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救市,那还该救谁?

股市即使严重下跌,对经济影响并不大;真正对中国经济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是债市;如果不救市,那还该救谁?

作者:吴小平

股市即使严重下跌,对经济影响并不大

真正对中国经济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是债市

上次股票大跌是2007年的“530事件”,之后,在没有显著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几乎是自发恢复元气。并收复4300点,最终冲击超过6000点。

这次大跌,各种要求政策干预的声音,分贝值超过了首都国际飞机场的起降跑道区。

也许是因为这次市值的损失大,超过20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2007年的两市总市值,也超过了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GDP。

场内投资人难以忍受如此损失,需要发泄渠道;场外分析员害怕市场彻底失衡,融资和经纪业务下跌;部分管理层担心股市不再能够成为支撑新常态经济的融资支柱之一,甚至威胁到自身地位。于是,监管层开始问计于野,私募基金们集体放话说对市场有信心,部分浙江商人有组织集会声称有信心自救。

这都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现象。

核心问题是:救市。

应该救市吗?要非常非常慎重地对待这两个字。

一:股市即使严重下跌,对经济影响并不大

情绪、流动性的变化,当然会导致股价宽幅波动。但这种波动,对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威胁并不大。因为股市并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

2014年全年A股市场共有94家企业首发上市,609家次上市公司再融资,共计融资总额不过7249亿元而已。而2014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20倍于同期股市融资。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554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51万亿元;信托贷款增加5174亿元。

2014年,单是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就达到2.43万亿元,数倍于股市。因此,可以说股市很重要,但对经济整体而言,显然并不是那么重要。

同时,看下2000年-2014年的中国经济成长率与股市涨跌变化,统计上毫无相关性。15年内,股市出现过三次大牛大熊,而经济则一直高速成长,即使这几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依然领先全球各国。也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涨跌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力,实在微薄。所以,目前而言,实在不用夸张股市的重要性。

二:真正对中国经济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是债市

股市暴跌,无非是利润返吐或发生亏损,基本是个体事件。也几乎没有听说过,仅仅因为股市危机就打垮了某国经济。

真正能动摇全局性经济稳定的,是债市危机。

2013年由于央行迟迟未释放流动性导致6月20日发生了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最高飙升到30%左右的“钱荒事件”,对于一个平时只维持在个位数的指标,这显然已表明,中国各大银行之间已经没有信用。国债发行极其罕见地竟然流标,大批其他债券延迟发行。全国所有基金公司彻夜加班,因为债券、货币基金赎回无数,交易员竭力血本甩卖,可惜无人接盘。各大银行坚壁清野,只许钱流入,禁止钱流出,于是银行间市场彻底无钱可借,百万亿流动性仿佛突然遇到冰河世纪,一滴水也流不出来。直到6月25日央行称已向一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货币市场利率已趋向回稳。

银行实质破产,才是类似美国2008金融危机的超级流动性危机。这种事件处理不当,才会动摇国家经济之本。而本轮股市快速下跌时,债市交易平稳如静水,又如隔岸观火,迄今没有发现什么波及路径。所以,站在国家管理层的角度,应该不会也不必过于惊慌。更不要急于介入股市波动,每日被市场情绪所牵动,发表过于短促频繁的所谓“救市”应对措施。

三:本轮牛市,为全国投资人净增大量财富

上证指数在本轮确实下跌了20%,回到了4000点。但是,这一数值,仍然比本轮牛市的起始点(2013年7月)高出了近100%。也就是说,一年来股市的财富效应是增加了100%。

换个角度,看下2015年迄今的情况:截至6月30日,A股总市值增至58.46万亿元,较去年年底的37.25万亿元,增长21.20万亿元。28个行业板块中,有20个板块涨超50%。其中,计算机板块涨116%,是榜首;轻工制造板块涨100%,其次;银行板块涨9.08%,逊色一些。也就是说,这一年中,任何连续持有基金、绝大部分股票的投资人,都还是赚钱的。

笔者询问了几位做投行财富管理的前同事及商业银行的销售经理,都反映客户们的交易损失,绝大部分还是利润回吐,谈不上产生财务损失。我想,结合周围朋友的各种反馈信息,“炒股损失仍控制在利润之内”这应该是个普遍适用的状况,读者可以体会下。

总之,股市从5200点回到4000点,是正常利润回吐,是很多投资人觉得这个价位并不安全。说这是不可预测之危机,显然夸张其辞、危言耸听。这轮市场为中国带来了大量市值财富,不要把小部分投资人损失放大为国民财富损失危机。既然是财富净增加,且规模巨大,何事惊慌?

四:散户占比严重过高对“平准基金”模式有显著威胁

有人提出建立平准基金模式来对抗市场下跌,稳定各方情绪。这个想法值得商榷。

看下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2015年4月各账户持有流通市值统计月报,可以看出,假如以持股100万元以下自然人为散户,则散户比例超过了市场参与者的96%。这种规模的散户量,全球投资历史上从未见过,因此也难以和历史数据比较分析。但以下描述,大家可能认同:散户经验少、信息少、交易经验差、无力分析报表及公司事件,对资本市场变化趋势感受能力差。散户们更多依赖各种公开媒体、同事、朋友的信息或意见,决定交易品种,这非常容易导致盲目追逐交易。而且,微博、微信这两大社交工具的使用,尤其是微信的群,能够帮助各种真伪信息实现海量病毒式快速散布。一旦有惊人消息,不管真伪,会驱使着数千万散户如海洋风暴中鱼群之惊慌失措,并推动股指剧烈动荡。

因此,散户比例问题不解决,中国股市极端波动的次数和幅度,会明显高于其他相对成熟市场。中央应该对此有心理预期。如果此时贸然强行介入市场,认为自己能够“聪明的”帮助平稳散户交易,那反而可能会引发这一本就难以控制的交易群体的非自觉性对抗。因为几千万散户们(甚至包括大批私募基金)的买,不是为了长期持有,是为了尽快获利卖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一心态。如果把散户具象为一个人,他不是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没有理由认为他会降低交易频率去配合稳定市场。不要忘记,散户们实际控制着这一总规模高达50万亿的市场,每日交易额高峰时达2万亿,其中的70%-80%是由散户们创造的。即使中央公布5000亿美元级别的平准基金,也很可能被无序的散户交易模式击溃。

一旦击溃,击溃的不仅是公帑,更是难以估值的中央信誉。这怎么可能不慎重考虑?

核导弹放在发射架上,才是最有威胁力的,绝对不能轻言发射。

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救谁?

刚才提到的散户交易模式,使得中国投资人的交易频率非常之高,也比较短视。当他们遇到损失,自然会发出不满声音,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放大为群体性吼声,如要求“惩办做空者”,揪出“外国买办”。但吼声大,并不意味着有道理:如果因为有人要卖股票,或者做空股指,就惩办他们,那么以后谁还敢提供交易的对手方呢?假设这个市场没有卖方,那股票岂不是要升到3万点5万点?而且,即使是高喊“惩办做空者”的大批机散投资人,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是期望尽快通过高价卖出股票来获得差价,在那一瞬间,他们不也成为应该被惩治的人吗?那么凭什么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利益而牺牲卖出股票者之利益呢?

耶稣说过,你们中谁没有罪的,可以第一个用石头打她(莫大拉)。中国每一个投资人也想一想,如果你们不是为了买卖差价,买了为了卖,而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中国资本市场做善事,那么你们吼几声是有道理的。否则,请你们作为社会公民,更多想一想公共财政花在这一动作上的后果。

每一个人的买和卖,是基于自身判断的独立行为。到了交易市场,买卖寻求的是平衡。最好让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这次短促下跌,就要赌上整个中央之全部财力、声誉,那我们构建了二十多年的股票市场,仍然和以前没有分别。那样的话,没有人担心下跌,全力炒高股票,当股指到了一定高度阶段,拥有巨大势能,一旦不可遏制地下跌,谁可抵挡?那一刻,难道对所有要求不计成本卖出股票求生的人,都应该惩办?

总之,当前还远没有到需要救市之时,每日频出各类“维稳”措施并不可取,成立“平准基金”等大型投入也缺乏合理依据。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增速下,在当前的新常态发展规划下,在当前的中港两地价差下,在当前人民币稳步国际化的过程中,当前中国几个主要交易所的多个板块估值,合理吗?

你觉得便宜,你就坚决买;你觉得贵,就坚决卖。

今天(7月3日)上午,在万众看多等多的气氛下,股票依然狂跌。相当的原因是期货空单受阻。一个机构,期货现货大致平衡,或者不定期侧重某一点,很正常。但如果人为窗口介入,则持有现货的机构,本能一定是回避风险,宁愿直接抛弃股票现货。举个例子,如果突然遏制白糖供给,则一定会有大量居民大量买入白糖存放,即使生活用不上,这反而导致白糖无货可供。这种窗口遏制期货空头的做法,干扰了市场正常信号,导致风险回避型投资机构被迫无序撤出市场。我不想说这种方式的对错,只是提出这种方式最可能的博弈论结果。(彭博商业周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