学的是工程学和城市规划……这个我们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新浪财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