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测:印度有多大可能性超越中国

前段时间,我去了印度,出发之前,几乎所有朋友都劝我,不要去,或者是带好方便面,祝你平安等。他们问我为什么不去发达地区或是更宜人的海岛,我很俗套地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作者:沈帅波

来源:进击波财经(ID:jinbubo)

前段时间,我去了印度,出发之前,几乎所有朋友都劝我,不要去,或者是带好方便面,祝你平安等。他们问我为什么不去发达地区或是更宜人的海岛,我很俗套地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除了对历史的好奇,我更好奇的是这个拥有13亿人口并即将超越中国人口数的国家,经济现状到底是如何的?我希望抛开官方宣传的中印边界冲突引发的民族情绪去客观地看一看。

初到

飞机穿越过两个半时区,降落在了德里甘地国际机场,巨大的机场里,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们或来朝圣,或来度假,或来贸易,或只是路过,他们擦肩而过,他们从天南地北来,又各奔东西去。新落成的国际机场,从硬件上来说总体是处于现代化1.5线左右的水平。大致能够匹配上这个大国的地位的。但是我们发现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可以说是很低下且随意了。没有自助取票机,正常排队办理Check-In 需要1.5小时以上,也就说如果你提前两小时到,基本就要误机了。导游告诉我们:如果海关人员向你询问一些什么,你就用中文说:什么。如果说了英文,他们可能会和你聊十分钟大山。

出了机场,大巴开了五分钟,就进入了混乱的市区,垃圾,狗,牛,猴子和乞丐到处都是。总的来说,是没有什么市政规划的。这让我们对这个神奇的国家产生了一些失望。

从宗教说起

要说清楚印度的经济现状,就必须从宗教说起。这其中有千丝万缕根本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印度的第一宗教是印度教约有9亿多信徒,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约1.5亿左右。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存在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现在有近2千万锡克教徒主要集中在旁遮普邦。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基本在印度共和国是没有什么信徒的。

这里必须得提到的便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将人化为了四个等级和一个贱民等级。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这是灭绝人性的。为什么呢?印度教强调: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而大量底层的教徒基本处于自我放弃状态,混吃等死,对今生是绝望的,而做非常多的无效率的事情来换得来生的幸福。

印度大量的年轻人都处在这样的状态下,所以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在这里更多时刻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愿去奋斗。

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的基础是中国拥有大量勤奋努力的年轻人,并且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勤劳致富,这才是真正的发动机。而印度缺乏这样的基础。虽然印度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几十年,也有一些低种姓的人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包括数任总理,现任总理穆迪也是,但是更多人仍然被余毒影响着。

在农业时代,这种制度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稳定,但是在现代社会,这成为了阻止前进的桎梏。

如果此刻你觉得中国的阶级很固化,建议你抽空去印度看一下,你就知道中国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有资格奋斗并获得一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幸福的。

德里的高级商场,有royce这样的日本高级巧克力,售价1500-2000卢比一盒。折合人民币是150-200元,对于中国很多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印度的餐厅服务生,司机,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2000卢比。购买这些巧克力的印度人,我仔细观察了,得出一个绝望的结论,印度的高级商场里90%都是印度白种人,即雅利安人种。印度的中上层社会几乎完全被雅利安种垄断,密不透风。注意了,这里指的不是巨富,而是一个中产阶级。

一个社会,人要实现从中层到上层的突破肯定是艰难的。但是如果下层没有通道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通道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又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彻底失败,印度长期难以走出“贫困导致多生育,继而再导致贫困”的陷阱。

我个人认为:印度数字上的巨大人口红利,尤其是接近中国1970S的人口结构这样的机遇可能稍纵即逝。

从历史说开去

基本从历史上来看,印度本土人是缺乏战斗力和反抗精神的,这和看起来温顺的汉人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汉人更强的能力是同化外族,打不过就同化你,这在印度本土人来说是不具备的。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就征服了印度河平原地带。

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了上文所说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其后,蒙古人入侵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为他最心爱的妃子以举国之力建造了泰姬陵。再之后,英国人在此殖民统治了长达三百年。基本在被外族统治阶段,属于被剥削和纯输出资源的阶段。印度几乎所有的古堡,恢弘的建筑都是三百年前的造的。近三百年可以说是处于彻底的停滞状态。

直至今日,印度雅利安人种几乎垄断了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但是印度的结构是纺锤形的,中产及以上阶层的数量不到五分之一,没有小康这个群体,剩下的就是赤贫了。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个知识点:印度 India 这个词在历史上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地区。类似于中东、东欧这样的地区概念。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共和国和孟加拉国都是属于印度地区。亦是蒙古人和英国人曾经统治和殖民过的版图。在这片土地上,有大大小小600多个王国。即使在今天,印度各邦使用的官方语言依然高达18种。种族依然高达100多种。这增加了全国统一协同发展的难度,要知道秦始皇那时候咱们国家就开始统一文字了。

从体制说开去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印度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但从体制来看,印度借鉴了西方的制度,但是却产生了巨大的水土不服。首先印度各个邦拥有非常强的自治空间,中央意志很难传达下去,无法像中国一样去搞国家级的大开发。中国的深圳大开发,上海浦东大开发都是以举国之力建立的。

其次,印度的政治领袖,需要讨好民众去获得选票,难以诞生铁腕强人。一个国家现代的初期必须有一种力量或是强权能够压倒一切去完成最基础的改革和原始资本积累,这在印度短期来看很难。此外印度的政府的腐败可以说是非常严重,尤其是基层腐败,办事效率极度低下。

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宗教基础,印度都像是个先天不足的巨大的病人,离现代化隔着好几个封建王朝。

从地理上看

印度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福兮祸之所倚。就是因为所处的南亚次大陆连接中西方的位置,印度才会一直被不同的强势外族侵略和统治。

而印巴问题基本上来说,是无解的。这句话是我们的印度导游说的,一个在中国学习中文到研究生的印度中国通。印巴问题,我个人觉得那一定是英国人在退出印度前埋下的深坑:既然我们大英帝国无法拥有此地,那么这里就别好过了。

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历经数次印巴战争,数次种族屠杀。加之中西方势利的角逐,克什米尔地区几乎是不存在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

印度的地理位置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但是人口结构得劣势太明显,目前抵消了其地理优势,如果无法完成全国广泛性的人口素质教育,不能完成各邦之间的协调,将没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

印度近四十年犯过的战略错误

印度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了12年左右,但是错过的是整整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夕,印度的人均GDP甚至高于中国,是什么使得印度彻底被甩开的?

其中之一是,中国采取了最适合国情的定位:用市场换技术,用规模换经济,使自己成为世界工厂。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说低端制造业不好,但是你要知道,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只有让尽可能多的人拥有工作才可能脱贫。中国如愿得成为了世界工厂,嵌入到了全球产业链之中。并因此解决了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中国过度发展的房地产又消灭了一大批中产阶级。

印度最大的失误便是错失了发展制造业并融入全球化产业链的良机。印度跳过制造业发展与其经济基础不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产业链的脱节,发展高端第三产业的战略与印度充沛但素质偏低的劳动力结构不匹配,并错过了承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良机。

印度的软件业发展至巅峰不过解决了1000万人口的就业,创造了一千万中产高收入阶级和解决十亿人的生存问题哪个更重要?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二十年高速增长即将换轨,时任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的刘鹤发表名为《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两个观念的澄清》。

其中提到:在未来10年,中国的三个基本趋势:城市化(城乡结构的大调整)、市场化(所有制结构的大调整)、国际化(国际分工按比较优势原则的大调整)将为高速增长创造物理空间、动力机制和运作惯例。文末最后一段提到:重要的问题是对增长的共识和对创造增长条件的共识。

如果20年前,印度与中国竞争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世界的后勤中心,那么今日或许会大有不同。

中印的宏观经济对比

目前中国的GDP绝对值是印度的5倍,故而即使印度近几年保持着6.9%的增长,也抵不过中国的6.5%上下。

而莫迪执行的废币政策,间接导致了通货紧缩的发生,在上一个大规模投资周期里,印度向美国借了非常多的钱,多到什么程度呢?这被认为是华尔街给印度人挖的坑。目前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只够用来还利息。因为国内赤贫人口过大,不具备中国90年代的国民高储蓄基础,只能向外借钱。

印度的城镇化率仅为32.4%,远低于中国的52%。印度农业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且游荡在赤贫线上。2014年数据: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44176亿美元,居于世界首位,同期印度仅为5738.5亿美元。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0万吨,印度仅为8650万吨;同年中国生产汽车2372.3万辆,印度仅生产384万辆。基本都是在零头线上。

重工业不行,农业呢?

2013年,印度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000千公顷,而中国为122524千公顷。但2013年中国粮食作物总产量达6.02亿吨,而印度粮食作物总产量为2.65亿吨。也就说印度的亩产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不到。原因是什么?一是化肥仍然没有普及,二是机械化生产几乎没有,三是印度人比中国人懒很多。四是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尽管印度农业产量不如中国,但仍通过低价征购大量农产品出口创汇,用于进口急需的工业生产设备,为粮食出口国。

2014年中国国道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29万公里,远高于印度的8万公里,中国的省道为32万公里,是印度的2倍有余;铁路方面,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居世界之首,占世界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的一半左右,而印度尚未建成高铁;另外更扎心的是2014-2017年底,中国完成了新一轮高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印度基本没有。

中国企业在印度

据统计,印度去年销售了1.24亿部智能手机,其中中国品牌占据了53%,印度前五大品牌除了三星电子外,就是小米 20.9%,vivo 9.4%,OPPO7.5% 联想7.8% 华为暂时落后。但是印度的通信设备几乎都是华为统治的,20年前华为就早已进军印度的通信行业。

白色家电行业中,海尔在2004年遍进入了印度,市场份额占5%,2012年美的进入印度,年复合增长达到30%,在我们参观斋普尔的皇宫时,发现他们用的电风扇都是美的。

但这些产品在印度仍然算奢侈品,税率高达28%。

2015年阿里巴巴投资了PayTM,即印度的支付宝。滴滴亦投资了印度的滴滴Ola。腾讯近几日也宣布投资了印度的今日头条。但依然是任重道远,一是人口红利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完美,赤贫群体对于商人来说,可以视为不存在的数字。二是两国的制度差别过大需要适应。

印度如何破局

新任印度总理莫迪的改革核心主要体现在七大方面:

一、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即修正过去犯的错误,并希望在中国制造业逐步流出时,承接中国流出的市场。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促进包括交通、煤矿、电子、化工、食品加工等25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打造工业园,作为推动“印度制造”支持战略。

三、加大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充分发挥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不断改善的产业政策等优势,废除繁杂的投资手续、加强政策和税收体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四、进一步推进私有化改革。计划逐步减少36家国企的股份,以筹集100亿美元以上的财政资金,其领域包括了煤炭、石油、钢铁等多个行业。

五、消除贫困,盘活非就业人口。盘活印度国内庞大的非就业人口,提高劳动参与率,使2/3普通印度人脱贫,为印度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强大的引擎。

六、提升政府效率,打击腐败。整顿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严惩基层腐败,鼓励女性公务员上岗。

七、大打经济外交牌,助力国内政策。莫迪不论出访哪个国家,都致力于宣介“印度制造”、游说外国投资者、争取当地印侨支援印度建设,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最突出的主题。

而我个人认为:人口问题,和政治体制才是印度经济之症结。只有消除宗教、种族间的隔阂、大力发展教育强国、科教兴国、进行体制改革才有机会真正成为大国,毕竟低端劳动力隔壁的柬埔寨、缅甸都不缺。

我个人认为:本世纪中叶前,印度没有可能超过中国。当然,中国有自己的重大困难去处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