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从德国制造探寻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之路

在全球,“德国制造”一直是高质量的代言;在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经受住货币放水刺激泡沫的诱惑,上百年安心专注于制造;在全球,很少有国家拥有如此多的高精技术但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而且德国只有8300万人口。

作者:任泽平、华炎雪

19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美贸易战,美方重点针对中国《制造业2025》的高端制造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讲话指出,中国将加大对制造业和金融的开放力度。

在全球,“德国制造”一直是高质量的代言;在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经受住货币放水刺激泡沫的诱惑,上百年安心专注于制造;在全球,很少有国家拥有如此多的高精技术但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而且德国只有8300万人口。

德国从未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降低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近二十多年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22%;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保持在前四位;竞争力居世界前列。本文旨在研究“德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中国制造”转型镜鉴。

发展历程

(一)劣质标签的“德国制造”。起初德国制造业为进入国际市场,仿制英国的机器产品,制造大批质量低下的机床设备。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勒令将进入英国的德国产品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以便与英国制造的优质产品区别开来。

(二)夺回尊严的“德国制造”。德国逐渐重视工人技术和科研水平,扩大职业教育支出、增加培训学校数量,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1897年德国建立现代型手工业协会,系统化职业培训,德国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到1914年,德国完成工业化,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成功典型。

(三)曲折前行的“德国制造”。一战失败,德国早先的优势技术彻底丧失、海外资产和市场直接被竞争对手接管。1920年开始,德国充分利用工人的技术优势,定位精细化生产,以应对美国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1926年德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确立了A3、A4纸张型号国际标准,打响“德国制造”品牌。但在随后的纳粹统治时期,“规模企业兼并小企业,发展基建和军工领域”的模式,阻碍了德国精细化生产进程。

(四)走向巅峰的“德国制造”。西德走“和平工业化”道路,发展民用工业。面对美、日厂商在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等方面的激烈竞争,西德另辟蹊径:沿用精细化生产理念,采取特色规模生产和小批量定制模式相结合的竞争策略。东德制造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在机床制造业、缝纫机、光学和精密仪器、钢铁生产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0年,东西德统一,两种模式融合,造就了“德国制造”。

成功关键

(一)科研创新是“德国制造”的核心发动机。德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研发与需求的紧密结合,曾出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发明家,如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第一辆汽车;戴姆勒创造汽油机;狄赛尔创造柴油机。德国采用了创新集群政策,将政府、企业界、学术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全部纳入创新网络,实现研发与需求的紧密结合。2018年德国启动慕尼黑机场创新园区建设,拟吸纳航空航天、数字化、能源等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初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投资机构。

(二)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发展活力的“隐形冠军”,能够把一件产品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的典范。德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精细化、高品质路线,拥有数量最多的高精技术但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即“隐形冠军”。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传承德国追求完美、严谨的精神,在制造业中的细分领域深度耕耘,工艺和技术精湛,较难被其他国家模仿,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如德国豪耐公司生产的高速香烟机器占全球市场90%左右份额;超过150个国家使用海曼公司的设备检查毒品、武器、爆炸物。

(三)“双轨制”教育体系培育出优秀的制造业者。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是帮助德国制造摆脱“抄袭者”标签的关键因素。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涵盖各个专业,对应300多个职业岗位。一是以产业为导向,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开发会针对产业变化调整,根据 “职业资格早期检测监测系统”和经济部颁布的《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的名称和数量进行监控。二是校企合作,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前,要与一家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在工厂接受培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三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厂培训和在校学习时间比例为2:1,且企业培训指导员必须是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

(四)政策支持是“德国制造”的保障。一是建设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德国的技术转移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其在每一个州均设立分支机构,无偿为企业提供综合咨询类服务,包括技术咨询、专利保护、交易项目的受理与评估等。二是积极支持创新发展,德国采用了创新集群政策,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通过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三是重视教育体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德国公立学校实行学费全免政策,颁布《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向青年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和青年员工必须参与技术培训。

(五)德国长期实施低通胀的货币政策、长效机制的住房制度,稳定制造业成本。纵观全球,很少有国家可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但德国却“独善其身”。这主要是因为:实行以居住为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充足稳定的住房供给,规范发达的租赁市场,住房拥有率低、租房比例高;合理稳定的住房投资回报率,严厉遏制投机性需求和开发商暴利行为;城市体系是多核心且均衡发展;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控通胀,物价长期平稳;实行长期稳定的房贷政策。

经验借鉴

(一)建立有利于产业升级的长效机制。建立标准化制造业管理体系,成立包含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的评估机构,制定重点领域产品认证标准和市场采信标准;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业竞争;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网络建设提高生产率,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借鉴德国创新集群政策,整合政府、企业、高效实现创造发明、创新发展、知识转化,加强自主技术开发生产;加大国际合作,鼓励企业、科研所等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打响“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保护知识产权。

(二)加强研发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高精尖”研发人才缺少和技术人才培养实践缺乏的问题,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式,为国内外优秀人才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加大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企业任职等方面的特殊优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与考核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增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与理论融合;重视对制造业意识的培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培养对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兴趣,如建立3D打印、VR娱乐场所。

(三)落实减税降费举措,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落实企业减税、降费、补贴的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地方政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对优质企业股权投资,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引进信息化设备,提高生产率;建立先进制造业企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中小企业上市、银企信贷、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投资基金向先进制造业倾斜;支持股票、租赁资产证券化、公司债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创新型金融活动;探索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保险行业开发有关制造业企业的保险业务。

来源:金融时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