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基金互认开闸 南下数量大于北上

作为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又一标志性突破,自7月1日起,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正式实施,两地监管部门开始接受基金申报。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涉及两地基金互认的基金审批有可能加速,预计不久两地基金将正式开闸销售。

作者:孙璐璐

作为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又一标志性突破,自7月1日起,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正式实施,两地监管部门开始接受基金申报。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涉及两地基金互认的基金审批有可能加速,预计不久两地基金将正式开闸销售。

基金互认初期的核心内容将是销售的互认,证券时报记者对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产品销售团队主管高越进行了专访,解读和分析两地基金互认的相关制度安排和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开通后,中行是否开始向监管部门递交基金申请?所申请的基金产品是何种类型?

高越:中银集团旗下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内地。

7月1日,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保诚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两家公司各申报2只基金产品,即“北上”共4只产品;7月2日,中银基金向香港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南下”2只基金产品。

在中银集团一共申报的6只基金产品中,“南下”的2只产品都属于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混合型基金;“北上”的4只基金中,3只是股票型基金,1只是高息债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中有1只是专门投资于香港市场,1只是投资于全球市场。

从整个行业达到互认标准的基金产品数量看,香港为100只左右,内地约为850只。从首日申报情况来看,预计“南下”的基金数量比“北上”的基金数量要多。这显示了内地基金公司拓展香港市场的积极性更高。但考虑到香港市场满足互认条件的基金数量相对少一些,预计会是慢热过程,后续会逐渐增多。

证券时报记者:从7月1日开始,两地监管部门开始接受基金互认的申报材料,但真正实现两地基金的互认销售,还需要监管部门正式批复之后才行。在基金销售正式开闸之前,两地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高越:在正式销售开闸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系统联测与完善、产品路演、投资者教育等。

目前系统联测已在进行,所谓的系统联测,主要是银行代销渠道、基金公司与中登公司、深交所、香港金管局的平台对接。主要由中登公司、深交所和金管局提供基金互认基础设施服务,该服务包括基金跨境销售数据传输、明细份额登记、名义持有、跨境资金结算、信息披露等。两地市场机构保留既有交易习惯不变,主要由上述三家单位进行系统改造和平台对接,就可以实现信息与资金安全、合规、高效的跨境流转,无需建立机构与机构之间繁琐的信息与资金接口。

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帮助客户熟悉香港市场,同时也帮助客户和客户经理熟悉两地市场的差异,如交易规则、产品的差异。

证券时报记者:与此前沪港通不同的是,两地基金互认并没有设置每日的资金进出额度,这是为什么?


高越:沪港通是场内的互联互通,通过对每日额度的设计,可以防止每日资金的大进大出,以免造成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从技术上讲,两地股票市场采取直连的方式,相关部门可以准确监测到每日资金流量。

但是基金是场外交易,系统和数据交换并非直连,且基金的申购、赎回不会当天对资本市场就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它有交易确认的滞后性。此外,基金申购时用的是金额,但赎回的却是份额,无法立即知道最后的成交金额,这就影响到对当天的基金额度的精准控制。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的金融产品较为发达复杂,其基金进入内地市场后,会对内地市场造成何种影响?

高越:香港基金进入内地市场后,便是与内地基金直接竞争。比如:以前内地基金可以通过发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产品投资境外市场。但因为香港基金很多是投资于全球市场,其进入内地后,对内地部分QDII产品造成冲击甚至是替代,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对银行客户来讲,丰富了跨境投资的产品线。

与此同时,竞争也可以提升内地基金的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促进内地基金公司成为国际化的资产管理机构。(证券时报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